王飛
一、農業生產存在問題
2018年6月17日~2018年7月2日,我們參加中國商務部和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組織的哥倫比亞農業生產加工技術海外培訓班,一方面將我國近幾年在農產品加工與貯藏領域取得的成就及相關技術向哥倫比亞學員做了系統的闡述和解釋,同時建立了圍繞中哥雙方農產品加工的結合點展開合作交流的基礎。授課期間,我們參加了哥倫比亞農業部組織的水稻體系聯盟的座談、SENA科技創新園區的參觀,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研究中心CENICAFE的基礎設施參觀及技術交流、Buencafe冷凍干燥生產線的調研以及與TOLIMA大學農業專業教授的合作意向交流。針對哥倫比亞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小結如下:
1. 種植業集約化程度低,且土壤、水資源問題日益嚴重
農業是哥倫比亞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從業人口約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一半,農業總產值居國內生產總值首位。哥倫比亞主要農作物有咖啡、棉花、甘蔗、香蕉、煙草、可可、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但是,農業種植分布較為分散,不利于大型機械化收獲,同時也阻礙了產后的初、深加工產業的發展。以咖啡種植為例,95%的種植者為小農,家庭種植面積小于5 hm2,機械化程度低,加工技術落后,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加工,收獲成本及物流成本高,從而無法實現價值最大化。
另外,哥倫比亞土壤退化情況嚴重(圖1),約占全國土地的70%,這是由于使用不當造成的,而且淡水資源的匱乏仍然是農業生產的瓶頸,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方針。
2. 農產品初加工技術及裝備相對落后
哥倫比亞產后損失較為嚴重,貯藏保鮮產業落后,缺少大中型冷庫或氣調庫,并且冷鏈物流不完善。初加工技術仍停留在粗放式加工層面,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加工體系仍未確立。收獲及加工裝備較為落后,是制約機械化農業生產的關鍵問題。哥倫比亞咖啡的采摘仍以半人工半機械為主,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生產成本,開發精準化、智能化采摘機械成為咖啡產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同時,我們在SENA及TOLIMA相關實驗室參觀后,發現高科技實驗設備的不完善也是制約相關產業發展的一個問題。
3. 專業技術人員職業培訓制度不完善
哥倫比亞從事農業的技術人員普遍存在專業水平不高,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創新有一定的難度,從而阻礙了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另外,職業培訓(專項技術培訓)制度尚不完善,亟需人群參與度不高。
4. 優勢作物深加工水平參差不齊
哥倫比亞特色作物很多,如咖啡、可可、鮮花、棕櫚等,但普遍存在深加工水平較低,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優勢作物的產業鏈條化生產。同時,優勢果品仍以鮮食出口為主,降低了優勢作物的綜合價值。
5. 優勢作物暫無規模化產業園
規模化產業園的規劃應以種植、初加工、貯藏、深加工、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全鏈條化生產統籌。哥倫比亞規模化產業園區尚未成形,特色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尚淺。打造特色品牌需要高新技術做支撐,因此,觀念轉變、技術創新、強強聯合成為哥倫比亞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經之路。
6. 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較少
哥倫比亞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尚顯薄弱,加強與相關產業的優勢國家的技術合作必不可少。中國作為農產品加工發展迅速的國家之一,在成果交流、經驗傳授等方面均有較為突出的優勢,并且共享意識的深化也是中哥深化國際合作的優勢。
二、綜合建議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是隸屬于農業農村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囊括了熱帶地區特色作物的育種、栽培、加工及機械化生產的主要學科和方向,承擔著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及南繁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任務。由于中國南部與哥倫比亞同處緯度相近的熱區,因此在很多作物方面均有相似及共同之處,如咖啡、鮮花、木薯、可可、棕櫚等熱帶作物,兩國如何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成為雙方應該考慮的問題。綜合建議如下:
1. 傳統作物品種引進及基因改良
哥倫比亞咖啡的品種主要為阿拉伯咖啡(Coffea arabica),即小果咖啡(小粒咖啡)。哥倫比亞咖啡酸中帶甘,低度苦味,營養豐富,具獨特的酸味與醇味,憑借其獨特的香氣品質成為優勢資源。目前哥倫比亞咖啡出口主要是面向美洲和歐洲,中國占有份額尚低。如何將哥倫比亞咖啡產業做大做強成為主要課題。
哥倫比亞咖啡種植產區主要位于安第斯山區,包括麥德林、亞美尼亞(Armenia)和馬尼薩萊斯(Manizales),種植地海拔高度在1 000~2 500 m,年均氣溫在15.8~20.5℃,年均降水量1 000~2 500 mm。借助于咖啡種植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的相似性,在我國海南、云南等地引進哥倫比亞咖啡品種,通過現有加工技術的改良建立栽培、加工、觀光和科普于一體的咖啡園區,對于產品標準和品牌效應均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將基因測序、基因編輯、基因表達一系列高新技術運用到傳統作物的育種改良上,可以實現咖啡的精準化育種。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已完成熱帶作物木薯的全基因測序,并且成功改良出水果木薯新品種,技術優勢明顯。而且精準農業是未來農業生產的大趨勢和方向,因此在這方面可與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研究中心CENICAFE合作,做到優勢互補。圖2為專家組參觀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研究中心CENICAFE。
2. 特色作物深加工體系完善及標準化
哥倫比亞鮮花和堅果類作物也是本土的特色作物,種植面積較大,產量較高,目前出口主要針對美洲及歐洲市場,亞洲僅僅日本占有大約4%的份額。特色作物的深加工技術及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成為哥倫比亞亟需解決的問題。特色作物精油加工成為具有潛力的發展方向,植物精油被稱為液體黃金,是植物香氣精華所在,不同種類精油具有不同的功效。特色作物的精油加工不僅能提高作物本身的附加值,而且能以創新技術為支撐,打造大品牌、大效應。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在植物精油高效提取與品質控制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以技術為基礎,以原料品質為根本,可以實現特色精油標準化體系,圖3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特色精油及加工衍生產業。同時,副產物的加工還田或飼料化均可有效提升綜合價值。通過特色精油的品牌效應,相關衍生品的開發可以實現全產業鏈的構想。
3. 技術人員職業培訓及互訪機制
可通過中國農業農村部海外培訓班及其他形式的途徑,將中國先進的加工技術及成果向哥倫比亞輸出,培養職業的農業生產技術人員,實現技術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的全方位聯合。同時,邀請相關技術人員來我院學習交流,形成一種長期的互訪機制,這對于熱區加工產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這方面可以與在哥倫比亞具有影響力的SENA合作,實現兩國的農業生產合作。圖4為專家組SENA培訓及參觀科技創新園區。
4.院校合作共建國際聯合實驗室
TOLIMA大學農學專業包括土壤科學、果蔬保鮮、果蠅研究以及植物生態學4個方向,是哥倫比亞知名的農業大學,并且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認可度,其中擁有食品工程博士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是隸屬于農業農村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先后與十多個國際組織、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舉辦或承辦各類技術培訓班七十多期,培訓來自非洲、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九十多個國家的學員兩千多名。加強與TOLIMA大學的農學專業交流合作,開展定期的學術交流,相關專業的博士生及博士后聯合培養,在優勢專業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聯合實驗室,開展深層次的技術合作和科學研究,可以擴大我國在哥倫比亞及拉美地區的科技影響力。圖5為專家組與TOLIMA大學教授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