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摘要: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較全面的展現了蕭紅一生的生命體驗的寂寞之感,作品以蕭紅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用清淡別致新穎的筆觸細致地描繪了東北呼蘭小鎮的風土人情和小鎮人民的生存狀態,營造出一種寂寞氛圍。其中透漏出對女性命運的關注、對封建制度迷信的諷刺以及對荒謬的丑態百出的國民性的批判,表達了對那個黑暗、冷酷、荒謬、污穢的時代的批判和抗爭,表現出獨特的寂寞的審美特質、藝術氛圍和無處安放的寂寞之感。本文主要從小說講述的人物及故事和作品的藝術手法及風格等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呼蘭河傳》 蕭紅 寂寞 生命體驗 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2-0180-03
蕭紅,原名張乃瑩,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逝,終年31歲。她短暫的一生漂泊游蕩,飽經艱難坎坷,寂寞于蕭紅來講是熟悉的,如影隨形的,更是深刻入骨髓的。帶著這樣的底色,蕭紅不管是敘述故事還是探討生死,不管是歌頌純真美好還是鞭撻黑暗丑陋,都帶有著具有強烈個性特征和個人色彩的寂寞質感。因其作品所帶有的淡淡的憂傷寂寞之感,《呼蘭河傳》也被茅盾先生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逗籼m河傳》的寂寞氛圍,可以從小說講述的人物及故事和作品的藝術手法及風格等方面得到體現。
一、小說講述的人物及故事
在作品最大篇幅也是最令人憤慨的第五章中,蕭紅集中筆力寫了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故事。小團圓媳婦十二歲就被送到老胡家,她的婆婆為了樹威,幾乎每天都會打她。小姑娘又哭又叫,接著給她跳大神跳了一個冬天,終于把她跳病了。于是就開始治病,請神,吃偏方,扎草人,抽貼,花了無數吊錢,病總也不好。后來,小團圓媳婦被當眾脫了衣裳,抬進裝滿滾燙的熱水的大缸里,她逃命似的狂喊,卻沒有人救她。最后她倒在大缸里,又被冷水澆醒,這樣反復了三次。經過這酷刑一般的折磨,小團圓媳婦終于死掉了。而周圍的鄰居全都是看客,他們看似給老胡家出謀劃策,實際上卻是出于看熱鬧的心態,甚至是幫兇。小團圓媳婦被百般折磨的時候,他們一個個熱心熱腸,積極的趕去圍觀,每一個都眼睛放光,精神百倍,不但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助小團圓媳婦,反而都期待著更驚人更新奇的場面出現。最后,當事情歸于平靜,他們就又開始編造流言蜚語說她是妖怪,似乎是罪有應得。
“無意識地違背了‘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于死了,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小團圓媳婦被人們的“熱情”“好心”與“圍觀”折磨至死,對于一個弱小的女孩子而言,身處于如此畸形變態,邪惡無知的生存環境里,沒有任何自救能力的她,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助,反而在群體的暴力無知下被摧殘至死,女性的生存環境如此惡劣,叫人憤慨,叫人寂寞。而同樣作為女性的蕭紅對女性命運投以了深切的關注,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卻也只能通過寫下這些文字來表達不滿和悲憤、抗議和批判,為女性爭取本應是與生俱來的最基本的生存的權利,要求女性能夠被平等的對待,在一個免遭暴力和歧視的環境下,擁有愛和溫暖,做一個正常的健康的人,亦讓人心生寂寞。小團圓媳婦如此短暫又備受折磨的一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傷感與寂寞,對于人物的生死,蕭紅的語氣是淡淡的,“死了也就死了,活著也就活著,順著自然的順序,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比欢Z氣的淡漠恰恰反襯了情感的重,這些人的生命是輕的,輕如鴻毛的生,又輕如鴻毛的死,這種生存狀況和生命體驗給人的觸動是深入的切膚的寂寞。蕭紅說:“作家是屬于人類的,現在或是過去,作家們寫作的出發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 這個創作理念也得到了蕭紅身體力行的實踐。蕭紅含著悲憤與血淚,記錄下這故鄉的人和事,呼蘭河鎮的民眾是愚昧的無知的,但蕭紅是清醒著的,抗爭著的,她用文字發出無聲的吶喊,所以她是何等的寂寞也就顯而易見了。且蕭紅也是懷著對故鄉故土深深的懷戀來講述故鄉這些并不美好的人和事,她是諷刺的犀利的尖銳的,亦是哀傷的寂寞的悲哀的,她勇敢的揭露故鄉的不完美,大膽的展露自己的感受與體驗,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寂寞氛圍,也讓讀者深受感染,沉醉其中。
再看宏觀小鎮的民眾,他們大多數都處于一種混沌蒙昧的狀態,每日重復相同的生活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循環往復。這實際上影射了整個民族的生存狀態?!疤旌诹司退X,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著?!本褪沁@樣機械化模式化的生存狀態和模式,讓人們變得麻木不仁,沒有了生機、活力和創造力,只是庸庸碌碌的活著。能給如此平淡乏味的生活激起一絲漣漪的便是“看熱鬧”“看客”心理、民族的劣根性在此展露無疑。東二街道上的大泥坑,不知給出行的人們增添了多少麻煩,也數不清淹死了多少豬和馬,他們都曉得大泥坑的“厲害”,也都時刻關注著大泥坑的動態,可就是沒有一個人提議說把大泥坑填平。大泥坑上所上演的事情對于空洞單調無味的小鎮人民來講可謂是“一番盛舉”,是他們生活的樂趣所在,滿足了他們看熱鬧的扭曲的心態。人們對于生活已沒有追求,生命的價值對于他們來講更是不值一提。王寡婦在獨子掉河淹死了之后依然是平平靜靜地活著,鄰人街坊們亦冷漠視之。對于生命的凋亡都漠然視之,如何不叫人心生寂寞?各種精神盛舉,不管是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還是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全都是為了祭奠鬼神而不為活著的人,沒有人會去思考活著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八麄兛床灰娛裁词枪饷鞯?,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了。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币灾劣谑捈t發出如此慨嘆: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
呼蘭小鎮的人們內心是寂寞的,他們只是渾渾噩噩的活著,不知今朝不問明日,不悲不喜,沒有任何的精神寄托。他們是可憐的,因為他們意識不到自身的可憐之處而越發顯得可憐。蕭紅用揶揄、諷刺又悲憫的感情來抒寫,其內心所充斥的寂寞之感怕是我們所難以想象和承受的。蕭紅作為一位女性,又是一位內心極為敏感的女性,用她細膩的心去體察發生在她身邊的人和事,借助她既陌生又新鮮、既憐憫又諷刺的語言,形成了她對于故鄉故土的獨特的生命體驗。蕭紅的悲涼和寂寞的情緒始終灌注其中,童年時期的生存經歷和經驗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沉淀,蕭紅用她的女性思維、家國情懷將其升華到了整個民族生存狀況和民族性格的高度,提升了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蕭紅講述的都是社會底層最平庸的小人物的故事,都是她獨特的生命體驗,她特別擅長對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進行描寫,且在對這種悲劇的描寫之中摻雜了對他們愚昧、冷漠、麻木的精神世界的揭露。蕭紅信手拈來的這些記憶的碎片,將她獨有的生命體驗一一擺放出來,表達了對于舊中國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墨守成規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和上演的種種人性悲劇的同情批判,揭露了長期存在的丑陋的國民性。
二、作品的藝術手法及風格
《呼蘭河傳》中蕭紅用航拍似的手法在廣闊的視野里細細的回憶描繪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家的每間屋子每個擺設,每個家庭每個人甚至每棵樹每只鳥,蕓蕓眾生,都成為其表現的對象,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好的壞的事都展露無疑?!逗籼m河傳》所選取的寫作人物也都是呼蘭河小城的下層百姓,這也決定了作品的悲涼寂寞的藝術風格,作者展現的也大都是在那個落后又生存艱難的年代,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小鎮民眾的生活所呈現的千篇一律的單調、呆板、停滯,為了活著為了生存而掙扎,由此造就了人們麻木的心靈,不知道愛和恨,沒有活力和生命力,只剩寂寞成為了呼蘭河鎮人民生存的常態?!逗籼m河傳》的文筆猶如一首抒情散文詩,既清新又辛辣,既厚重而又輕柔,于凄涼悲哀中營造了一種淡淡的寂寞氛圍;又有如一曲美麗又憂郁的歌謠,用敏感細膩的筆觸,營造了一種荒涼的寂寞感。在一些篇章用語有如魯迅先生一樣辛辣犀利,揭示了小城人們的貧苦、愚昧、麻木和無知,語言的諷刺使人感到悲涼、凄苦。蕭紅的這種寫作方式展現了作者既同情他們的不幸,又批判他們的迷信無知愚昧麻木的心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給文本籠罩上了一層傷感、苦悶和寂寞的情懷。
《呼蘭河傳》全書共分為七章和一個尾聲。它的章節較為獨立,每一章均可以獨立成篇,使得整部作品既不似長篇小說也不完全像自傳。它也不具備貫穿全書的線索,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中心人物,多數情節都是零散的片段,只用緩緩的寂寞的筆調描繪了作者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作者隨回憶而走隨心而寫,不拘泥于形式,執著的表達她獨特的生活經歷,用清新自然、從容平實的語句去抒寫淡淡的寂寞與哀愁。這種散文化的行文方式和藝術特征,貫穿著蕭紅隱忍的情感,使作者內心深處埋藏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達,也因此給整部作品籠罩上寂寞悲涼的底色。
《呼蘭河傳》格局闊大舒緩,卻又流動著無盡的寂寞、哀愁和憂傷。蕭紅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割斷了故事情節,并隨意進出我的故事和別人的故事,她這樣對小說情節布局構造的有意突破, 恰是為了順應內心的情感流動。蕭紅忘卻了理論進行著無意識的創作,她是全情投入的,作者寫作的天真并且認真全情投入的態度以及她悲涼的心境任何人都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寂寞是《呼蘭河傳》的中心詞。蕭紅的文字好像是一幅畫,滿滿的都是寂寞情緒的涂抹?!逗籼m河傳》沒有明確的主角,卻又都像是主角,他們各自獨立,因著共同生活的呼蘭河城而將交聯到一起,構成了一幅無言寂寞又鮮活生動的“故鄉回憶圖”。蕭紅清新柔麗淡漠的筆觸描畫了自己的童年生活經歷:小城是單調而美麗的,人們是善良又愚昧的。她描繪了故鄉的風土人情,描繪了故鄉所發生的幸與不幸、好與不好的故事,營造了淡淡的寂寞氛圍。
作者在尾聲中特別說明:以上作品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了我幼年的記憶,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蕭紅在寫作《呼蘭河傳》時的內心感情是寂寞的,蕭紅本人的陰郁、傷感、寂寞的性格和氣質色彩在文本中展露無疑。對照蕭紅充滿不幸、坎坷、波折的一生和她盈滿寂寞的《呼蘭河傳》,可以看到這兩者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小說藝術風格的凄麗哀婉、壓抑寂寞恰是蕭紅悲涼人生的展現;作品中蔓延的哀傷、壓抑、苦楚來源于蕭紅坎坷的生命經歷和對悲哀的切身感受。小說所講述的呼蘭河小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以及人們的盛舉般的精神生活、自己的家和家里的租客們、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和馮歪嘴子的故事都浸染了蕭紅本人這種寂寞的心境和情感。
三、結語
在文學史上,蕭紅作品中的女性與窮人的雙重視角,以及自由的風格是被忽略了的,作為“弱勢文學”的實際成就是被嚴重低估了的,其在文學史的地位也是被低估的。蕭紅只是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勇敢地挑戰主流話語體系。作為一個家國淪亡的奴隸,她一刻也不曾忘記身受的屈辱和仇恨,但是作為一個女性,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女性的天空是低沉的,女性的羽翼是稀薄的,女性的聲音是微弱的,女性的話語是不被重視的,但她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寂寞的掙扎和吶喊?!逗籼m河傳》是田園的,衰敗的,亦是寂寞的。蕭紅無意去塑造典型人物,她重在抒發內心的不平、哀愁與寂寞,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創作理念,才給整部《呼蘭河傳》籠罩上了寂寞的氛圍。
參考文獻:
[1]崔應會.寂寞的呼蘭河,寂寞的蕭紅——由《呼蘭河傳》談蕭紅的人生和創作[J].鄭州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01).
[2]盧建紅.寂寞蕭紅與蕭紅的“寂寞”[J].名作欣賞,2008,(15).
[3]張蜀彤.論蕭紅《呼蘭河傳》的悲劇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4]蕭紅.呼蘭河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