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童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小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然而許多中小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只是純粹的死記硬背,無法體會到古詩詞的美。我國自古有“歌詩”的傳統,古詩詞不只停留于字面,更是可以演唱出來的音樂。在中小學推廣古詩詞演唱,則可寓教于樂,使學生輕松記住古詩詞,通過音樂營造的意境加深其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提高音樂素養。本文從三個方面:古詩詞歌曲演唱、古詩詞吟誦、以戲曲曲藝演唱古詩詞來論述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演唱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中小學 古詩詞演唱 教學 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2-0118-02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強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強調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關鍵則是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古詩詞可以追溯至先秦的詩歌總集《詩經》。《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見,我國的詩歌自古便是可以歌唱的。在中小學推廣古詩詞演唱,能夠實現音樂與文學兩種學科的綜合,寓教于樂,使學生輕松記住古詩詞,通過音樂營造的意境加深其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提高音樂素養。以何種方式演唱古詩詞,并將古詩詞帶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是推廣古詩詞演唱教學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以下筆者將通過三個方面:古詩詞歌曲演唱、古詩詞吟誦、以戲曲曲藝演唱古詩詞來論述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演唱教學的路徑。
一、古詩詞歌曲演唱
近代作曲家創作了多首古詩詞歌曲,一些作品已成為經典。如黃自《點絳唇》、青主《大江東去》等,這些藝術歌曲優美動人,可以獨唱,亦可排練合唱,在提高學生音樂能力的同時還能使學生受到古詩詞的熏陶。但這些作品多數頗具難度,不易于在小學和初中普及。近代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編寫學堂樂歌。1905年,李叔同所編《國學唱歌集》中收錄了十五首古詩詞歌曲。①然而這些古詩詞歌曲,除兩首昆曲外,其他作品均以外國曲調填詞。選錄古詩詞歌曲雖有承古之意,卻無法擺脫“以西為師”的時代特征。而以外國曲調歌唱中國古詩詞自然有些齟齬,因而李叔同所編古詩詞歌曲于現今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演唱已無實用意義。現代有一些作曲家專門為青少年創作了多首古詩詞歌曲,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可教唱一些簡單易學的古詩詞歌曲,并配以舞蹈動作,使古詩詞融入到快樂的歌聲和優美的舞姿中。
筆者曾觀摩過東高地二小的古詩詞歌曲教學,老師講授的是黎英海的《靜夜思》,這首作品包括齊唱和合唱兩種形式,曲調悠揚古樸,被選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音樂課本。該作品曲調簡單,朗朗上口,適宜小學生學習演唱,借鑒了吟誦調“依字行腔”的特點,表達了深遠的意境。此外,這首作品還配以簡單的二聲部合唱,教師在教授主旋律演唱后,便進行合唱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多聲部的思維和視唱練耳的能力。筆者在觀摩中,發現學生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很自然地投入了感情,可見,學生在語文課上學會了一首古詩后,在音樂課上再學習這首古詩的演唱,便對此詩產生了親切感。學習古詩詞歌曲演唱對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功效。采用現代作曲家創作的古詩詞歌曲,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演唱教學,是一種可供選擇的路徑。
二、古詩詞吟誦
吟誦是指拉長聲音像唱歌似的讀書,吟誦一般較隨意,沒有固定的樂譜,其對于旋律、節奏的處理較為自由,②吟誦調具有即興性,且有著鮮明的特點。中國古代文人學習古詩文即采用吟誦的方式,直至20世紀初,尚有許多私塾、學堂采用吟誦的讀書法,但新式學校出現后,學校教育以西學為主。吟誦,這一千百年來通用的讀書法日漸式微。
而今,傳統文化日益得到重視,吟誦被引入中小學課堂中,吟誦的教學主要在語文課上開展,但一般語文老師的音樂水平有限,吟誦時音樂性不強,由于學習傳統吟誦需要聆聽老先生的錄音,學生感到沉悶,覺得傳統吟誦難聽難學,傳統吟誦還多采用方言,更是不易普及。于是,新吟唱應運而生。新吟唱以普通話吟唱古詩詞,根據“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吟誦規律創作歌曲,具有很強的音樂性,與古詩詞歌曲已無實質的區別。雖然,新吟唱易于普及且適用于展演,但過度強調新吟唱則不利于傳統吟誦的傳承。新吟唱以音樂為本位,旋律是固定的,而傳統吟誦以語言為本位,③是服務于讀書的,其旋律具有隨意性。筆者認為中小學生應先學習傳統吟誦,在掌握一些傳統吟誦調的基礎上,可以進行新吟唱的編創。
那么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吟誦教學如何解決傳統吟誦難學、難唱、難聽的問題呢?筆者認為應由音樂老師來教授傳統吟誦。音樂老師可在對比同一首古詩詞多種版本的傳統吟誦錄音后,選取一種音樂性較強且適宜青少年學習的版本,進行記譜,再以普通話教唱。老師可先帶領學生按照“平長仄短”的節奏規律誦讀古詩詞,再進一步教唱傳統吟誦調,待學生掌握幾個吟誦調后,則可讓學生根據吟誦規律創編新吟唱。
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吟誦教學,將音樂與國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可使學生在吟誦古詩詞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氣象,使學生熱愛中國傳統典籍,在經典的滋養下,在音樂的浸潤中,形成對事物的正確看法,從而塑造具有獨立精神的國民。
三、以戲曲曲藝演唱古詩詞
國家大力支持“戲曲曲藝進校園”,昆曲是“百戲之祖”,應作為傳承的重點。昆曲分為劇曲和散曲,戲中的唱段稱為劇曲,而散曲的出現實則早于昆曲。在元代,元雜劇與元散曲為并列的兩種藝術形式,雜劇演戲,散曲唱曲(元曲)。隨著昆曲的興起與發展,演唱者將古詩詞采用昆唱的形式,亦稱散曲,清代《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碎金詞譜》中即保留了大量的這類散曲,可將此類散曲根據腔詞關系進行整理改編,并應用于中小學古詩詞演唱的教學中。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昆曲殊不易唱,但其入門卻也有徑可循。昆曲的散曲與劇曲相比,其腔調要容易得多,因此,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用昆曲演唱古詩詞,則可使學生對戲曲產生興趣,熟記古詩詞,并進一步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
曲藝音樂來源于詞曲音樂(經過俗化了的)、明清流行的俗曲、民間歌曲。④詞曲音樂是曲藝音樂的一大來源,因此古詩詞也是可以用曲藝演唱的。如今,北京已有十余所中小學開設了曲藝課程,八角鼓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八角鼓音樂中的岔曲、棗核兒、腰截兒這三種形式文辭典雅且句式固定,可將古詩詞帶入其中進行演唱,且在八角鼓音樂中本身就存在演唱古詩詞的情況,如《秋景黃鸝調》即出自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正宮 端正好】。
曲藝音樂中本有的古詩詞名篇可供選唱,由于曲藝音樂具有即興性,學生還可選取古詩詞、按照曲藝音樂的內在規律將其改編并演唱,以提高編創能力。中小學可擇取當地的曲藝形式演唱古詩詞。曲藝音樂在近百年間,俗的一面得到了發展,而雅的一面則日漸衰落。在中小學以曲藝演唱古詩詞則可使曲藝音樂高雅的部分煥發出新的生機,由此實現曲藝音樂的活態傳承。
本文通過古詩詞歌曲演唱、古詩詞吟誦、以戲曲曲藝演唱古詩詞三個方面論述了在中小學進行古詩詞演唱教學的路徑。古詩詞歌曲易學易唱,還可配以合唱,增強學生的樂感;古詩詞吟誦是對文人讀書傳統的繼承,將音樂與國學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以戲曲曲藝演唱古詩詞,可實現戲曲曲藝的活態傳承。愿以上三種路徑能為中小學的古詩詞演唱教學提供參考。
注釋:
①仇海平:《從<國學唱歌集>到<新學堂歌>看古詩詞歌曲校園化創作的嬗變》,《大舞臺》,2011年第3期。
②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頁。
③趙敏俐:《論傳統吟誦的語言本位特征》,《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華鋒:《傳統吟誦與新吟唱》,《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④于會泳:《曲藝音樂概論》,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參考文獻:
[1]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2]華鋒.傳統吟誦與新吟唱[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
[3]仇海平.從《國學唱歌集》到《新學堂歌》看古詩詞歌曲校園化創作的嬗變[J].大舞臺,2011,(03).
[4]于會泳.曲藝音樂概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5]趙敏俐.論傳統吟誦的語言本位特征[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