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莉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應運而生,為我國城鎮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在經濟新常態下,各行各業轉型升級如火如荼,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作為地方城建的融資渠道,其市場化轉型刻不容緩。因此,開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體化、市場化的財務分析,有助于融資平臺的轉型升級,有利于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本文基于財務角度,分析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體化、市場化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融資平臺的市場化轉型出謀劃策。
關鍵詞:融資平臺;實體化;市場化;財務能力
2018年3月9日,國家發改委頒布《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指出,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既彰顯出政府倡導國企改革的決心,又顯現出融資平臺實體化的迫切。然而,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便已成立,長期以來的管理體制、經營模式根深蒂固,嚴重阻礙著平臺的市場化進程,尤以財務能力為甚。為了加強城鎮化建設,實現平臺實體化,必須提高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財務水平,推動其市場化轉型。
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體化、市場化的財務能力
(一)財務管理能力較差
首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由地方政府設立,其經營管理受制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財務決策由政府主導。長期以來,融資平臺喪失自主決策能力,表現為財務決策水平較低、決策民主性差、環境應變能力弱,嚴重阻礙著融資平臺的市場化進程。其次,融資平臺以地方政府市政等項目的融資需求為準,在地方政府的擔保下,能夠較易籌集資金,無需對融資金額、融資渠道、償還方案等開展嚴格的規劃,久而久之便形成松弛的財務規劃模式。一旦融資平臺進入實體化市場,現有的規劃能力將難以籌集到所需資金。再者,作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從建立之初便一直為政府效勞,無論是制度建設、組織設置,還是人事管理、成本控制,地方政府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融資平臺所擁有的控制力相當有限。最后,管理觀念落后、財務目標單一、管理手段死板、治理制度萬成不變,融資平臺的財務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財務活動能力不善
其一是籌資能力。近年來,地方政府融資需求越發急迫,公司數量逐年增加,融資規模日益龐大,但部分融資平臺存量債務居高不下,資產負債率臨近監管上限。相比其他盈利性企業,融資平臺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弱,面對需求不減的融資金額,恐難籌到所需資金,經常通過以新換舊、信用背書等方式滿足資金需求。同時,調控政策的不斷收緊,使銀行表內表外資金難以進入融資平臺,資產注入的嚴格要求讓平臺困難重重,土地出讓制度的規范更是讓擁有存量土地的平臺舉步維艱。其二是投資能力。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資金有限,融資平臺的資本金落實不到位。為了維持融資平臺的正常運營,地方政府向平臺注入存量土地、非經營性市政資產等,這些資產流動性低,可變現能力差,甚至某些諸如公園、道路等公益性資產根本無法變現,也無法進行投資。多數融資平臺的現金流入小于現金流出,自身創造現金的能力較弱,現金流量滿足率低,難以滿足融資平臺的投資需求,再投資能力不強。
(三)財務關系能力低下
當前,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普遍存在著財務關系能力低下的問題,反映在平衡關系能力及財務網絡能力兩方面。一方面,平衡關系能力不足。從外部協調看,融資平臺由于擁有地方政府的擔保,能夠較容易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但隨著銀監會嚴禁銀行接受地方政府擔保兜底、“央媽”“財爸”互懟事件的爆發,這無疑不顯示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緊張關系。從內部協調看,財務管理部門的內部協調,以及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需要強化。例如融資崗位與投資崗位工作不配合,無法為投資方案籌集資金,便難以繼續開展投資活動;法務管理部對融資合同的條款審查不仔細,法律風險防范不到位,延誤財務管理部的融資事宜。另一方面,財務網絡能力較差。對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而言,部分財務制度規范性有待加強,員工流動性高,財務關系穩定性差,財務行為的規范程度急需提高,融資平臺的財務網絡較為波動。
(四)財務表現能力不佳
第一,資產負債率高。當前,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采用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負債融資,資產規模有限,負債金額龐大,呈現出高水平的資產負債率。以發行債券的平臺公司為例,2017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7.32%,其中西藏地區資產負債率最高為72.61%,只有四個省的資產負債率小于50%。高資產負債率,不僅僅是長期償債能力弱的表現,更意味著平臺一旦剝離政府融資職能,將可能無法清償到期債務,面臨嚴峻的財務困境。第二,到期償付債務比例高。2017年末,我國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合計16.5萬億元,其中融資平臺5.4萬億元;地方政府或有負債共14.1萬億元,其中融資平臺4.8萬億元。從債務占比來看,融資平臺具有較高的對外擔保比重,且或有負債舉借主體的比重34.04%,大于負有償還責任的比重32.73%,可能引發債務代償。第三,盈利能力差。融資平臺的經營項目大多為公益性,回收期長且一般無法創造利潤,導致融資平臺缺乏持續的現金流量,自身造血能力差,難以在短時間內與地方政府理清關系,制約了融資平臺的市場化進程。
二、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體化、市場化的財務對策
(一)加強決策規劃,促進控制創新
第一,建立財務決策制度,成立決策管理機構,完善財務決策機制,重大決策采用聯簽制度或集體審批,一般決策可以多聽取基層員工意見,并設立市場監控平臺,及時應對外部市場變化。第二,改進財務規劃模式,采用科學嚴謹方法,合理預測融資金額、成本、風險等內容,不斷提高融資平臺規劃能力,推動平臺市場化進程。第三,無論是制度建設、人事管理,還是財權控制、資源配置,都必須嚴格落實政企分離,加強融資平臺對財務的控制管理,提高其財務自主性。第四,樹立先進管理理念,設立多元財務目標,采用靈活管理手段,合理改進治理制度,以提高融資平臺財務創新能力。
(二)創新融資模式,實施戰略投資
一方面,采用多元化融資形式,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提高籌資能力。鑒于融資平臺現有融資渠道,可以善用期權、期貨、遠期合約等金融衍生工具,籌集項目所需資金。此外,PPP模式是一種全新融資方式,債務由融資平臺舉借和償還,政府承擔給予特許經營權等責任,融資平臺可以將其用于垃圾處理等公益性項目。另一方面,利用資產證券化,提高資產流動性,增強融資平臺投資能力。同時,強化自身創造現金能力,實施戰略性投資,為投資活動提供充足的現金流量。
(三)平衡內外關系,穩定財務網絡
為了促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必須提高其財務關系能力,可以從平衡關系和財務網絡著手。其一,增強平衡關系能力。妥善處理融資平臺與金融機構關系,嚴格履行債務償還合同,提前安排到期債務事宜,樹立良好信譽和資信等級。在財務管理部門內,各崗位需相互配合,加強合作溝通,確保財務活動協調有序;部門間則需理清職責權限,日常工作緊密聯系,提高部門間協調。其二,加強財務網絡管理。不斷完善財務制度,健全人才機制留住員工,規范財務人員行為,提高財務網絡穩定性。
(四)增強償債能力,提高盈利水平
首先,合理增加原始資本,投入部分優質資產,變適量債權融資為股權融資,降低融資平臺資產負債率,增強其長期償債能力。其次,優先化解存量債務,擔保債務、救助債務和隱性債務通過資產盤活、資產重組等方式,自身債務以項目收益清償,或通過債務重組化解債務風險。最后,融資平臺要發展經營性業務,實現業務多元化,并善用現有資產,防止資產閑置浪費,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提高融資平臺的盈利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轉型升級的循序漸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分析其實體化、市場化的財務能力意義深刻。本文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從財務的管理能力、活動能力、關系能力以及表現能力四方面,優化融資平臺財務狀況,推動其市場化轉型,為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實體化、市場化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羅順華等,地方融資平臺轉型發展的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8 (21).
[2]張美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市場轉型及應對分析[J]財會學習,2018 (10).
[3]萬寧潔.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轉型發展研究——以地方債管理新政視角為例[J].中國商論,201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