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永, 嚴國紅, 王合勤, 王愛民, 何沖霄, 施 偉, 唐紅生, 劉 凱, 張桂云, 孫明法
(1.鹽城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鹽城 224002; 2.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3.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 224002)
荃優1393(曾用名鹽優1393、鹽荃優1393)系鹽城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選育的優良不育系荃9311A和自育強優恢復系鹽恢1393配組育成的三系雜交中秈新組合。2013—2015年參加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篩選試驗、區域試驗以及生產試驗,結果表明,荃優1393具有高產穩產、米質優良、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制種產量高等特點[1],在我國長江中下游雜交中秈稻區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017年6月29日經第3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命名,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70045,證書編號為2017-1-0045。2017年申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獲公告,公告號CNA017136E。
2001年在江蘇鹽城用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鎮恢084為母本、以鹽城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恢復系中間材料鹽恢411的F8為父本進行人工雜交,獲雜交種65粒;同年冬,在海南三亞種植F1(田間編號01H409),栽3行21株,表現出雜種優勢強、株型緊湊、葉片短挺、結實率高、熟相好等特點,成熟時混收種子。2002年在江蘇鹽城種植F2(田間號F2145),表現出群體總體優勢強、分離類型較多的特點,成熟期選留熟期較早、株型緊湊、葉片短挺、熟相好、米質優良單株16株。2003年在江蘇鹽城種植株系圃F3(田間號32017~32032),成熟期選擇優良單株8株與天豐A進行低世代成對測配。2004年在江蘇鹽城種植測交鑒定圃(F4),田間號04T343~04T350,綜合性狀突出,在04T345、04T346對應的父本中各選優良單株2株,與天豐A進行復測并收獲種子;同年冬,在海南三亞種植測交鑒定圃(F5),田間號05冬R346~05冬R349,綜合性狀優良,在05冬RR346、05冬RR347、05冬RR348對應的父本中各選優良單株1株與天豐A進行復測并收獲種子。2005年在江蘇鹽城種植測交鑒定圃(F6),田間號05T1392~05T1394,其中05T1393綜合性狀最佳,表現出雜種優勢強、熟期適中、穗大粒重、結實率高、熟相好的特點,成熟時在對應的測恢父本中選留優良單株4株,至此鹽恢1393基本定型。2005—2009年連續多年對鹽恢1393進行提純繁殖。
2010年鹽城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從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其新育成的三系不育系荃9311A,并與鹽恢1393進行人工小制種;同年冬,將荃9311A×鹽恢1393在海南進行優勢鑒定,綜合性狀突出。2011年夏,荃9311A×鹽恢1393在江蘇鹽城繼續進行優勢鑒定,同樣表現出綜合性狀突出的特點,小區產量比對照Ⅱ優084增產5.56%,荃9311A×鹽恢1393組合定型,取名鹽優1393并進行小面積制種。2012年鹽優1393在江蘇鹽城進行大區品比試驗,產量比對照Ⅱ優084增產6.83%;同時進行較大面積制種,并表現出明顯的種子生產優勢。2013年推薦鹽優1393參加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篩選試驗,2014—2015年參加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2016年參加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生產試驗。2017年6月29日,經第3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命名為荃優1393。
2013年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新品種篩選試驗顯示,平均產量10 116 kg/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 5.7%,增產點比例為83.3%。2014年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顯示,平均產量為9 328.5 kg/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極顯著增產5.8%,增產點比例為86.7%,比對照組平均增產4.07%,居第2位[2]。2015年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顯示,平均產量為 10 098.0 kg/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極顯著增產8.3%,增產點比例92.3%,比對照組平均增產4.03%,也居第2位。2014—2015年2年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 9 714.0 kg/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7.1%,增產點比例89.5%,比對照組平均增產4.05%[3]。2016年進行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 8 964.0 kg/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6.2%,增產點比例86%。
荃優1393系秈型三系雜交水稻,感溫性中等。在我國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139 d,較對照豐兩優4號短0.3 d。幼苗矮壯墩實,葉片較寬短挺,葉鞘無色,葉色綠色;成株株型集散適中,株高120.8 cm,主莖總葉片18~19張,5個伸長節間,莖稈粗壯,葉鞘肥厚,抱莖緊,不露節,頂部3張功能葉挺直上舉;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一般有效穗數228萬個/hm2,成穗率65%,穗長25.1 cm,著粒較密,每穗總粒數187.0粒,結實率83.8%,千粒質量29.2 g,谷粒飽滿、金黃色,間有短頂芒,成熟時稈青籽黃熟相好。
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2年抗性鑒定經過為:稻瘟病綜合指數分別為4.8、6.1級,平均5.45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7級;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感褐飛虱。2014年經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其對黑條矮縮病抗性較強,黑條矮縮病鑒定結果為3級(發病率12.35%)[2]。
據國家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定點抽樣,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顯示,糙米率81.9%,精米率73.1%,整精米率55.1%,粒長 6.9 mm,長寬比2.9,堊白率40%,堊白度6.2%,透明度2級,堿消值5.2級,膠稠度76 mm,直鏈淀粉含量15.8%。
適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區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區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的長江流域稻區以及浙江省中稻區、福建省北部稻區、河南省南部稻區作一季中稻種植。稻瘟病重發區不宜種植。
根據各地雜交水稻生產習慣,合理安排荃優1393播種時間,確保安全抽穗揚花和灌漿成熟。在江蘇濕潤育秧秧池播種量為150~225 kg/hm2,一般大田用種量15.0 kg/hm2左右;機插秧大田用種量為15.0~22.5 kg/hm2。秧田期要施足基肥,3葉1心期施斷奶肥,適期增施長粗促蘗肥和送嫁肥,以培育適齡多蘗壯秧。
適齡移栽、合理密植是水稻高產栽培的前提[4-6]。一般濕潤秧的秧齡30~35 d,機插秧的秧齡18~20 d。中上肥力地塊的栽插密度為24萬~27萬穴/hm2,每穴1~2苗,確保基本苗90萬~105萬/hm2;肥力偏低的田塊栽插密度為 27萬~30萬穴/hm2,每穴1~2苗,確保基本苗105萬~120萬/hm2。栽插時做到地平淺水、淺插勻栽,防止漂秧缺棵,確保栽插質量。
單產9 750 kg/hm2以上肥水管理主要措施為:全生育期需肥總量折合純氮為270~300 kg/hm2,肥料運籌應掌握“前促、中穩、后補”原則,基肥 ∶分蘗肥 ∶穗粒肥的比例為 5 ∶3 ∶2。基肥以有機肥或農家肥為主,搭配施用磷肥、鉀肥;分蘗肥一般于栽后5~7 d施用,寧早勿遲;栽后15 d視田間苗情適當增施速效氮肥,達到“捉黃塘、促平衡、爭穗數”的目的。穗肥一般以保花肥為主,長勢稍差的田塊兼顧促花,用量寧少勿過。
高產栽培的水漿管理應做到淺水勻田栽插、中水活苗返青、寸水促苗早發、夠苗分次擱田、深水抽穗揚花、干濕交替活熟到老,要求移栽后15~20 d達到等穗數的莖蘗苗時及時排水,分次輕度擱田,擱田不宜1次重擱,控制高峰莖蘗數不超過375萬/hm2,確保最終成穗數在240萬個/hm2左右,生長后期保持濕潤、養好老稻,收割前5 d排干田間積水。
播前選擇晴天曬種1~2 d,浸種時用藥劑防治惡苗病等種傳病害;秧苗期綜合防治灰飛虱、稻薊馬、蚜蟲等各地水稻苗期的主要病蟲害和草害;大田期做好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螟蟲、褐飛虱等各地水稻生長期的主要病蟲害和草害的綜合防治;達到保苗保穗、豐產豐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國永,嚴國紅,王合勤,等. 三系雜交中秈稻新組合荃優1393[J]. 雜交水稻,2017,32(6):83-89.
[2]中國水稻新品種試驗:2014年南方稻區國家水稻新品種試驗匯總報告[R].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419-443.
[3]中國水稻新品種試驗:2015年南方稻區國家水稻新品種試驗匯總報告[R].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406-429.
[4]張文,聶凌利,李翊君,等. 高產條件下超級稻對種植密度反應的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2):126-129.
[5]孫明法,嚴國紅,王愛民,等. 雜交水稻鹽兩優888高產制種特點與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59-61.
[6]王宇,隋鑫,李旭,等. 播量與穴距配置對機插水稻群體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