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龍,周 偉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朱金山先生(1909—1995)是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著名老中醫,他的學術思想“朱金山推拿療法”已經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朱金山先生學術經驗已經被載入《金陵百年名醫》并有專篇記載和介紹。“朱金山推拿療法”填補了國內推拿流派和專業的部分空白,為創立金陵推拿正骨醫學開宗立派。推拿學科發展到今天,各醫各派很多理論,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各有千秋。朱老獨創了金陵推拿學派,創立了推拿手法的3個特點、3個聯系、推拿治療的三通法和推拿臨證的四應六法等開宗立派的推拿理法以及骨傷科的理、法、方、藥、觀點和思路,現介紹如下。
1.1 四應法 四應法在推拿臨床中的應用。朱老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創立了四應法,把診法和疾病有機地聯系起來,環環相扣,連貫為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心內容。①應癥狀:即醫者在臨床治療前,首先針對患者出現的癥狀所在、原因所屬,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②應部位:即醫者在臨床治療時,要掌握和分析疾病出現的部位,掌握和采用不同部位的手法和方法。③應經絡:即醫者在臨床治療時,掌握和分析疾病出現的經絡,按中醫理論,辨別疾病所屬經絡,選擇性采用治療方法。④應穴位:即醫者在臨床治療時,針對患者病情,選擇性地采用相應的部位和穴位。醫者在臨床治療中,一定要根據疾病的變化、發展過程結合患者表現的不同證候和癥狀,恰當地運用四應的方法。
1.2 六法 朱老在臨床醫療、教學、科研中突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強調各種手法力度的相互協調,以輕而不懸、重而不滯、正骨理筋、動靜結合為其手法特色。六法即直接法、間接法、相對法、強弱法、誘導法、補瀉法。①直接法:臨床治療時,醫者根據病情需要,雙手在患處直接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通常多用于腰腿痛、落枕、漏肩風、頭痛、網球肘、關節扭傷、岔氣等病證。②間接法:即醫者在推拿治療時不直接施術于患者的病痛處,而是在患處所屬臟腑的經絡以及肌肉的起止點施行各種手法,或在離患處較遠的部位應用手法治療。一般多用于急性腰痛、重癥落枕、急性胃脘痛、局部肌肉重度痙攣以及不能接受直接法推拿者。③相對法:又稱“對應法”。即醫者采用相應的手法,有針對性的走線、落點、帶面的一種治療方法。通常應用于面神經癱瘓的中后期,久病、重病的體虛患者。④強弱法:即醫者在操作過程中,根據病情需要,應用強而重或弱而輕的手法進行治療,通過強弱的治療方法達到平衡。主要適用于面神經癱瘓、半身不遂等。⑤誘導法:醫者用柔和輕慢的手法操作,把患者的思維意識誘導至醫者所操作的部位和經穴上,使患者大腦處于一種似睡非睡的精神狀態,以達到引意治病的目的。在臨床上多用于治療失眠、眩暈、高血壓、神經衰弱等。⑥補瀉法:病有虛實,治有補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在推拿治療中常以向心性手法為補,輕手法為補;而離心性手法及重手法為瀉。在治療外傷性血腫時,若局部腫脹明顯,以腫脹為中心,向四周推拿為瀉;局部按之缺血,血不養經時,以四周向中心推拿為補。故補瀉在臨床上常用于血氣不足而致的一些虛證,瀉法常用于治療一些實熱腫脹性的實證。
朱老在臨床上常用的推拿大手法有20多個,小手法有60多個。各個手法分別運用于身體各個治療部位,并總結出每個推拿手法的動作要領、要求運用部位及注意事項等,每個手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具有獨特之處,各個手法可運用在各個治療部位。治療部位的準確與否,也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如臨床常用的推法有11種,其名稱不同,應用的治療部位也就不同。拇指推拿法用于頭面、肩背、胸腹及掌面、四肢、跖面部;晃推、摩推、抓提推、推帶法主要用于腹部;掌推、魚際推、膝拱推法主要用于腰背的督脈和膀胱經;抱推、環形推則用于頭部、上下肢、臀部等部位。施術的部位不同,則主治的疾病也就不同。
2.1 推拿手法的3個特點 朱老在傳統手法基礎上結合臨床特點與自身優勢創立了許多新的手法,擴展了手法種類,擴大了治療范圍,提高了臨床療效。推拿手法的3個特點,即手法的形態、手法的部位和手法的功用。這3個特點是手法運用于臨床的基礎和宗旨。同時,推拿療法與中醫各科一樣,以辨證施治為原則,以臟腑、經絡、整體觀念為出發點。治療效果的優劣,關鍵在于手法。他著重強調,作為一個臨床推拿醫生,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理論,熟悉有關診斷方法,固屬必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刻苦學習和熟練掌握各種手法,并運用于臨床。
2.2 推拿手法的3個聯系 推拿手法的3個聯系即點與癥狀相聯系、線與臟腑相聯系、面與整體相聯系。朱老將手法和理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靈活、有效地運用于臨床。推拿醫生在操作中,要有機地將點、線、面聯系起來。朱老強調“推拿揉擠捏,手中有經穴”。因此,在治療常見疾病時,采用落點、走線、帶面的方法。所謂點者,是指身體部位的一點而言,通常指穴位,有固定的意思。如果沒有固定的位置,隨病痛處和壓痛點取穴稱阿是穴。因此,常用點與癥狀相聯系。線者,是指這一點到另一點之間的連線,具有連貫相通的意思,通常是指經絡。故在臨床上采用線與臟腑聯系。面是指某一部位的區域而言,有整體觀之意。通常面屬腠理,腠理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臨床上面與整體相聯系,由此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手法聯系自如,治病確有療效。其主要內容是:①點與癥狀相聯系。一是局部聯系法,也就是痛點治療法,亦稱“以痛為腧”,應用時方法簡便,隨心應手。二是上下聯系法,上下聯系法就是癥狀在上取之下的穴位,或癥狀在下取之上的穴位。三是左右聯系法,即癥狀出現在左而手法操作取之右或癥狀出現在右而手法操作取之左。四是前后聯系法,即身體前面出現癥狀即在背部進行推拿方法治療。以上4種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靈活運用,取長補短。②線與臟腑相聯系。人體內存在著“經絡系統”之說,通常分為部位聯系法、表里聯系法、補瀉聯系法。部位聯系法,就是本部位出現病痛,采用與本部位有聯系的經絡進行治療,誠如“寧失其穴,勿失其經”。表里聯系法,就是通過經絡的聯系,使五臟六腑互為表里。補瀉聯系法,病有虛實,治有補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③面與整體相聯系。一是局部與整體聯系法,就是在推拿時,將局部病痛與治療的整體有機地聯系起來。二是全面與整體聯系法,就是在推拿時,在全身各部位采用各種不同的手法操作,自然地將整體聯系起來,使陰陽平衡,臟腑疏通,氣血調和,疾病自愈。
2.3 推拿治療的三通 “三通法”即通經絡、通臟腑、通氣血。在臨床中,多種疾病是由于臟腑受阻不通,經絡阻滯,氣血瘀阻不通造成,故采用“通”法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朱老多年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了“三通法”。“三通法”即通過手法,達到通臟腑,通經絡,通氣血。“三通法”以手法作用于人體,使得機體功能趨于平衡,進而防治疾病。朱老在臨床運用“三通法”改善和治愈了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的多種疾病以及一些疑難雜病。如采用通臟腑治療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及各種便秘;采用通經絡法治療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以及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癥、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等氣血阻滯證,均收到滿意的效果。
朱老不但是推拿專家,也是骨傷科大家,他在正骨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立了許多治療方法和理論。他強調骨折的整復和關節的復位主要采用患者創傷小、痛苦小、易恢復的手法復位與治療,積極倡導將手法的精華融合于正骨、推拿之中,相互滲透,融會貫通。醫生除采用手法治療外,還要鼓勵患者積極配合主動鍛煉的方法促進疾病恢復,即重視功能鍛煉。
3.1 骨傷科的治傷要領 朱老骨科治傷特點是多以內病外法和手法整復為主,即盡可能采用非手術治療,減輕患者痛苦。對于骨折和脫臼,他一貫主張要明確診斷,準確對位,可靠固定。他強調骨折的治療,對位再好,固定不佳,亦使骨折難以愈合。瘀血不祛,新骨不生,則遺留殘疾或后患。朱老強調,治療以活血行氣為主,手法強調輕松柔和;中期存在的功能障礙或畸形,多以理順校正手法為主;后期為加速恢復,可適當加強功能鍛煉,以標本兼顧為主。
3.2 骨科治傷的原則 骨科治傷總的原則是: 要治其痛必行其氣,治其腫必行其血。內損的瘀血存內,不外于上、中、下三焦。瘀在上,內服犀角地黃湯;瘀在中,內服桃仁承氣湯;瘀在下,內服抵當湯之類。虛人不可瀉也,宜補而和之,補而行之。一般的扭挫傷則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外傷初期血管破裂,用凝固血管的冷敷法,減少出血和腫脹。冷則血停,熱則血行。
3.3 骨科治傷的方法 骨傷治療時強調固定,如果固定不佳則治療無效。朱老強調診斷中視線和位線相符合,功能與解剖相適應,強調和重視準確對線,可靠對位,有效固定。如斜形骨折時,宜在X線配合下進行治療。
朱老臨床工作60余年,在顳頜關節脫位、肩關節脫位、肘腕髖關節脫位等關節脫位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尺橈骨雙骨折、橈骨遠端骨折、股骨頸骨折、髕骨骨折等亦有獨特的療效。對于骨折脫位的治療主要強調功能問題,四肢骨折特別強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理問題。
朱老也是氣功武術家,用自己多年的真功夫,將氣功武術結合運用于臨床推拿方法中。朱老自幼學武習醫,將獨特武術方法——抓、打、擒、拿、點、踢、背、抖、伸、屈、提、拉等運用于臨床,收到獨特的療效。朱老教導學生必須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只有長期堅持苦練軟功、輕功、硬功才能產生臂、腕、指的彈力、伸力、推力,使推拿療法成為真正的“功夫學”。在此基礎上他創立了內外治藥方,自創丸、散、膏、丹。如活血丸、損傷丸、調氣丸等內服藥,幾十年來一直應用于傷科、推拿科、內科常見病的治療。另外在武術及創傷治療上研制出的外用方劑如牡丹透骨散、活血散,也一直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