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應濤
(湖北省應城市中醫院彭慕斌知名中醫工作室,湖北 應城 432400)
冬至節氣后,一年一度的冬令進補即將開始,每年“膏方熱”后都會有因服用膏方后出現身體不適而就診的患者。在方興未艾的 “膏方熱”背后隱藏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特別是膏方診療標準和制作流程亟待規范。業師彭慕斌主任醫師系孝感市首屆知名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膏滋處方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應引起醫生重視,現總結如下。
首先有一種現象應值得注意,那就是處方“講排場、擺闊氣”,認為有冬蟲夏草、人參、靈芝等名貴中藥,膏方效果就好,因此價格動輒幾千上萬。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根據陰虛、陽虛等體質特征進行調理,膏方更要一人一方,量身定制,名貴中藥并非人人需要,更不是人人適宜。因此,開膏方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找具有開具膏方資質的中醫師處方,做到“不選貴的、只選對的”!
膏滋一般從每年立冬開始服用,到立春結束,歷時3個月。一個方子通常開20~30劑,重3~5 kg,30~60 d服完。如果藥量太大,不能及時服完,立春后氣溫漸漸回升,膏汁就會生霉變質,不能繼續服用。此外,若藥量太大,服藥時間久,體質或病情發生變化,不能繼續服用,膏汁就會浪費。
膏方中以補益藥居多,有些還是滋膩藥,如熟地黃、當歸、枸杞子、阿膠等,往往有滯脾礙胃之弊。若素體脾失健運或久病體虛之人,服用后可能會出現納差、腹脹、噯氣、腹瀉等癥狀,這種現象中醫稱“虛不受補”。有經驗的中醫師處方時常將滋補藥合理搭配,配伍陳皮、砂仁、蒼術等健脾開胃之品。對于脾胃虛弱明顯者,則在服用膏方前先服用一段時間健脾養胃藥,俗稱“開路藥”,皆屬經驗之談。
膏方中加適量蜂蜜便于濃縮,加少量糖可以矯苦味,都不宜太多,否則會加重脾胃負擔,古人有“甘者令人中滿”之說。此外,目前糖尿病發病率升高,糖耐量異常的人群則更多,這類患者忌用含糖膏方,若有必要可用木糖醇熬制。
由于膏方是長時間服用,口感十分重要。雖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若良藥可口就更利于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因此,龍膽草、黃連、川楝子等苦味藥都應慎用,況且“苦寒敗胃”。另外,花椒、丁香等藥,雖其味不苦,但氣味濃烈,也不宜入膏。
體質學研究表明,現代人以陽虛體質居多,隨著“扶陽”理念的普及,溫陽補腎之品在膏方中得到廣泛應用。但若處方辨證不準確,或溫陽藥沒有得到合理應用,患者就會出現顏面生癤、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上火”癥狀。因此,在使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溫陽補腎藥時,應注意掌握適應證,合理配伍,不能一味蠻補。“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先賢早有明訓。
中藥師在長期制膏實踐中,總結出“拉絲”“掛旗”等收膏火候的金標準。若收膏過早膏汁很稀,質地像糖漿,不能成膏;若收膏過晚,膏汁太濃,冷卻后更稠,服用時難以沖化。此外,膏汁太稠還會影響色澤、口感等,更主要的是還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藥物療效。
膏滋雖然四季皆可服用,但在萬物封藏的冬季服用效果更佳。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冬季是萬物蟄伏、沉潛內藏的季節,天氣寒冷,食欲旺盛,是人們進補的大好時機。此時服用膏滋不但補充機體不足,還可作為能量儲備,使來年不生病、少生病,精力充沛。但有些患者治病心切,立冬節令沒到就要求服用膏方,療效就會差些,且氣溫偏高時貯藏也有困難。
此外,醫囑要詳細,不能太簡單,最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健康教育處方。膏滋的用法比較講究,不能簡單地囑咐“每日兩次,開水沖服”。首先服用方法有沖服、調服、噙化之分,服藥時間有飯前、飯后、睡前之別,且有很多飲食注意事項,如服藥期間勿食白蘿卜、綠豆湯、咖啡、酒類、生冷、油膩、辛辣等,不宜與牛奶同服。
中醫膏方源遠流長,療效獨特,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記載,以及今江浙、廣東一帶仍有冬季用膏方調理身體的習俗。膏方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調理用藥的特色,既調已病,又治未病,藥力緩和,藥效持久,適用于亞健康、易反復感冒、身體功能減退的患者。但若運用不當,將適得其反,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