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陽南
(新鄉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河南新鄉 453003)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力不斷提升,覆蓋面不斷增加,對農村地區的影響也逐漸增大[1-2]。互聯網、博客、微博、手機報、短信、移動電視等媒體都是新媒體的典型代表。新媒體的層出不窮,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時空局限,能夠適時、交互地向使用者提供各種信息,使得大眾獲取信息的通道更加多元化,信息傳播從單向轉變成了多向,傳播信息的手段多種多樣,且信息傳播面非常廣泛,信息量也非常大。新媒體由于形式多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自的平臺進行交流,從一定角度上看,新媒體就是所有信息交流者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隨著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各種局限,即使最偏遠的農村也能及時接觸到最前沿的信息。農民通過網絡可以獲得多種信息資源,農民的整體素質在互聯網影響下不斷提升,新媒體在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和普及,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帶來了良好契機。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關鍵所在。盡管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傳統粗放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許多環境問題日益凸現,使農村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不僅威脅著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秸稈焚燒、養殖場的糞污亂排、農藥化肥等過量施用在農村還普遍存在。一些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不當,生活污水處理率較低,“垃圾圍村”“污水橫流”現象時有發生;每年夏秋兩季出現的焚燒秸稈現象屢禁不止,秸稈焚燒時所產生的煙塵,導致空氣污染嚴重;多年來廢舊農膜帶來的污染問題愈發嚴重,殘膜在自然環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質,不僅會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長、降低土壤肥力,還直接破壞土壤的理化結構,從而給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農村土地和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導致農田土壤污染、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此外,通過農田徑流對水體造成了污染。我國養殖規模巨大,肉類產品產量世界第一,生豬飼養量接近12億頭,禽類一年中出欄130多億羽,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包括屠宰場清理糞污產生的污水達30億t以上,而規模養殖場帶來的糞污污染也是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對農村的水資源、土壤資源、大氣環境及居民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威脅。隨著國家城市環保標準的提高以及城市污染防治監督機制的完善,一些污染型的工業企業特別是一些具有高污染性的企業開始向農村轉移,成為農村新的污染源,使得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污染愈發嚴重。如今,農業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突出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尤其是土壤污染及其帶來的糧食安全、國民健康等問題引發了公眾的擔憂和恐慌,因此,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刻不容緩。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十三五”將重點推進建立完善規范的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度,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環境保護督察巡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等制度。2017年初,環保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全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水平將顯著提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部聯合發布了《全國農村沼氣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沼氣和生物天然氣作為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主要處理方向的作用更加突出,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國家環境保護部現已開通環保部官方微信微博,借助新媒體等多種渠道,全面推進大氣和水等環境信息公開;推進企業發布環境社會責任報告,把政府和企業同時放在陽光下,加強社會監督,健全反饋機制;幫助相關各方了解國家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最新政策,推動行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由此大力推進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而廣大農村在努力提高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積極向農民推廣先進農業技術,開展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做好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高效生態的集約型農業等環境治理措施的同時,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農村滲透。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力不斷地提升,覆蓋面不斷地擴大,不僅影響著農業、農村、農民,改變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而且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發揮了作用。
新媒體時代,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通過新媒體能即時傳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信息,隨時了解和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為農村生態環境有效治理帶來了契機。
在新媒體迅速普及應用的時代,我們要高度重視新媒體在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作用,通過新媒體了解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關注農村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對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形成與時俱進的治理理念。通過發揮新媒體數字化、即時性、交互性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及時溝通,不斷提升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能力。新媒體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這也是新媒體時代進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必要條件,應盡快制定有利于新媒體發展的政策法規,及時清除一些制度障礙,建立科學有效的媒體管理體制,為新媒體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繁雜,存在各種安全風險,針對這一問題,國家首先應加大對不良信息瀏覽的懲罰力度,加快網絡信息安全建設,促進其規范化。通過法律法規等預防網絡風險,打擊網絡犯罪,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創造健康、有序的新媒體環境。目前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能夠通過網絡獲得資源和便利,但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其普遍利用和效能發揮還有一個過程。因此,在利用新媒體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地予以推進。
科學技術是新媒體發展的動力,也是新媒體時代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技術保障。首先,要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較低,這種現狀非常不利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推進。因此應大力推進農村互聯網建設,提升鄉、鎮及以下行政區域光纖接入網絡覆蓋水平,推廣適合農村地區的高帶寬應用,為農民獲取信息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逐步普及應用,通過新媒體技術對農村的水、土壤和空氣環境等進行全方位、立體化、智能化和自動化監測,做到適時、準確、高效地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監管有效聯動,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實效。
其次,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不僅具有網絡媒體互動性強、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跨地域傳播的特性,還具有移動性與便攜性、受眾資源豐富等優勢。可見,手機媒體也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可忽視的載體和平臺。因此,建議大力推進手機媒體建設,以彌補農村互聯網覆蓋率較低的狀況。在廣大農村,新一代青年農民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樂于接受新生事物,智能手機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他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防治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中堅力量。因此可見,借助手機媒體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前景廣闊。
再次,就是發展數字互動電視媒體,通過數字電視的互動功能,使農村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獲取各種網絡服務,包括生態環境保護視頻點播、生態環境治理遠程教學和生態環境保護信息查詢等。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為此,需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端服務器研發,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實際,推進各種治理技術研制、運用和普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平衡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內必須堅持的重要發展理念。今后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經濟暫時的發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和媒體的廣泛宣傳。新媒體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方針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暢通表達渠道等方面,具有其他載體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傳播環境也正在發生變化,顯現出了立體化、豐富化、大眾化、及時化等傳播特點。目前,通過新媒體的傳播,“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不僅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也關系到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還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治理,難點在于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與治理,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應當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廣泛宣傳和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調動農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積極性。過去,農村的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滯后性,傳播的受眾有限,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媒在宣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如今,隨著新媒體對廣大農村地區不斷滲透,農民的整體素質在互聯網影響下不斷提升。一些農村地區利用新媒體平臺,向農民宣傳《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國家關于生態環境治理的方針政策及環保工作最新進展和成效,讓農民及時了解國家大事;此外,開展以宣傳農村環保知識為中心的生態環境保護節目展播、生態公益廣告宣傳和環保知識專題講座等活動,大力宣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使農村受眾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增強了保護環境、熱愛環境、建設環境的意識;傳播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食品安全衛生的綠色農業生產信息技術,指導農民合理施用農藥、化肥、農膜等農資產品,減少了對土地、水源的污染;引導農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快農村對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幫助農民科學利用再生能源,解決日常生活之需,杜絕焚燒污染;鼓勵農民踐行低碳、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并對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提供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如今,在廣大農村,新媒體已經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可忽視的載體和平臺,在傳遞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報道實踐動態、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融入日常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農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農村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僅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以新媒體為主體的信息化已經深刻地改變了農村社區的內外部環境,新媒體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傳播作用,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他們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農民群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得到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因此,加強新興媒體的建設和應用力度,有利于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狀況,有利于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匡文波. 新媒體輿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陳啟明. 生態文明視野下的農村環境問題探析[J]. 農村經濟,2009(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