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涇縣涇川鎮古壩村上沈組,242500
中蜂在我國廣為分布,不同地域的中蜂已適應當地氣候和環境。因此,適合定點或小轉地飼養。但近年來,中蜂囊狀幼蟲病頻頻發生,對中蜂發展造成影響。
中蜂囊狀幼蟲病是受病毒感染,誘因是營養不良,溫度失調,應激反應,以及天氣陰雨潮濕。2017年7月,我地中囊病大暴發期間,發現很多病群出現大面積白頭蛹。用鑷子夾出死蛹未見巢蟲,附近其他蜂場也發現相同現象。我認為,這可能是中囊病的另一癥狀,或許是病蟲感染時間較遲,在發育接近成熟時才死亡。
中囊病一般出現在蜂群的增殖期。每年發病規律又因當年氣候不同而不同。以我地為例,2015年春季發病,到5、6月病情逐漸好轉,7月全部不治而愈。2016年春季發病后,也許是當年降雨多,病情逐漸加重,到7月全面暴發。我場100余箱蜂都不同程度感染,一直持續到冬季。
說到中囊病,我深受其害。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囊病首次來襲,我養的十幾群中蜂在短時間內全軍覆沒,后來我改養西蜂。2005年我年逾花甲,體力下降,不能勝任追花奪蜜的工作,就賣掉西蜂,在山區養起了中蜂。近幾年中囊病頻發,2016年我養的100多群中蜂不同程度染病。2017年春繁時只合并成16群,又買進15群,共計31群。
歷經數次挫折,我悟到了一些規律,并試圖找到切實可行的措施。2017年在離我場僅200 m的一家中蜂場發生嚴重的中囊病,我場雖有個別群發病,由于處置果斷,沒有蔓延開,后期無一群發病。越冬時,全場蜂群數發展到85群,除了自己飼養外,還出售了部分蜂群。
我認為中囊病必須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則。如果剛出現患病苗頭時,不重視,存在僥幸心理,等到蔓延開來,就束手無策了。我將具體做法總結為“五要”:
預防應從早春緊脾開繁開始,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將不足1脾足蜂的弱小群全部合并,即使是單脾開繁也要做到蜂多于脾。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合并群務必要舍棄部分蜂王,這對很多人尤其是初養蜂者很難接受,因為越是弱群越易患中囊病。蜂群如果沒有病,發展起來很快,興旺的蜂群多分蜂,分壯群不是問題。反之,舍不得合并,蜂數稀稀拉拉,一旦得病再想合并都晚了。所以緊脾時決不可手軟,不足3脾堅決只放2脾,不足2脾只放1脾。春繁初期在第一代子未出房前,蜂群的蜂數往往是有減無增。第一代子封蓋后,出現蜂數銳減的情況在所難免。
如果開繁時蜂數就不足,必然出現脾多于蜂的現象。早春外界氣溫尚不穩定,經常有寒潮來襲,此時蜂王產卵圈日益擴大,哺育群和待哺育的幼蟲比例一旦失調,病魔往往就會乘虛而入。因此,緊脾開繁時要做到一步到位。
什么樣的蜂群易患病呢,除了蜂數嚴重不足的小群,就是有過發病史的蜂群和飼料不足的蜂群。另外,要特別關注那些新王已交尾成功并大面積產子的蜂群。因為此類蜂群會同時出現大面積蟲齡基本相同的幼蟲,如果蜂數不足,特別容易染病。這種情況可考慮暫時囚王或在子圈未全面擴大前加大飼喂量,人為造成蜜壓子的現象。此外,當蜂群感染其他種類幼蟲病,如果發展到嚴重程度時,也易誘發中囊病,但其他類型幼蟲病一般容易治愈。
其次是加脾問題,加脾是為了滿足蜂群增殖的需要。在早春氣候尚不穩定時,加脾應謹慎。要審時度勢,審時是要考慮天氣因素,關注天氣現狀和走向,度勢是考慮蜂群因素。如有封蓋子快出房,工蜂已開始造贅脾,我主張“寧遲勿早”。須知,當一個2脾群增加1脾后,蜂巢內部空間則增加了1/3,若是單脾群則增加一半,盲目加脾無異于拔苗助長,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具備加脾條件的蜂群脾要加在外側,當蜂群蜂量達到2次加脾條件時,也可把先期加入已孵化成幼蟲的脾調入原脾內側,在外側再加入1脾。脾面少蜜或無蜜,若外界暫時無蜜,每次加脾后需進行適量補喂。
中囊病從發生到發展速度很快,這是它的傳染性導致的。在發現蜂群剛出現患病苗頭時,要及時采取措施。少數蜂群出現零星病蟲時,立即把病蟲清除。若蜂群外側個別脾上出現病蟲而其他脾無異常情況,可將病脾抽掉,暫時不加脾,輔以飼喂并加強保溫。
飼喂病群最好用蜂蜜,效果更好。當發病較嚴重時應立即隔離,不可拖延。將病群囚王,轉運到6km外,待子脾出盡方可運回。換箱后,用健康群子脾換掉病巢脾,換掉蜂王。2017年我場先后有3群發病且較重,經過上述處理,病情全部控制住。病群巢脾最好深埋或燒毀。
患病群使用過的蜂具,往往會成為傳播疾病的媒介。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全面消毒處理,可從五金商店買來噴槍,使用火焰灼燒蜂箱的死角。
現在普遍存在的情況是,中蜂場都長期飼養自己固有的蜂種,雖然偶爾也會接受到一些附近飛來的蜂群,但對改進原有蜂群的種群性狀無多大影響。因此,產生近親交配的現象是難免的,后果是蜂種種性不斷退化,蜂群抗病力下降。為克服這一現象,可在蜂場間可進行蜂種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