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月,通信作者:周曉卿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2.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包括漿液、黏液、漿-黏液,而非血液或腦脊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屬中醫“耳脹”“耳閉”“耳聾”等范疇,又有“卒聾”“風聾”之稱。本病初期多因外邪侵襲、肺氣不宣、邪滯耳竅、氣機不利而致耳脹悶不適,久病邪毒不去,經脈不暢,或病久正虛致濕濁內阻,清陽不能上充耳竅,濁陰不能下降,升降失調,濕濁之邪反上犯清竅,滯留于耳,使耳竅閉塞不通[1]。目前中醫針藥結合治療具有很大優勢,導師周曉卿教授通過針藥結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例,療效甚佳。筆者總結導師診療思路及過程,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45歲,2016年12月7日就診。主訴:耳內流水伴聽力下降15 d。15 d前患者因感冒引起耳內流水伴聽力下降,耳悶,耳鳴陣作,咽部疼痛,遂到耳鼻喉科就診,查外耳道充血腫脹,鼓膜窺不見,咽部充血水腫,扁桃體無膿性分泌物。診斷:中耳炎。給予耳聾膠囊、清熱散結膠囊、丹參酮膠囊、阿奇霉素腸溶片、氟康唑注射液等藥物治療,治療8 d效果不佳,加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炎琥寧粉針靜脈滴注抗感染治療7 d亦不效,遂來我科就診。發病以來神清,精神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納眠可,二便調,既往體健。西醫診斷:分泌性中耳炎。中醫診斷:耳閉(濕熱壅滯)。應用中藥和針灸結合治療。中藥給予茵陳蒿湯加減清利濕熱。藥物組成:茵陳30 g,炒梔子10 g,知母20 g,干魚腥草30 g,敗醬草20 g,蒲公英30 g,柴胡10 g,茯苓10 g,皂角刺15 g,赤芍10 g,川芎10 g,土茯苓30 g,麥冬15 g,白茅根20 g。選用0.3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新杏林牌),針刺聽宮、翳風、角孫、風池等穴位,并加用電麻儀高頻率強刺激,留針20 min,針刺廉泉、旁廉泉,強刺激不留針。患者服藥及針灸加電針治療3 d后,感覺聽力、流水、耳悶、耳轟等癥狀較前減輕。8 d后上述癥狀明顯減輕,患者訴仍有咽部不適癥狀,在原方基礎上去敗醬草、土茯苓、白茅根,加用玄參、干石斛、北沙參、牡丹皮、石菖蒲、遠志加強滋陰清熱、開竅化痰之功,繼續服用中藥以及針灸治療,20 d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
按語:西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病與咽鼓管功能異常、感染、免疫等因素有關,治療上多采取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功能、全身治療和針對病因治療的原則。目前尚無可推薦用于治療的輔助用藥,手術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因周期長,又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其侵襲性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使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中醫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和實踐,綜合運用辨證論治、外治及針灸等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2]。
中醫認為本病由外邪入侵、傳于少陽,循經入耳,閉阻清竅而成。《醫林繩墨》曰:“耳閉者,乃屬少陽三焦經氣之閉也。”《景岳全書》卷二十七曰:“耳聾者,總氣閉不通耳。”又曰:“氣閉者,多因肝膽氣逆,其證非虛非火,或因恚怒,或因憂郁,氣有所結而然。”可見臟腑失調所致的氣結、氣逆或化火,都能使經脈閉塞而成耳脹。周曉卿教授認為其病機多為風邪侵襲,濕熱內蘊,上聚耳竅,邪毒滯留,氣血瘀阻,耳竅失聰,故致耳內流水、聽力下降、耳悶、耳鳴;熱邪上壅,搏結于喉,故出現咽部疼痛。治療予以茵陳蒿湯加減,方中茵陳、梔子清利肝膽濕熱;土茯苓解毒除濕;茯苓健脾利濕;赤芍、川芎活血行瘀,皂角刺消腫托毒,3藥合用消散瘀滯;知母、麥冬清熱滋陰防行血傷津;魚腥草、敗醬草、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白茅根清熱涼血;柴胡引藥入經。諸藥合用,共奏清利耳竅之效。在十二經脈中,手少陽經脈與耳部的關系最為密切。《靈樞·經脈》記載:“三焦手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針刺翳風穴可激發經氣,疏通少陽,通過調節三焦的氣化作用,調整脾的健運和肺的通調水道作用,確保耳竅清空[3]。聽宮為手足少陽和手太陽之會,能利耳,疏通少陽經氣。配以角孫、風池穴清熱利竅。角孫屬手少陽三焦經,清熱消腫降濁。風池穴為足少陽和陽維之會,通利空竅,并加用電針增強刺激。針刺廉泉、旁廉泉穴改善咽部不適癥狀。因投藥中的,針達病所,故療效滿意。
[1]韓斌,于少林.利濕通竅法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6例[J].陜西中醫,2005,26(9):934-935.
[2]阮玉珊.分泌性中耳炎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隨機對照治療性文獻評價[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3]江潔,江德勝.翳風穴注射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