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夢,通信作者:楊國紅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楊國紅教授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肝膽科主任醫師、教授,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余載,擅長治療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尤其對口糜的治療頗具特色,得心應手,取效甚捷。現舉醫案1例如下,以饗同道。
患者,女,58歲,2016年8月9日初診。反復口腔潰瘍2年余,每月至少發作3次以上,每次持續1周以上,疼痛難忍,近日潰瘍再次發作,曾服B族維生素、中藥及噴敷冰硼散等多種治療,疼痛不能控制,遂至我科治療。查患者舌根部、下唇黏膜及左側舌邊尖處各有一黃豆大小潰瘍,疼痛流涎,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四診合參,辨為濕熱蘊結于脾胃、上熏于口舌所致。治以清熱解毒、健脾燥濕為主,方以甘草瀉心湯加減。藥物組成:甘草片20 g,黃連片10 g,黃芩片10 g,干姜6 g,清半夏20 g,黨參片10 g,牡丹皮15 g。囑患者忌生冷辛辣、羊肉、蜂蜜、白糖等。服藥7劑后舌部潰瘍已愈合,下唇黏膜潰瘍范圍縮小至綠豆大小,囑繼續守上方服用1周,1周后潰瘍愈合。2017年2月3日復診,訴半年來口糜未發作,近日吃火鍋后口糜復發,仍以前方調治而愈。
按語:口糜又稱鵝口瘡、雪口,首見于《內經》,是臨床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發病原因不明,通常呈橢圓形或圓形,大小多為米粒至黃豆大小。西醫稱為復發性口腔潰瘍或復發性口炎,具有自限性,屬于自身免疫疾病的一種。西醫治療本病有多種治療方法,但治療效果差、復發率較高。中醫認為,口腔潰瘍多因外感六淫、情傷內倦,或久病傷脾,或久用寒涼,傷及脾腎。楊國紅教授運用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口腔潰瘍,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甘草瀉心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用于治療感染蟲毒,濕熱不化之狐惑病;《傷寒論》則用于因反復誤下,致脾胃虛弱、寒熱錯雜之痞利俱甚證。本方由甘草、半夏、黃芩、黃連、干姜、黨參組成。甘草甘平,益氣和中,清熱解毒;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解毒;半夏、干姜辛燥,開陰凝、祛寒濕;黨參補虛益氣,和胃安中。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安中解毒、辛開苦降、發散郁熱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促進體內水鈉潴留和鉀的排出,且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對潰瘍面有保護作用;半夏具有鎮靜嘔吐中樞,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黃芩、黃連可抗菌消炎;黨參、干姜能興奮胃腸的血液運行,促進胃腸蠕動,為本方的應用提供了臨床藥理依據。據楊國紅教授經驗,本方可辨證治療口腔潰瘍,臨床觀察多能獲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