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王海嬌,通信作者:何 澤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汗證是由于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筆者有幸師從于何澤教授,見其對本病的治療有獨特見解,且療效顯著,現整理如下。
患者,女,48歲,2017年2月4日初診。主訴:汗多,醒后(卯時)易汗出1年半。患者于1年半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汗多,醒后(卯時)易汗出,未予系統治療。刻下癥:白日易汗出,晨起前(每日5—7時)較為明顯,轟然汗出。自述曾口服玉屏風顆粒,療效不顯。伴見心煩,易感冒,納可,寐可,小便可,大便干,1~2日一行。舌紅苔白膩,中部有裂紋,脈弦滑數。近3年月經不規律。查體:血壓114/80 mm Hg(1 kPa=7.5 mm Hg),心率82次/min。中醫診斷:汗證,肺腎兩虛證。處方:炒白術15 g,炙黃芪40 g,防風10 g,當歸20 g,肉蓯蓉片30 g,女貞子12 g,墨旱蓮20 g,煅牡蠣50 g(先煎),麻黃根8 g,浮小麥50 g ,黨參片15 g,茯苓20 g,薏苡仁50 g。上藥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
2017年2月19日二診:服藥10劑后,諸癥好轉(40%),白日偶汗出,晨起汗出量減少,甚至無汗,納可,寐可,二便可,舌質紅,少苔,有裂紋,脈弦滑。查體:血壓98/68 mm Hg,心率74次/min。上方炙黃芪加至60 g,
黨參片20 g,加麥冬20 g,五味子20 g,白芍15 g,桂枝10 g,去防風。上藥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
2017年3月5日三診:服藥10劑后,諸癥好轉(80%),白日偶汗出,晨起汗出明顯減少,甚至無汗,納可,寐可,二便可,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沉弦。查體:血壓110/64 mm Hg,心率80次/min。繼服上方, 7劑而愈。隨訪1個月,患者諸癥好轉,無自汗出。
按語:《素問·陰陽別論篇》載:“陽加于陰謂之汗。”說明汗是由于陽氣蒸化陰津,自腠理出于體表而成。玄府中醫也稱為腠理,是人體皮毛的重要組成部分,肺主皮毛,肺通過衛陽調控其開闔。因而汗證病位在腠理,與肺臟關系密切。本案患者常年大便干燥,影響肺氣的宣發功能,從而導致肺衛不固;其為48歲中年女性,經期不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任脈和太沖脈氣血虛弱衰少,天癸枯竭,月經即將斷絕,腎精不足,精氣不能上榮于肺,終致肺腎兩虛之汗證。問診時患者自述曾口服玉屏風顆粒,但獲效不顯,乃因內有濕邪不化所致。玉屏風顆粒雖可固護衛表,但不可運化內濕,致閉門留寇,故而療效不顯。所以對于汗證的治療,一定要深入探索病因,萬不可見汗止汗。
中醫時辰學認為,十二經脈之氣血循行流注,隨著時間的節律而變動。隨著陰陽的消長,經脈的氣血運行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因此適時根據中醫“子午升降思想”與人體臟腑經脈之氣的盛衰,進行有針對性的臟腑補瀉,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營氣晝夜運行的規律是于每日清晨寅時由手太陰肺經開旺,以后每隔2 h依序轉換到下一經脈臟腑開旺,至次晨丑時一周期結束,此為一晝夜的循環周次。不在開旺期間的經脈臟腑則處于氣血功能相對衰減之時,且在一日之中也有其最衰的時辰,通常在功能最旺盛時辰后的第6個時辰。經脈臟腑最衰弱的次序亦如開旺順序[1]。本案患者每日晨起前(5~7時)定時出汗,而此時段正屬于卯時,在臟腑中屬于大腸經,大腸經開旺于卯時,肺臟與大腸相表里,故通過擇時辨證治療。
在選方用藥上,重用黃芪為君藥,入肺經固護肺氣。臣藥選用白術、防風益氣固表止汗。煅牡蠣益陰潛陽,牡蠣咸,微寒,歸肝、膽、腎經,生用重鎮安神,平肝潛陽,軟堅散結; 煅用收斂固澀[2]。麻黃根與浮小麥相配伍固澀止汗,歷代本草認為麻黃根行于表分,功專斂汗,常用于治療自汗、盜汗等證[3],《本草蒙筌》中記載:“浮小麥,先枯未實,斂虛汗功效如神。”[4]汗出為卯時,而卯時腎經最衰,衛陽根于腎陽,腎陽不足則衛陽不固,故加入肉蓯蓉
溫腎助陽,女貞子與墨旱蓮配伍乃二至丸之組方,清·汪昂《醫方集解》曰女貞子“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女貞子性味甘平,乃屬少陰之精,其顏色青黑,有補益肝腎之力。墨旱蓮性味甘寒,色黑入腎而補腎精。女貞子采于冬至,墨旱蓮采于夏至,兩藥得四季初生之陰陽,共為足少陰腎經之藥,且俱色黑而入腎經,對于補益“先天之本”腎臟,有獨特功用。茯苓與生薏苡仁共用利水滲濕健脾,共為佐藥。汗為心液,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液不藏易致汗液外泄,故使藥選用當歸,取其養血氣之意,同時潤腸通便。全方共奏補益肺腎、益氣養血、固表止汗之功。二診去防風,加用黨參,加大黃芪用量加強固護肺氣之功,同時加入桂枝與白芍調和營衛,麥冬與五味子增強斂陰益氣固表之功。因而獲效明顯。
[1]何澤,單國輝.擇時辨證治療糖尿病定時汗出驗案舉隅[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4):163-164.
[2]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86-398.
[3]吳和珍,陸毅,艾倫強,等.麻黃根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08,4(11):144-147.
[4]裴妙榮,孟霜,李慧峰.浮小麥與小麥的止汗作用及5-二十一烷基間苯二酚等化合物含量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9):2030-2032,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