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中醫醫院,山東 泰安 271000
痰為水液代謝失常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古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以及“痰為陰邪,非陽莫化”之說,故臨床醫家治療痰證時慎用禁用滋陰之品。然古代很多祛痰名方均有滋陰潤燥之品,或為君藥,或為臣藥,或為佐藥,足見滋陰藥在祛痰方中具有重要作用。
1.1 燥濕化痰方——二陳湯 二陳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烏梅滋陰斂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陰,方中半夏、橘紅雖貴在陳久,但仍不失劫陰之弊,伍以烏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燥性盡失而無傷陰之弊。烏梅生津而無滋膩之慮,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李時珍曰:“梅,花于冬而實于夏,得木之全氣,故最酸,膽為甲木,肝為乙木,人舌有四竅,兩通膽液,故食酸則津生。”
1.2 清熱化痰方-清金化痰湯 清金化痰湯出自《統旨方》。方中知母、麥冬滋陰潤肺以祛痰熱。丁甘仁云:“陰不充則火不清,火不清則痰不化。”熱痰最忌燥劑,知母、麥冬既滋陰潤肺,還防黃芩、山梔苦寒之燥。
1.3 溫化寒痰方——腎氣丸 腎氣丸出自《金匱要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云:“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此飲指痰飲,方中干地黃、山藥、山茱萸補陰是結合了腎的特點來補陰陽,在補陰的基礎上來補陽,就可以使得陽氣緩緩而生,使陽氣受補的同時不致于傷陰。
1.4 滋水祛痰方——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書》。方中熟地用量最大,養血滋陰,丹溪曰:“久病陰火上升,灼傷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景岳全書》曰:“夫地黃,產于中州沃土之鄉,得土氣最厚者也,其色黃,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氣,而曰非太陰陽明之藥,吾弗信也。”熟地健脾胃之土以克水祛痰。
2.1 審證求因,治病求本 治痰既要注意治標,又要注意治本。有痰祛痰,同時又不忘治本。例如對于年邁肺腎陰虛,虛火內生,煎熬津液成痰,求其本則為肺腎陰虛。《醫貫》引龐安常言:“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辱,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當以潤劑,如麥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則痰自清矣。”治痰不應拘泥于病之標,畏滋陰藥多性滯,恐痰多氣郁之人用之窒礙胸膈而忽視審證求因,治病求本。
2.2 以防傷陰之弊 痰郁久可化火傷陰,且祛痰劑中多燥劑易傷津液,程鐘齡曰:“大抵痰以燥、濕為分,……燥痰澀而難出,多生于肺,燥則潤之。”故臨床中多見感受溫邪而致肺陰受傷,生燥痰難出及痰熱互結之證,蒲輔周對此采取滋陰與化痰合用之法,使肺得濡潤而痰易化出,病遂自解。痰阻氣郁,化火傷陰,且祛痰之品多為溫燥之品,易傷津劫液,少用滋陰生津之品,既可防津液被傷,又可以未病防變,以防痰郁久化熱傷陰。
2.3 陰中求陽,以補為消 《景岳全書》曰:“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腎的特點是水火同居,內寓真陰真陽,一陽藏于二陰之間。《景岳全書》曰:“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的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腎陰腎陽互相制約,互相為用,陰沒有陽不能化,是死因。陽沒有陰不能長,也不能夠安居在下焦發揮蒸化、溫養的作用,所以在補陽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補陰,必須在補陽的基礎上補陰,這樣就可以使得陽氣緩緩而生,使得陽氣在變補的同時不致于陰傷。腎主水,水泛為痰,通過陰陽雙補,腎主水健,則痰自消。
2.4 增水以行舟 祛痰應從兩方面著手,一為鼓風揚帆,一為增水行舟。鼓風揚帆之法前人已將其闡明的很透徹,無非健脾燥濕行氣,而增水行舟往往被醫家們所忽視,在祛痰劑中應用滋陰生津之品,即為增水行舟之意。痰與飲的區別,稠者為痰,稀者為飲,祛痰如只一味的健脾行氣燥濕,則陰易去而痰難除。稠痰在人體內猶如水中之舟,若只是單純的“鼓風”,恐難使其移動,如再能適當的“增水”,使其浮動可行,則舟易動而痰自除也。
綜上所述,臨床在治療痰病痰證時不應只注重健脾化痰行氣滲濕等溫燥之品,還應結合痰的性質,酌加滋陰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