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娟
(山西省臨汾市婦幼保健院,山西 臨汾041000)
中醫學安胎學術思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代醫家在臨床和實踐中對安胎思想進行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不少療效確切的安胎名方名藥,至今被臨床廣泛運用,迄今已形成系統的安胎理論體系。安胎主要以“胎教”“養胎”“胎病”“胎疾”等名稱見于中醫典籍文獻中,完整系統地梳理中醫學安胎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對于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中醫婦產科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現實意義。
先秦時期是中醫文化思想哲學的爆發時代,醫家結合當時各種先進的哲學理論和理念思想,諸如天人相應、萬物有靈、神靈感應、陰陽學說等,成為對“成孕”及“胚胎”最基本的認識依據,進而形成有相應時代特點的優生思想和胎教觀念。先秦時期優生胎教最有特征性的思想包括“內象成子”“逐月養胎”“慎始正本”等。“內象成子”基于諸多的哲學理念。“逐月養胎”是基于醫家們在臨床實踐中長期對胚胎逐月發育生長變化的觀察總結。“滇始正本”主張孕婦提高品德修養,通過精神調攝,保持情志愉悅,達到為胎兒生長發育創造優良的環境,繼而達到安胎的目標。如賈誼在《新書》中援引《周易》觀點:《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左傳》載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明確指出近親結婚有害后代繁殖。《黃帝內經》中首載胎病,《素問·奇病論篇》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此外,《黃帝內經》對妊娠的診斷、生理變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間的用藥準則、分娩的診斷等也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總之,先秦時期的諸多哲學理念是中醫學安胎學術思想形成的重要起源和理論淵源。
秦漢時期,以目前我國最早的婦產科文獻馬王堆帛醫書《胎產書》和《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中醫經典問世,標志中醫臨床基礎理論初步完善,中醫對安胎的認識也從理、法、方、藥等各方面形成雛形。馬王堆漢墓《五十二病方》記載了“嬰兒索痙”“嬰兒病癇”“嬰兒瘛”3種胎病。《胎產書》以記載妊娠養胎、產后保健及產后埋胞等為主要內容,其中尤其以孕期保健、優生優育為中心內容。其中以五行學說引入醫學,五臟及十二經脈理論體系的形成對后世優生種子安胎學說的指導認識產生了重要影響,完善了經脈逐月養胎理念,并引入妊娠養胎法作為主要思路,在妊娠食忌、用藥配伍及養胎防病的諸多理論與方法(如逐月養胎、分經辨體養胎、墮劣胎等)在此時期都已具雛形。其注重孕期精神、飲食、起居、環境調攝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對后世影響頗大。徐之才《逐月養胎方》、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等所載逐月養胎法皆宗《胎產書》之說,是秦漢以來優生安胎學術思想的總結。
《金匱要略》被譽為“中醫婦科臨床之祖”,書中所載婦人病3篇,理論闡述及臨證方法經驗俱全,至今備受臨床推崇。其中“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中對安胎養胎法的認識立論全面,對后世中醫學安胎學術思想的發展影響頗大,如“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妊娠養胎,白術散主之”等。統計發現原文共有11條,總計有方9首論述了安胎養胎7法[1]。具體包括:調和陰陽,和胃安胎;化瘀消瘀,固護胎元;溫陽散寒,暖宮安胎;調補沖任,養血安胎;養血疏肝,健脾安胎;養血健脾,清熱安胎;健脾溫中,散寒安胎。在安胎養胎用藥上巧用“禁藥”;妊娠養胎,重視肝脾;藥酒同用,相得益彰;無病將養,預防為主的特點。同時《金匱要略》以六經辨證論治為基礎,也是分經辨證安胎的鼻祖,仲景對安胎養胎法論述法理全面具體,臨證用藥獨具匠心,尤善用“禁藥、慎藥”,藥物煎煮服法因病靈活多樣,實為古今臨床典范,尤其在提倡優生優育的今天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以北齊徐之才在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指導下完成的《逐月養胎方》為標志,中醫學安胎養胎理論思想取得了新的構建和發展。《逐月養胎法》詳細論述了胎兒的生長發育過程,并對胎兒發育各月中經常發生的疾病做出討論,確立了逐月養胎、安胎治療方法,包括針灸宜忌、孕婦保健和疾病防治法等,如“妊娠三月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當靜形體,和心志”“無悲哀,無思慮驚動”“無大言,無號哭”,強調注意調攝孕婦精神情志,以免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及性格的形成,這些創新論述為后世醫家所推崇,且影響深遠。
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對安胎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如“妊娠二月名始胎,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對前人安胎思想中“外象內感”的認識發揮更為合理,立論也更加科學,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巢氏還對解顱、難乳、羸瘦、齒不生等多種胎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做了記錄,認為孕婦安胎需要寒溫適宜、慎防外邪,并提出“妊娠之人羸瘦,或挾疾病,既不能養胎,兼害妊娠故去之”等安胎宜忌新觀點,成為后世醫家對妊娠期安胎調護的重要原則和理論基礎。陶春祥[2]將《諸病源候論》養胎思想總結了7點,即精神調攝,胎氣和順稟賦足;言行端莊,外象內感身心健;飲食調養,母體健壯資先天;起居有常,護固胎氣防傷墮;寒溫適宜,遠避外邪防疾病;勞逸有度,調和氣血護胎元;用藥謹慎,母子康健保平安。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求子》的安胎思想繼承了前人孕婦逐月理論理念,在秉承徐之才逐月養胎法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逐月養胎安胎中的生理病理表現,以及是否曾傷胎的具體情況,提出預先服用不同的方藥以養胎、安胎的新思路,注明了詳細的煎服、加減方法,蘊含“治未病”以安胎的學術思想。孫思邈還提出“產育者,婦人性命之長務”,以養胎、保胎為要,避免胎兒出生后“癲癡頑愚,瘴痖聾聵”。可以看出,魏晉隋唐以來中醫學安胎養胎學術思想在理論體系方面取得進一步發展和構建。
宋金元時期,中醫學婦兒科類專著開始大量出現,安胎優生理論思想逐漸側重向臨床實踐方向深入完善,出現許多專著專篇,如《女科百問》《產育寶慶集》,以及《幼幼新書》列“胎中受病”專篇,《婦人大全良方》設“胎教門”專篇,《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列“胎中病”專篇等。這一時期關于安胎思想,各醫家相互博采眾長,擇其精要,各具特點所長,從安胎基礎理論認識和臨床實踐方法等各方面均有完備的記載,部分認識迄今對臨床保胎安胎仍有指導意義。如《幼幼新書》提出妊娠懷孕期間可使胎兒“心氣大驚而癇疾,腎氣不足而解顱,脾胃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之屬,皆以氣血不調之過也”的觀點。《小兒病源方論》載“豪貴之家,居于奧室,懷孕婦女不勞作,不運動,兒生之后,少有堅實”的保胎安胎觀點。醫家陳自明更是提倡順應自然,自然養胎,其在《婦人大全良方》中指出母體若“陰陽平均,氣質完備”,則胎兒發育正常,若母體氣血失調,“血榮氣衛,消息盈虧”或“有衍有耗,則柔異用,或強或羸”,則可致胎兒稟賦異常,出現“附贅重疣,駢拇枝指,侏儒跛蹩,聾盲喑啞”。陳氏還提出母體應“順時數,謹人事”,順應自然以養胎,違背自然則可能“雖或有子,孕而不育,育兒不壽”,故身處自然之中,唯有達到內外平衡,方為安胎之本,為養胎護胎提供了理論思路。此外,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胎中病》中,詳細記載了孕婦失于調養所致的諸多有關胎兒先天性病證:“兒自生下,至一臘前后有病者,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妊之時,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之后,毒瓦斯發而為病。又有母于妊娠之時,失于固養,氣形勿充,疾因之。故圣濟經言,病生于中者,與生俱生。”中醫學在宋金元時期從理論到實踐均取得長足發展,專業分科精細化,更加注重臨床觀察和實踐,對中醫學安胎學術思想進一步提升打下了基礎。
中醫學安胎學術思想在明清時期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方法等各方面均有較大的發展,整體趨于融合成熟。如明·萬全《幼科發揮》“胎疾”專篇認為“小兒自初生至周歲有疾者皆為胎疾”。《古今圖書集成·醫部》把歷代相關安胎內容匯集立為“小兒未生胎養門”。《萬氏女科》對歷代養胎法總結歸納為6項戒規:“婦人受胎之后,所當戒者,一曰房事,一曰飲食,一曰七情,一曰起居,一曰禁忌,一曰醫藥。”明·王大綸《嬰童類萃》設胎毒專篇,認為“暑月耽胎,冬月擁爐,胎中內蘊熱毒,所以生下而生重舌、木舌、鵝口、疳瘡、繭唇、并諸風瘡、疥癬、赤游丹毒種種胎毒,皆母不潔故也……并父母生過楊梅瘡并諸毒瘡者,其毒尤甚,生子必夭。”《幼幼集成》立專篇論胎病,認為“兒之初生有病,亦惟胎弱、胎毒二者而已矣”。清·張璐《張氏醫通》融合各家之長,冠名“胎教”,提出多種簡便實用的養胎方法。張景岳《婦人規·胎孕類》認為安胎不可固守成方,當審寒熱虛實不同,血熱則滋陰涼血,清熱安胎;氣血虛則補氣益血,固腎安胎;跌打損傷則行氣活血,止血安胎等,總之以調陰陽,固沖任、安胎元為大法,重視調補脾腎氣血,平衡陰陽[3]。《傅青主女科》作為婦科典籍獨樹一幟,吳志兵等[4]分析妊娠篇中4首“安胎湯”類方,總結出傅青主安胎辨治規律:補益脾腎以安胎;培補氣血以安胎;安胎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重視藥物用量及炮制。朱玲等[5]認為其安胎思想指導精髓有3條,即安胎之要,氣血為本;固胎之旨,培脾補腎;養胎之法,調暢情志。傅氏理法方藥獨有建樹,制方用藥法度嚴謹,在臨床辨證用藥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歷代醫家都認為要重視孕婦攝生養性對胎兒健康發育的重要作用。明清時期的安胎學術思想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思路更加融會貫通,社會化也更加普及,文字也更通俗易懂,科學性和實用性也更強,值得不斷深入地挖掘。
近現代以來,西學東漸使一大批中醫學醫家一方面收集整理前人的經驗成果,另一方面借鑒現代醫學思維,汲取西醫之長發展中醫,使近現代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獲得空前的發展。隨著我國各項生育政策的制定,各種醫療法規及《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母嬰保健法》等專項法規頒布實施,以及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實施,婦幼保健被提到一個歷史新高度并受到廣泛關注,對中醫養胎安胎思想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中醫安胎學術思想也在不斷地全面深化發展。中醫學安胎學術思想發展自古至今一路走來,有不足之處,但與單純西醫治法相比也有明顯優勢,理清中醫安胎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醫安胎學術思想將取得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