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財,葛國嵐,孟言哲,董博涵,通信作者:韓 雪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3)
小兒厭食癥是兒童常見病之一,好發于6歲以下的兒童,臨床上常表現為食欲減退、食量減少,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1-2]。厭食是兒科臨床經常遇到的主訴之一,臨床確診是否為厭食癥,要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化驗檢查。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病機制復雜,其發病因素可能與兒童年齡小、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消化酶活性不足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治療主要有改善胃腸動力、調節腸道菌群、補充微量元素及抗幽門螺旋桿菌等方法[3-4]。本病若能及時治療,則預后較好。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獨特優勢[5-7],但臨床實踐過程中常因患兒厭食藥物,依從性差,無法有效的配合藥物治療。筆者運用掀針治療肝脾不調型小兒厭食癥62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河南省兒童醫院門診及住院的62例厭食癥患兒,其中男39例,女23例;月齡15~63個月,平均(32±4)個月,以22~40月齡段人數最多,計41例;病程3~37個月,平均12個月;病情評估:輕度12例,中度44例,重度6例。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小兒厭食癥診療標準[1-2];②年齡1~6歲,病程在3個月以上;③患兒家長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如慢性貧血及心、腦、肺等其他系統疾病;②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厭食癥;③依從性差、不能完成全部治療的患兒。
治則:疏肝理氣,健脾開胃。取穴: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期門。操作方法:選擇合適的體位,選取穴位并定位,使用一次性無菌撳針(蘇州環球針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0.22 mm×1.50 mm,蘇械注準20162270591),常規碘伏消毒埋針部位后,用鑷子夾持撳針尾部的膠布,將針尖對準相應穴位按下撳針并固定膠布,術者用手指以適當的力量按揉埋針處約1 min,以刺激穴位,按壓頻率每日5~6次,每次按壓10下,兩次間隔2 h以上。每次留置3 d,每周埋針1次,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擬定療效標準。治愈:食欲與食量均恢復到正常水平,伴隨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95%;顯效:食欲明顯恢復,食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3/4,7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95%;有效:食欲好轉,食量略有增加,但未達到正常水平的3/4,3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70%;無效:食欲與食量均無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2 結果 62例小兒厭食癥患兒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為(6.43±0.87)分,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為(1.26±0.54)分,經配對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62例患兒中,治愈31例,顯效18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0.3%。
小兒厭食癥相當于西醫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亂等慢性食欲障礙性疾病[9]。本病若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可累及機體代謝,導致體格發育遲緩、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10]。中醫對本病的認識由來已久,但由于發病率較低,并無專門的論述,也不作為獨立的疾病存在,多數將其作為一種癥狀,歸在“積滯”“疳證”等條目下論述。如宋·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稱其“不能食”“食不下”“不化”,清·張璐《張氏醫通》稱為“不能食”“惡食”等。本病的病機可歸納為喂養不當、他病傷脾、藥物礙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調等因素。其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脾主運化,胃司受納,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若脾胃不和,納化失職,則造成厭食。故前人在治療本病時總不離脾胃二臟。臨床實踐及觀察表明,對本病病機的認識已經由脾胃為主,發展為亦與肝有密切相關,并嘗試使用除中藥以外的其他方法,如針灸、推拿、耳穴等,均取得一定療效[11-12]。
撳針是皮內針的一種,其操作方法更為簡單,對患者的創傷更小。其作用機制為以微型針刺入皮下并固定于相應穴位,給予皮下穴位以微弱而持續的刺激,從而達到治療某種疾病的效果。近年來,掀針作為一種現代針刺方法,因其安全、便捷已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本研究治療小兒厭食癥,選取的穴位為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期門。中醫認為足三里乃胃經合穴,可健脾開胃;三陰交為三陰之會,具有健脾益氣之效;脾俞、胃俞是脾胃二經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的部位,可聯系臟腑內外,反映人體生理、病理變化,故取脾俞、胃俞調整脾胃功能。另外,本病的主要病位雖在脾胃,亦與肝密切相關。多數學者根據多年的經驗提出“從肝論治小兒厭食癥”的觀點,認為“肝郁于脾,胃納失司”是厭食癥的主要病機之一。脾胃之升降納運功能有賴于肝木的升發疏泄,肝主疏泄,胃主受納,肝與胃生理上相互促進,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應以疏肝和脾、開胃助運為法,取肝之募穴期門,以健脾疏肝,和胃消食。以上5穴同用,共奏疏肝運脾和胃之功效。此外,在治療厭食同時,囑家屬誘導患兒配合飲食調理,糾正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