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許政
(池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247099,池州∥講師)
優越的地理位置賜予了徽州在文化藝術上的動力,前瞻性的文化生活和多種民族成分匯聚于此,使徽州這種恪守陳規的孜孜創造成就了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燦爛文化。徽州人開朗豁達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以及他們的多才多藝,被充分表現在輝煌的建筑及工藝美術作品之中。徽州文化的形成保持了自身的地域優秀傳統,同時融合并吸收了其它區域的先進文化,在古老的藝術土壤和歷史曲線中,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徽州文明[1]。將徽州文化特質植入合肥地鐵車站空間,使合肥地鐵車站成為展現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這對地域文化的傳播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徽州源于宋代,于民國廢止。而徽州文化的形成是徽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融、移植、同化的結果,是具有特殊、典型兼具學術價值的文化現象,是徽州先民追求和創造文化的歷史,也是人類不斷發展、演變和進步歷程的形象記錄。徽州文化元素的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喜好山水摹寫的新安畫派、徽州的版畫與篆刻、徽州經典三雕、徽派建筑、徽州的文房四寶等民間美術與可視化視覺設計圖形等,這些徽州文化元素造就了其自身的審美觀念和創造意識。徽州文化元素把當代的人們引入了一個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高度統一的嶄新境界,是人類文明高容量的載體。
合肥地鐵1號線已經正式運營,2號線也于2017年6月20日開始試運營。1號線縱穿合肥市區,設置26個站點,線路長達29.06 km,北起張洼站,南至九聯圩站,全部為地下線。地鐵空間狹長閉塞,信息量龐雜,因此徽州文化導向性信息設計尤為重要。筆者在調研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將合肥地鐵空間信息進行了分類:其一是基本功能信息,其二是藝術設計信息。基本功能信息的設計,既要充分利用抽象的徽州文化符號,更要考慮其導向功能,因此,既要彰顯徽州文化,又要簡單易識別,達到地鐵導視系統設計兼有識別性與文化性的目的。而對藝術設計類信息來講,是要將藝術設計與地鐵車站空間緊密結合,在優化室內設計、調節地鐵車站空間氛圍、提升城市形象上更好地發揮實用效力。
地鐵車站空間中的基本功能信息和藝術設計信息是地鐵車站空間藝術的核心環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協調、互相交叉,都是工程師和設計師集體創作的智慧結晶。
合肥地鐵1號線的基本功能信息總體以導視指向牌為主,以文化墻、普通裝飾、廣告招商信息為輔,實現方向指引和空間識別的功能。基本功能信息涵蓋了公共安全服務類信息及地鐵指示類信息兩大部分。
2.1.1 公共安全服務類信息
在地鐵視覺導視系統中,公共安全服務類信息起到輔助乘客尋找公共輔助設施和安全疏導設施的作用。例如,地鐵站內的休閑座椅、出入站閘機、公共宣傳欄、公共垃圾桶,這是地鐵的基本服務職能。安全疏導設施是分散客流、保證乘客安全的重要設施,特別是對圍欄支護、交通堵塞等的管理,關乎著社會公共安全及乘客安危。
2.1.2 地鐵指示信息
地鐵空間分地下空間和地上空間。其指示信息由指示標志牌、警示牌、安全疏導標志等。地鐵進站口顯示的是當前的站點,乘客需按照指定的乘車方向及位置乘車。地鐵站內部空間內容則更為全面,包含售票機、進站閘機、衛生間、問訊處、補票處的標志及位置,以及列車運行方向等基本服務信息。站臺則需要提供的是當前站臺的站名及已經運行結束的站點信息(都是以灰色顯示)、運行方向等標志系統。當乘客達到目的地站臺時,醒目顯示的出站標志及樓梯的指示方向,引導乘客順利安全出站。
藝術設計類信息是在保持地鐵空間基本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達到優化地鐵空間環境、繼承與創新地域文化的功能。合肥地鐵空間設計信息涵蓋了建筑裝飾設計內容與安徽地域人文信息兩種。
2.2.1 建筑裝飾內容
合肥地鐵1號線車站建筑裝飾通過利用當前的新技術、新材料打造現代感和科技感。吊頂采用輕質鋁合金條狀帶;承重柱采用當今高科技耐高溫優質瓷磚貼飾,部分采用了線描式彩繪;扶手總體采用不銹鋼材質。通過建筑裝飾體現出合肥這座城市的創新型、智慧型、科技型的文化定位。
2.2.2 地域人文信息內容
目前合肥地鐵每座車站的墻面都有多面主文化墻和輔文化墻組成,是傳播安徽文化的重要載體,訴說著安徽的文化歷史。雖然墻面分割較多,但是設計上總體還是比較單一,沒有能很好地體現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未來可以進行地域文化的延續設計,通過作品巨大的容量和深刻的精神內涵,加強空間的藝術感染力和情感表現力,從時間廣度和空間深度上展示徽州文化的魅力。
通過實測、問詢、文獻記錄等方式全面了解合肥地鐵車站地域文化設計與應用的現狀,對徽州文化元素在合肥地鐵車站空間的表達與應用進行解析,提煉出徽州文化中容易表述和識別的元素符號。分別從地鐵站出入口、地鐵站內部空間及標態系統三個層面上進行分析認識。
地鐵車站出入口是連接城市空間與地鐵車站內部空間的窗口,位置鮮明,常常位于城市道路的兩側,其設計對城市的建筑設計和風格取向至關重要。多年來城市規劃一直倡導“有機建筑”,要求建筑須與周邊環境協調發展,讓建筑自然生長。因此,設計師的設計需要保證人流疏散的同時,更要強調融合城市建筑風格,讓地域文化在城市設計中蔓延創新。
合肥地鐵車站出入口是獨立式建筑,結構為塑鋼結構,給人以輕盈的科技感;色彩為灰色,從上而下從重灰漸變到淺灰;結構之間為透明玻璃和少量的PVC(聚氯乙烯)飾面板。這種設計強化了主體結構、容積性及通透感,彰顯了灰色的視覺標識性。其色彩來源于徽派建筑中雅致的黑白灰。灰色不僅僅是顏色素雅,更是對徽派建筑的禮敬。入口標志牌也是簡化了的徽州馬頭墻,顏色為徽派建筑的黑與白;整體為方形,黑白兩色視覺鮮明;采用徽派建筑馬頭墻跌落式進階,將建筑平面化,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具有豐富的動態指向性,視覺上更具地域特色。
由調研分析可知,合肥地鐵車站出入口的建筑,整體呈現的是現代化的框架結構,具有當代城市地鐵交通的設計特征;在設計上大膽從徽派建筑的色彩和造型上提取文化元素,推崇的是當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的文化交融,將古代建筑厚重的文化特征融合于當代的輕盈鋼結構和曲折多變的曲線,是當代建筑的成果也是傳統建筑的營養所在。
地鐵車站內部環境空間是乘客乘車換乘的重要空間,是城市空間的延展,同時也是展現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3]。地鐵車站空間主要分為停留空間和通過空間兩類。通過空間的文化元素應用性更強。地鐵車站墻面、立柱、地面是主要的裝飾部位。合肥地鐵1號線主題文化墻采用了徽州典型的徽式三雕中的磚雕。其雕刻方式為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將背景部分鏤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脫離平面,猶如一件附著在平面中的圓雕,將民間的民俗故事(如花開富貴、松鶴延年等)呈現在地鐵車站。
徽州制扇工藝歷史悠久,是饋贈親友、象征友誼的重要載體[4]。作為文化元素的重要載體,其文化意義不言而喻。在合肥地鐵車站內部空間的磚雕墻面上也有體現,通過淺浮雕的方式展現徽州制扇工序,使過往乘客能夠受到傳統文化的陶染。
徽州版畫來源于刻書,是徽州先民將自己對生活的體驗鐫刻在木板上,形成一幅幅形態優美、寓意深長的版畫。版畫內容多是收獲、農耕、祈福、結婚等故事。合肥地鐵1號線明光路站墻壁上展現的是徽州版畫的工藝流程圖,是徽州畫家、雕工通力合作的結果。整副畫面依靠白描手法,線條細如發絲,工整秀美,意境幽遠,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合肥地鐵1號線包公園站的文化墻設計匠心獨運,由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的師生們歷經8個月完成。現代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的“包公廉潔文化墻”、“包公臉譜文化墻”(見圖1)通過浮雕壁畫、燈箱等將包公園站打造成一座富有人文內涵和審美品質的地鐵站。包公園站文化作品主要包括大型鍛銅浮雕“包公生平故事”(見圖2),“包公臉譜”藝術組合,“包公故里、清風熱土”廉政主題公益海報以及站廳層部分柱體裝飾4個方面。區別于寫實的“包公生平故事”鍛銅浮雕,“包公臉譜”以輕松浪漫的文學和戲曲中包公臉譜為創作元素,選取京劇、漢劇、徽劇、黃梅戲等劇種中的臉譜造型,并配以簡要文字說明,傳播包公主題戲曲知識。9幅“包公故里、清風熱土”廉政主題公益海報,將徽劇文化和包公文化、廉政文化進行融合,同時傳遞了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城市精神。在站廳層柱體裝飾中,以淺灰色為主色調,借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梅、蘭、竹、清風等形象和古詩詞,表現出清雅的文化基調。

圖1 合肥地鐵包公園站的“包公臉譜”

圖2 合肥地鐵包公園站的“包公生平故事”
通過對合肥地鐵1號線的考察,筆者對徽州文化中的典型元素進行了梳理修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肥地鐵其它線路車站文化墻的設計理念。合肥地鐵2號線已于2017年全線通車。2號線西起南崗站,東至三十埠站,穿越瑤海區的老工業基地和高新區,與1號線“開門紅”的紅色不同,2號線以藍色為標準色。線路全長27.08 km,全為地下線,共設24座車站。是一條東西方向的骨干線,聯系老城區、高新區、科學城,引導和促進高新區和科學城的發展。1號線、2號線的換乘站為大成站,其設計風格應與1號線一致,讓乘客的視野不應有較大的跳躍性。2號線應增加徽州文化故事里的“百善孝為先”典故,選擇在市中心的三孝口站表現該典故。這里人口流動性大,文化宣傳更為重要,是弘揚中國傳統慈孝文化的重要場所。
徽州建筑是中國建筑體系中重要流派,影響范圍廣,涉及建筑技藝多。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也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們自然對合肥地鐵文化的展示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筆者認為將徽派建筑通過抽象變形、符號傳意、喻義重構等方式在合肥地鐵站內進行空間分割或墻面裝飾,使乘客真正領悟到徽州建筑文化的內涵和精髓,讓徽派建筑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樣的文化傳承和創新才更具價值。
合肥地鐵3號線是一條東北至西南走向的L形線,北端起于相城路,南端止于方興大道,全長約37.35 km。由于3號線多數為綠色走廊,應該主打生態線,色彩以草綠色為主。多圍繞徽州歷史文化、皖南村落生態造物規劃、民俗文化為主題進行設計。而4號線有具有徽州文化代表的“呈坎”站,其牌坊是設計亮點。徽州文化中的新安畫派、文房四寶(歙硯、徽墨、宣紙、徽筆)、徽州刺繡、徽州燈藝等都是應該思索的設計主題。在地鐵站內部空間表達徽州文化元素時,應多方面、有重點、分層次遞進,結合站點名稱進行特色空間的界面、形態設計,不但將設計進行統一、規范、標準,更要將傳統文化進行衍變創新來適應多變的生活方式。
歷史的傳承意味著文化的孕育新生。地鐵車站空間的地域性設計表達與應用,是城市軌道交通適應當今新的時代發展的文化因子。地鐵車站地域文化設計最能代表地域性的文化特征。緊握時代文化精髓,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和對“大國工匠”精神的激勵,讓地域文化回歸根系。
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身的獨特地域文化,是屈指可數、不可再生的精神財富。在地鐵建設中,應強化地域文化的提取和挖掘地域文化在地鐵車站空間中的表達和應用。地鐵文化建設是展示城市豐彩、連接城市意象的重要途徑,是本土文化糅合、展示與創新的魅力所在。
[1] 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魏天剛,王瑞.信息可視化設計在西安地鐵導向標志系統中的應用[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7(5):166.
[3] 胡靖怡.西安地鐵站房設計中地域文化要素的提取和表達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4] 吳珺.徽州符號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