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總結了玉米倒伏的主要類型,并根據倒伏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倒伏;原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1.006
1玉米倒伏類型
玉米倒伏是玉米在拔節期以后因暴風雨或病蟲害等影響,而使玉米植株傾斜或倒地的一種生產災害。倒伏狀況一般分為根倒伏、莖倒伏和莖倒折三種類型。
1.1根倒伏
根倒伏是指玉米植株不彎也不折,植株側根在風力的作用下拔起,造成植株傾斜甚至完全倒伏。根倒伏后玉米光合作用強度降低,營養供給能力減弱,不但成熟時間延長而且還會造成減產。
1.2玉米莖倒伏
植株的中上部分發生傾斜,而玉米的根系在土壤中固定的位置不變。莖倒伏容易發生在莖稈韌性好的品種上和種植密度過大的地塊里。天氣好轉后,植株生長一段時間后會慢慢恢復直立狀態,一般對產量影響不大。
1.3莖倒折
莖倒折是指植株莖稈折斷,分穗上莖折和穗下莖折。莖倒折因為切斷了營養供給通道,所以很難恢復生長,也難采取挽救措施,尤其是穗下莖折。
2導致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
2.1品種選擇不當
目前玉米品種繁多,一些農戶在沒有充分了解品種特性的情況下而購買了一些不抗倒伏的品種,這些品種多表現為植株高,穗位高,莖稈細弱。
2.2土壤質量差,影響根系發育
目前,大部分農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都很低,犁底層普遍過淺,玉米根系入土淺,扎根不牢,生根不發達。支撐根暴露在土壤外,遇大雨或大風易出現倒根現象。有的施肥時不能做到均衡施肥,例如氮肥過量,磷肥和鉀肥不足,造成根系生長發育不完全,抗倒伏能力減弱。
2.3種植密度過大
當玉米種植密度過大時,空氣不易流通,熱量不易散失,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造成秸稈細弱,遭遇風雨天氣就會發生大面積倒伏。
2.4病蟲害原因
在玉米拔節期間或抽雄前玉米螟為害莖稈,蛀蝕莖稈,形成孔洞,也易引起倒伏。玉米莖腐病為害莖稈,同樣也易引起倒伏。
3防止玉米倒伏的措施
3.1把好密度關和防治玉米螟
根據地力和品種特性,選用根系發達、莖稈堅韌、植株較矮的抗倒伏品種,合理密植,不要超過品種推薦的種植密度上限。為了防止玉米螟引起的玉米倒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和藥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是在玉米螟成蟲產卵初期,人工向玉米地投放赤眼蜂蜂卡,要投放3次,第2次間隔5天,第3次間隔10天。赤眼蜂對玉米螟卵的寄生率達75%以上,可以有效防治玉米螟。但要一個村或者整個鄉(鎮)都要進行投放才有明顯效果。藥物防治是玉米螟還沒有鉆入心葉前進行機械噴霧,可用甲維鹽1000倍液。
3.2適時化控
當前市場上玉米抗倒劑,按其主要成份分為,多效唑類、乙烯利類、縮節胺類、矮壯素類四大類。采用化學調控措施能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可以降低株高15厘米左右,使莖稈粗壯,在玉米7~11片可見葉時,按照要求化控。如用“玉米抗倒抗逆增產劑—抗伏靈”化控,畝用30毫升,兌水15~20公斤葉面1次噴施。對玉米進行化學調控時,一定按照選用的藥劑說明書進行操作。例如噴施的時期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時期來操作,不能提前和延后。提前化控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錯過最佳時期進行化控不會有效果。稀釋的濃度不能超過最大濃度的上限,稀釋完馬上噴施,不能放置,否則會影響藥效。如噴施后4個小時內遇到雨天,要重新噴施,噴施的藥量要減半。
3.3深翻整地,適當蹲苗
建議3年進行一次秋季深翻整地,深耕可加厚耕層,改善土壤結構性狀,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抗旱能力,即使用地與養地相結合,而且使氣生根系更發達,支撐根更健壯,所以抗倒伏能力增強。在苗期適時蹲苗可以使玉米縮短節間距離,促使根系下扎。苗期有旺長傾向的地塊,可以采用中耕斷根的方法控制養分進行蹲苗。在拔節前結束,在拔節期后培土,會生成大量支撐根,根系發達了,自然減少根倒伏。
3.4合理施肥
有機肥與化學肥料配合使用。鼓勵使用有機肥料,提高土地有機質含量。根據測土結果和提供的配方去施用化學肥料,穩氮減磷增鉀,做到氮磷鉀平衡,增強玉米的抗逆性。避免在拔節期追大量的氮肥引起徒長,生長后期出現貪青現象,導致玉米水分大,影響玉米成熟,延誤收獲。追肥時應以復合肥或氮鉀肥來代替氮肥,做到營養均衡,增強玉米的抗逆性。
4玉米倒伏后的挽救措施
孕穗期前倒伏,不可動,不可扶。倒伏后3天內一般都能自然直起,仍能進行光合作用,可恢復生長。靠近地面的莖節迅速扎根。由于根量增加,不會再有二次倒伏,對產量沒有影響。一旦扶起,必然傷根,并且不再扎根,不僅影響產量,而且還容易發生二次倒伏。
抽穗后倒伏,可以幾株玉米綁在一起組成四邊形,這樣會很牢固也不影響授粉和灌漿。果穗扎到繩子上,不會影響果穗的生長發育。倒伏后的3天內扶完,3天后扶起會導致傷根和大幅減產。扎把時,要扎牢固緊實。
玉米倒伏后更容易發生大斑病和小斑病。連續陰雨天,氣溫在15℃~25℃時病情加重。此時可以用4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葉面噴霧,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7天噴施1次,連用2~3次。
作者簡介:王常波,本科學歷,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