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機行業的快速發展,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實現其經濟效益。將葡萄種植農藝與農機技術進行結合,對葡萄種植行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對葡萄種植農藝與農機結合配套技術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葡萄種植;農機產品;配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1.042
近些年來,隨著葡萄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傳統種植技術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對此,越來越多的農戶希望實現機械化生產模式,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將農機配套技術與葡萄種植農藝相結合,有利于實現產業化發展模式,整體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1縉云縣葡萄種植現狀
縉云縣是浙江省麗水市的一個縣,位于浙江省的南部腹地,該縣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氣候,季節性變化比較明顯。本地日照充足,氣候差異比較明顯。縉云縣資源條件較好,有充足的水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給葡萄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東渡鎮為小仙都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大棚葡萄有1000多畝,與四海豐葡萄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共種植葡萄260多畝,其主要品種為夏黑。現階段,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已向高質量、高生產率方向發展。因此,將葡萄種植農藝與農機配套技術進行結合,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對當地葡萄種植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傳統的葡萄種植技術需要使用大量的勞動力,其勞動強度比較大,人工生產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較大。而將農藝與農機相結合,有利于發展機械化生產模式,能有效節省勞動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此外,采用農機技術還可對葡萄園區進行自動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以保障農戶的經濟利益[1]。
2葡萄種植中農藝與農機結合配套技術措施
2.1耕作方面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葡萄品質的高低與耕作行距有一定的關系,品質一般的葡萄,其種植行距為2.5米左右。而夏黑葡萄的品質較高,其種植行距可達到2.8~3米左右,由于種植行距比較寬,為農機耕作提供了便利。采用農機耕作時,應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來確定耕作方式,主要可使用深淺交替、秋深旋、松土深旋等多種方式。使土壤具備良好的透氣效果,能保障葡萄根系的快速發展,提高葡萄抗病蟲害的能力。因此,將農藝與農機進行結合,有利于提高耕作效率,提高耕作水平。
2.2除草方面的應用
除草工作是葡萄園區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內容,可防止雜草與葡萄爭搶養分,避免對葡萄的生長質量造成影響。同時,草類植被具備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發率,以促進葡萄生長。傳統人工除草技術的工作效率比較低、工作量大,難以適應提質增效的發展需求。而與農機配套技術進行結合,可采用除草機進行作業,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進行工作時,應以15天為間隔進行除草作業。另外,還可對除草機設置參數,使其留草高度在4~6厘米左右,保證葡萄根系可以正常生長,以提高產品質量。
2.3治理病蟲害上的應用
病蟲害問題是影響葡萄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發生病蟲害時,會影響葡萄的正常生長。而傳統人工噴灑農藥,會使葡萄中殘留一部分農藥,不符合“綠色食品”的發展要求。因此,需要采用農機技術來進行防治,以保障葡萄的品質。目前,主要的病蟲害包括白腐病、霜毒病、黑痘病、炭疽病、金龜子、紅蜘蛛等。現階段,在病蟲害治理上,使用背負式機械噴霧(噴粉)機,能有效保障工作效率,這種農機產品還配備了不同的噴嘴,可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霧化效果,以保障病蟲害防治質量。另外,采用這種農機技術,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有效降低農藥的殘留量,使葡萄可以符合“綠色食品”的標準,能有效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動當地葡萄產業快速發展[2]。
2.4施肥方面的應用
為了保障葡萄的質量,在選擇施肥品種時,應控制磷、氮、鉀肥的含量,多采用有機肥,能有效提高葡萄的品質和口感。現階段,小仙都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內,開始大面積使用農機開溝施肥技術,能有效保證施肥質量。其主要工作原理為:需要利用農機對葡萄園區進行開溝,并將化肥和有機肥按比例調配,將其深埋地下,有利于整合不同化肥之間的優勢,提高土壤肥力。另外,還有一種新型施肥方式,需要人工將肥料撒在地表上,并用農機進行旋轉翻耕,使其融入土壤中。無論是哪種施肥方式,都能有效提高施肥效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以保障葡萄的生產效率。
3結語
將葡萄種植中農藝與農機技術進行結合,能有效提高葡萄的生產效率,降低用工成本,推動葡萄產業快速發展。雖然農機技術可應用在耕作、除草、施肥等方面,但在剪枝、采摘方面還存在不足。相關人員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大農藝與農機的結合力度,采取葡萄種植一體化管理模式,以實現提質增效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周思渺,劉皓天,宋士玲. 湖北省荊州市特色農產品發展現狀及其市場分析——以公安縣葡萄種植為例[J].中國商論,2017(28):120-121.
[2]袁順全,韓潔,李鵬. 葡萄種植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探討——以北京市延慶縣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1(09):131-134.
作者簡介:蘇練余,本科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