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近年來,受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上升、生產成本攀高和利潤下降以及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等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經營環境日益趨緊,企業“棄實投虛”和資本“脫實向虛”現象逐步凸顯,甚至出現了“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產,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的片面說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性“脫節”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突出矛盾之一。
一、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性矛盾失衡的主要表現
一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利潤失衡。與虛擬經濟相比,實體經濟利潤空間有限且投資周期較長,導致社會資本熱衷于短期性的“以錢炒錢”和“資本運作”。二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配置失衡。一方面貨幣發行量大幅增長,截至2018年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77.02萬億元,同比增長8%,雖同比增速下降1.1個百分點,但仍是上半年GDP的四倍以上,另一方面實體經濟企業嚴重缺乏資金,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問題突出,同時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領域,2018年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同比雖有回落,仍讓高達23.84萬億元,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9.63萬億元,同比增長24.1%,增速較2017年末上升7個百分點。三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機制失衡。與虛擬經濟相比,由于相關政策改革滯后,當前實體經濟領域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用信心傳遞機制和價值價格發現機制,導致不少企業熱衷于“斂浮財”,耐心專注、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隨之減退。
二、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性矛盾失衡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性矛盾將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增長。一是削弱我國長期發展根基。實體經濟持續萎縮,虛擬經濟聚集過多資源,勢必會降低生產要素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削弱長期增長動力基礎,并對整個宏觀經濟運行帶來“釜底抽薪”的后果,最終導致我國“后發趕超”動力不足、優勢喪失。二是扭曲要素價格并造成資源錯配。虛擬經濟投資回報率高、回收快,但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過度膨脹必將擠占實體經濟資金供給,形成生產性投資“擠出效應”,將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并造成資源錯配和供需失衡。三是累積系統性金融風險。虛擬經濟利潤率過高和規模無序擴張導致金融去杠桿難度加大,極易吸引短期投機資本參與炒作并引發金融市場動蕩,若應對不當,甚至可能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四是瓦解主流社會價值觀念。虛擬經濟的異化增長將刺激人類欲望沖動并激發人性貪婪本性,導致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發生錯亂,部分高校畢業生不惜放棄所學專業,扎推投身金融行業“掙快錢”,希冀“一夜暴富”就是典型例子。
三、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性矛盾失衡的深層次原因
在全球產業格局深度調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性矛盾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一是實體經濟整體營商環境欠佳,市場監管不到位、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數見不鮮,導致資本“脫實向虛”意向強烈。二是實體經濟綜合稅費負擔仍然較重,在用地、用電、物流和人工成本快速上漲的同時,企業還需繳納各類政府性基金和數量龐雜的行政性收費,無形中侵蝕了實體經濟經營利潤并大幅抑制了實體企業的發展活力。三是發達國家吸引制造業回流,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產生的“虹吸效應”,使得我國實體經濟面臨雙重擠壓,并大大壓縮了實體企業利潤空間,導致資本“務虛”動機不斷上升。
四、促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性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是推動實施更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宏觀調控,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徑,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加快清除落后產能,使實體經濟發展“輕裝上陣”。按照“六降低、一提高、一引導”,即降低稅費負擔、降低融資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用能用地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引導企業內部挖潛,切實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加快推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集聚創新創業資源,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優化創新發展環境,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二是促進虛擬經濟穩健發展、良序運行。牢牢把握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原則,深入推進資本市場“四梁八柱”性質改革,加快修復和凈化金融市場生態,推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強化虛擬經濟制度約束,筑牢市場準入、早期干預和處置退出三道防線,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三是推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融合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根基,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沒有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是“空中樓閣”,沒有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是“無源之水”。切實采取前瞻性、針對性和務實性措施,抑制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強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通過稅收抵扣、貸款貼息、財政補貼、加速折舊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保持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合理適配度,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相互融合、相互裨益的正反饋發展格局。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