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菲 劉文華



一、前三季度交通運輸運行情況
(一)固定資產投資企穩,鐵路投資發揮“穩定器”作用
前三季度,鐵公水航合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375億元,同比增長0.5%,相比上半年,增速由負轉正。其中,鐵路投資同比增長4.9%,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4.3個百分點,成為固定資產投資企穩重要“穩定器”。公路、水路、民航投資分別下降0.5%、7.9%和3.5%,降幅較上年同期分別擴大24.4個百分點、0.6個百分點和19.9個百分點。 與上半年相比,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0.8個百分點,其中,鐵路增速加快4.8個百分點,民航、水路降幅收窄1.1和14.5個百分點,公路降幅擴大1.5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企穩,體現了交通領域堅決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穩投資”的安排部署。前三季度,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4.6%,繼續發揮穩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二)客運量下降態勢回穩,公路客運量降幅放緩
前三季度,全社會客運量完成135.62億人,同比下降3.4%,降幅較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別收窄1.1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客運量下降態勢有所放緩。與上半年相比,公路客運量降幅收窄0.9個百分點,降幅放緩態勢顯現;水路客運量降幅收窄0.5個百分點;鐵路客運增速加快1.1個百分點;民航客運量增速放緩0.4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結構優化仍是當前客運市場的主旋律,民航、鐵路客運量同比增速12.0%和9.2%,公路、水路客運量分別下降6.7%和0.9%。前三季度,高速公路7座及以下小客車流量59.2億輛,同比增長10.0%。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小汽車普及以及民航、高鐵等航線網絡布局不斷完善,人民出行日益聚焦高鐵、民航、小汽車等舒適性、個性化的高品質出行,進一步推動客運市場結構優化和調整。
(三)貨運穩步增長,各種運輸方式齊頭并進發展
前三季度,全社會貨運量(不含管道)完成367.38億噸,同比增長7.0%,鐵路、公路、民航、水路貨運量均實現增長,分別為7.9%、7.5%、6.5%和4.1%。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347.4億件,同比增長26.8%,增速略有放緩但總體保持穩定。
與上半年相比,除公路貨運量增幅回落0.2個百分點外,鐵路、水路和民航均保持了加速增長,分別加快0.5、1.6和0.1個百分點。究其原因,鋼鐵、煤炭、糧食等行業去產能、去庫存等改革推動產業復蘇發展,煤炭、鐵礦石、鋼鐵、糧食等大宗物資物流需求旺盛。前三季度,初步統計我國粗鋼產量達到6.9億噸,同比增長6.1%。1—8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22.8億噸,同比增長3.6%。
(四)港口貨運增速基本穩定,運價總體堅挺
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港口分別完成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99.51億噸和18598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2.6%和4.9%。與上半年相比,增速分別加快0.2個百分點和回落0.5個百分點,總體變化幅度有限。運價指數方面,前三季度國際及沿海港口貨運價格指數在波動中逐步上升。9月底波羅的海綜合運價指數報1540點、中國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報853.61點,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3.6%和6.3%。內河長江集裝箱、長江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同比則分別增長12.7%和27.8%。
總體看,港口物流活動有力支撐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2.28萬億元,同比增長9.9%。支撐港口貨運增長和運價堅挺的可能原因:雖然中美貿易摩擦給外貿發展及預期帶來一定沖擊,但對集裝箱貨物影響較大的摩擦剛開始,加之部分船東運力縮減、美方企業加緊備貨和我方企業加快出貨,中美貿易保持穩定增長。此外,與歐盟、東盟等主要傳統貿易伙伴及“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進出口也保持較快增速,港口國際物流總體需求旺盛。前三季度,我國與東盟、歐盟、美國、俄羅斯、波蘭和哈薩克斯坦進出口分別增長12.6%、7.3%、6.5%、19.4%、11.9%和11.8%。
二、影響全年交通運輸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有利條件
宏觀經濟有韌性確保交通運輸需求總量規模穩步增長。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508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雖較上年同期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升級,新動能持續顯著成長,表現出較強韌性。社科院、清華大學等機構預測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維持在6.7%—6.8%之間。宏觀經濟穩步增長的韌性將帶來大量商務、旅游等交通出行和產業、貿易、流通等貨運物流需求。
正在形成的全球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刺激客貨運輸需求。當前,我國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近14億人的全面小康和約3億人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升級,為我國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培育內需市場提供充足底氣。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0%,較去年同期提高14.0個百分點。龐大內需市場及消費升級,一方面,將帶動龐大旅游、境外旅游等客運需求和區域分撥、城市配送等貨運需求。另一方面,將影響人們出行向高品質、個性化、多元化等需求轉變,推進客運市場結構優化;同時,培育國際快遞、農村電商、農村物流等貨運物流新服務。
運輸結構調整,優化交通供給,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今年以來,聚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黨中央、國務院對調整運輸結構做出諸多重要部署。《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對“優化和提高運輸組織水平,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等做出了具體安排,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和實施方案。通過制定調整運輸結構的引導性方案,優化市場對于鐵路、水運等運輸方式的供給及全流程多式聯運組織和設施設備無縫銜接,整體交通運輸發展將獲得強大后勁,支撐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二)不穩定因素
中美貿易摩擦范圍擴大可能引發物流市場,尤其是航運市場動蕩,主要影響在需求側。根據9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接受美國媒體CNBC采訪時的說明——“中美貿易摩擦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到半個百分點”,確定影響GDP規模約600億美元。結合GDP、二產增加值等與工業總產值之間的關系看,影響相關產值2400億美元左右。按照經驗數據測算,影響集裝箱需求數量約500—600萬標準箱,進而影響港口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約3個百分點。對于緩慢增長的航運業來說,影響較大。且可能逐步傳導至與之相關的公路集裝箱運輸等領域,需要引起重視。
油價上漲帶動企業運營成本快速上升。進入2018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總體呈現快速上漲態勢,給交通運輸企業帶來較高的成本上升壓力。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3日,我國汽油今年累計漲幅為700元/噸,柴油漲幅680元/噸。貨運領域,油耗成本至少影響企業總成本比例達到15%,油價上漲后,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客運領域,為應對油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已調整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征收標準。
此外,在鐵路運輸條件不完善且鐵路運價無下浮政策支持下、部分區域“一刀切”推進“公轉鐵”政策;銀行信貸收緊導致企業融資難;營業性客運受沖擊較大可能引發員工失業安置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行業不穩定發展概率。
三、全年交通運輸運行形勢研判
綜合前三季度數據變化情況、未來有利條件和不穩定因素分析,對全年交通運輸形勢做出預測:
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將基本與上年持平。“穩投資”不是“大水漫灌”。隨著我國綜合交通網日益完善,新增交通骨干路網投資逐步減少,總量規模增量有限,更多投資將聚焦于交通基礎設施“補短板”以及交通服務提升等方面。預計全年交通投資與去年持平,達到31000億元左右。
客運市場總量下降趨緩,結構優化趨于穩定。一方面,隨著公路市場主動適應民航、高鐵等快速發展,及時調整策略做好旅客聯運服務,加快拓展共享巴士、定制巴士、旅游包車等新市場;另一方面,民航、高鐵等大規模發展后,擠占公路市場的邊際效應遞減,各運輸方式有望形成相對穩定結構,服務旅客聯程聯運和出行需求。預計全年全社會客運量降速收窄至-3%以內,公路客運量降幅收窄至-5%以內。
貨運市場持續穩步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我國宏觀經濟的韌性將有力推動貨運總體需求繼續穩步增長。但是考慮到中美貿易摩擦范圍擴大影響,相關企業短期內面臨需求減少和重新調整供應鏈和尋找新市場壓力,一定程度上影響增速。預計全社會貨運量同比增速在6.5%—6.8%之間。
港口貨運增速放緩,相關運價指數承壓。雖然有“公轉水”等利好,但考慮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以及企業重新尋求新市場和調整供應鏈的時間差,短期港口貨運增速會有所下降。預計全年規模以上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分別降至2%和4%。相關出口、沿海、公路價格指數因為需求減少會有所下降。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運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