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振了廣大民營企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海門市是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的故里,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從上世紀初張謇先生創辦大生紗廠開始,民營經濟逐漸萌芽。歷經百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產業結構的轉型,海門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民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絕對關鍵主體。截至目前,全市民營企業累計登記戶數超1.5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9%以上,注冊資本近950億元,民企產值占比達91.7%,稅收占比達72.8%,對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貢獻達63.3%。
海門民營經濟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標識性。獨特區位條件的催生。海門位于長江和黃海交匯處,素有“江海門戶”之稱,但歷史上偏居東南一隅,曾經是交通的“神經末梢”、經濟發展的“洼地”。海門兒女多為移民后代,注重手藝傳承和培養能工巧匠,就是憑借著筑墻建房這一技之長,背井離鄉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打工謀生、養家糊口,建筑產業由此起步。傳統產業優勢的延續。近代,張謇先生圍海造田、墾牧拓荒,為改良沿海土壤,在沿海地區種植棉花,又通過興辦紗廠解決棉花出路,生產了大量棉織品,家紡產業應運而生。上海輻射帶動的激活。作為上海的北大門,海門長期受到上海大都市建設的輻射,承接了大量的上海配套產品加工業務,誕生了成千上萬的個體私營企業,這里也成為最早的制造產業“基地”。
目前,海門已經形成了以建筑、家紡、裝備制造三大千億元級產業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發展大格局,呈現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從“小商品”到“大市場”,帶動了產業的集群發展。家紡業從“一臺繡花機”開始,發展到“一村一品”“數村一品”,再到“一鎮一品”“數鎮一品”,形成了產業鏈條完整的家紡產業集群,疊石橋市場成為全國家紡產業最為集中、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家紡特色專業市場,市場競爭力居全國專業市場之首,家紡產品全國市場占有量超過40%。裝備制造從“一臺機床”開始,到形成“機針之鄉”臨江鎮、“螺絲之鄉”德勝鎮等特色產業鎮,再到近年來發展成海工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裝備等新興產業,建成裝備產業園、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機器人產業園等一批省級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平臺,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70家,占全市總數超50%。
二是從“小規?!钡健按笃髽I”,探索了企業的轉型發展。海門的建筑產業最初從個體搞承包施工開始,到每個鄉鎮集體成立建筑站,再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蘇中蘇北地區第一個實現集體建筑企業改制,由此海門建筑企業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由傳統施工向現代建筑的轉型,贏得了“建筑之鄉”“建筑鐵軍”的美譽。2013年,海門第一個在江蘇省縣級市中實現建筑業產值超千億元。2017年,有3家建筑企業躋身全國民企500強。
三是從“走出去”到“賺回來”,實現了百姓的增收致富。目前,建筑、家紡兩大產業的發展已經走出了“海門”、跨出了“國門”,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全市近50萬勞動人口中,建筑產業工人17.8萬、家紡產業工人10萬,其中,10萬建筑鐵軍闖蕩全球,5萬“疊商”分布世界,分別占建筑、家紡從業人員的56.2%和50%。全市建筑業人均年勞動報酬超過10萬元,高出江蘇省平均水平5萬多元;家紡帶動百姓創業率超過90%,人均薪酬達8萬元。
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海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2007年海門成為江蘇長江以北第一個全面小康達標市;2016年成為江蘇長江以北首個GDP突破千億元的縣級市;2018年分列“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和“2018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第17位和第11位,均居江蘇第7位,蘇中蘇北第一。這些都充分印證了“民營經濟強則海門強,民營經濟好則海門好”。民營經濟發展的“海門實踐”,具有如下啟示。
始終堅持傳承張謇精神,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文化內因。我們持續挖掘張謇精神的內涵特質,并提煉為“海納百川,強毅力行”的海門精神,使開放包容、敢想敢干、執著堅定、身體力行演變為海門人特有的精神內涵,引領激勵著一代代海門人持續解放思想,勇于嘗試突破,充分釋放了全社會創業創新的內生力量,催生了一個個沿著先賢足跡,“兩代人”“三代人”辦企興企、接續發展的奮斗典型。
始終堅持改革創新,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之招。無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頂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壓力搞農副產品銷售,“第一個吃螃蟹”自費創建疊石橋家紡市場,還是八十年代因地制宜發展鄉鎮企業,再到九十年代在蘇中蘇北率先“探路”,對集體建筑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等等,海門在不同發展階段通過搶抓改革創新的“先發效應”,不斷為民營經濟發展掃清障礙,實現了民營經濟發展一個又一個飛躍。
始終堅持擴大開放,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伴隨著“江海之門”在開放道路上越打越開,越來越多的民資民企“走出去”,參與到國際經貿合作。海門家紡貿易產品銷往全球五大洲。海門工業園區林西村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從事家紡對外貿易的村民超過20%,將“提籃小賣”的家紡生意做到國外。海門也因此成為江蘇省首個“新僑之鄉”。同時,越來越多的外資外企“引進來”,與民資合作共生、共同發展,使“江海門戶”真正實現了“通天下”,為民營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領域和空間。
始終堅持優化環境,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源泉。改革之初,海門人沒有糾結于姓“資”姓“社”的爭議,開明開放,敢闖敢冒,務實低調,激活了改革的“一池春水”。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推進機制體制創新,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形成了“2340”“海門版”特色舉措,打造了時間最短、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政務服務品牌。先后出臺《海門市“1532”工業大企業培育實施方案》《海門市“張謇式”優秀企業家培育服務實施意見》《海門市企業貢獻獎爭先辦法》等政策意見,構建了江蘇領先、南通一流的優質營商環境,充分激發了民營經濟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系中共海門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