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及真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是中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大舉措。面對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擴大進口作為我國的主動選擇,是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
進博會為高質量開放發展提供對接平臺和渠道
江蘇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展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一直處于全國前列。改革開放40年大潮特別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成就了蘇南經濟“由內轉外”的歷史性跨越,進博會的舉辦再次為江蘇進一步高質量開放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提供了廣闊平臺。
展示“準主場”形象,江蘇企業成為采購主力軍。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江蘇交易團發揮“準主場”作用,高質量展現了江蘇水平、江蘇形象和江蘇擔當。總意向成交額位居地方交易團前列,其中,省屬企業團就達成采購意向7.46億美元。
交易團采購面廣量大,市場需求向中高端化邁進。江蘇交易團采購主體覆蓋面廣,涉及先進裝備、品質消費、服務貿易等領域,達成采購意向的國家和地區多達75個,達成成交意向的企業有789家。同時,具有大額采購項目數量較多、成交結構較好、體現產業升級需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交活躍等特點。簽約采購的產品從以往的原材料為主到現在逐步向中高端消費品優化,充分表明江蘇市場需求相當旺盛,產業轉型跨越和老百姓消費提檔升級的意愿相當強烈。
無縫對接“6+365”,不斷收獲進博會溢出效應。上海正搭建“一站式”進口服務平臺,選取若干家平臺加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開展多渠道精準對接,組建“綜合貿易服務商聯盟”和“大型零售采購商聯盟”,并提供常態化交易服務和專業配套服務。江蘇通過一系列制度化和機制化安排,成為“6+365”的主要參與方,將實現參展商“展品變商品”的跨越,也為高質量開放發展構建了新通道。
進博會為高質量開放發展提供重大機遇
進博會為江蘇未來進一步實現高質量開放發展創造了大量難得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搶抓展示良好形象和深度擁抱全球市場的機遇。借助進博會這一平臺,江蘇可在充分展示經濟實力和良好形象的基礎上,從“買全球”過渡到貿易采購與項目投資互動,進而深度擁抱全球產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和科技市場。進博會通過深化全球分工協作進而達到相得益彰的“雙贏”效果,江蘇企業和老百姓可充分享受到國外先進智能科技帶來的“科技創新紅利”,國外跨國企業也得以分享江蘇高質量開放發展帶來的“現金紅利”。
二是搶抓“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的體制機制松綁機遇。習近平主席在進博會演講中著重強調“持續放寬市場準入”。財政部已頒布對進博會展期內銷售合理數量的進口展品給予免征進口關稅等稅收優惠政策。搶抓“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的機遇,就是搶抓以服務業和創新創業為主要特點的新一輪開放發展機遇,服務業和創新創業招商引資、招商引智將為江蘇高質量開放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三是搶抓外部“新供給”創造內部“新需求”的機遇。進博會“買全球”的機遇,使得江蘇可憑借來自全球各地的“新供給”創造出省內“新需求”。一方面,促使消費市場提檔升級,豐富人們消費選擇,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提升產業層次、產業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促使產業結構全面轉型跨越,向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金融鏈的中高端攀升,構建起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現代產業高地。
四是搶抓國內外兩個金融資本市場匯聚融合機遇。中小微民營企業是江蘇經濟舞臺的重要市場主體,是推動江蘇高質量開放發展的重要引擎。借進博會之機,可搶抓國內外兩個資本市場、兩種金融資本,實現互聯互通和優勢互補。以專業化、全球化和綜合化優勢,切實解決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痛點和難點問題,竭力幫助中小微民營企業深度融入全球資金鏈、價值鏈、產業鏈和創新鏈。
五是搶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機遇。習近平主席在進博會演講中指出,將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上海豐富的科教資源與江蘇完整的產業體系對接合作,將誕生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上海主要通過提供生產性服務來降低區域交易成本,而江蘇則發揮其制造中心的作用來降低區域制造成本,將上海金融資源之水引入江蘇實體經濟之土壤,將催生更多的重量級企業;作為長三角“兩翼”的江浙兩省在產業協同創新、基礎設施聯通、規劃協調對接、生態共建共享等方面也有相當大的合作空間。依托進博會的效應,上海正逐步成長為全球進口商品物流集散地,江蘇可借此機遇積極搭建長三角電子商務平臺和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平臺,設立綜合保稅物流倉庫。
借助進博會實現高質量開放發展的對策
進博會作為中國重點打造的國際合作平臺,帶來了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等效應。江蘇未來如何借助進博會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著眼于以下幾條路徑。
打破體制機制壁壘,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支持地方建設進口商品展銷中心,支持符合條件的航空口岸申請設立入境免稅店;支持關系民生的產品進口,擴大優質日用消費品進口;發揮南京、蘇州等地開展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的優勢,深化蘇州的全球維修保稅業務試點、知識產權交易及投融資試點,完善南京江北新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中心的專項資金和引導基金制度;穩步擴大金融業開放,深化農業、采礦業、制造業開放,加快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開放進程,爭取率先對外國投資者關注、國內市場缺口較大的教育、醫療等領域放寬外資股比限制。
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完善改革開放整體空間格局。以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各類高端要素協同降低交易成本,完善并融入改革開放整體空間格局;做好做深做足做精做細內部“一體化+融合化”大文章,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率先推動跨地區的融合,以內部一體化促外部一體化;各地區都可各揚所長、各取所需,以獨立身份積極對接核心增長極上海,依托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金融鏈實現優勢疊加;以橫向產業政策為重點,更多鼓勵支持企業間兼并收購,為研發提供產權保護和稅收激勵,鼓勵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力度,規范引導企業競爭,建立統一市場和平等競爭環境。
以“新供給”助推消費提檔升級、產業轉型跨越。從消費視角來看,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優化消費結構,推動消費升級,培育中高端消費新增長點,持續釋放市場潛力,擴大進口空間,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生產視角來看,與境外企業在產品、技術、品牌、銷售等方面開展廣泛的商務合作,就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工業原料和優質消費品進口進行廣泛對接。一方面,通過進口中間產品,引進先進技術、標準和管理經驗,引導智能制造、服務貿易、醫藥醫療等產業補齊短板、提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同行最新技術進展,對標并鉆研世界前沿先進技術,尋找產品和服務差距,倒逼企業創新技術、降低成本、改進服務、增強競爭力,促進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升級換代。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