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趙江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我們根據對江蘇13個設區市899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問卷分析,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鄉村振興中具有多樣訴求,而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訴求,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對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
近年來,我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長、規模日益擴大、領域不斷拓寬,在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負責人呈現年輕化、知識化特征,逐步成為鄉村的“精英”人群。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中,50歲以下占68.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7.9%。從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到龍頭企業,負責人年齡逐漸趨小,學歷走高,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負責人具有一定“精英化”特征。
經營內容日益多元,在農業調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內容以糧食和果蔬種植為主,占比分別為53.5%、29.2%。具體來看,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從事糧食種植比例最高,合作社、龍頭企業經營內容較前兩個主體更為多元,合作社經營類型較多的有糧食、蔬果、農產品加工、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龍頭企業經營類型較多的有農產品加工、蔬果、農旅觀光、園藝花卉等。日趨多元的經營內容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結構成效明顯。
經營規模適度,逐步成為先進生產要素的集成者。種養業經營規模較為適度,種植業中經營面積在50畝到300畝的主體占56.0%,養殖業中養殖規模在100只(頭、羽)到10000只(頭、羽)的主體占62.6%。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融資能力較普通農戶高,便于采用先進技術、增強把握市場的本領、有效聚集先進生產要素。
經營效益總體穩定,逐步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利潤額逐年增加,且均高于普通農戶,逐步成為農村社會的中堅力量。
帶動就業作用明顯,逐步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帶動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平均提供常年和季節性就業崗位分別為12.8個、17.4個,其中提供常年和季節性就業崗位的農業龍頭企業分別為39.3個、58.0個,帶動就業能力高于其他經營主體。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用工策略存在差異,種養大戶主要以季節性用工為主,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均以“常年用工+季節性用工”為主。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具有多元訴求
人才訴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員工較普通農戶呈年輕化特征,但40歲以下比例僅為28.8%,年輕人愿意從事農業的意愿不強,“農二代”后繼無人問題日益突出。調研中,多數經營主體認為亟需農業產業帶頭人;部分經營主體希望有更多吸引年輕人從事農業的政策;部分經營主體希望能放寬農業從業人員參保年齡,從而應對當前農業雇工年齡偏大的現實。
用地訴求。調研中,經營主體反映土地碎片化現象依然存在。其中,多數經營主體擔心租金會提高,希望能有穩定的租金預期;多數經營主體希望能夠簽訂較長期限流轉合同,以便加大投資;部分經營主體對產業發展配套用地提出訴求。
財政支持訴求。調研中,對于“您希望獲得哪些財政政策支持”,64.0%的經營主體希望獲得農業產業化項目扶持,63.0%的經營主體希望獲得財政貼息貸款,51.3%的經營主體希望獲得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補助,31.6%的經營主體希望獲得加工流通設施和技術改造方面的補貼。
營銷訴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希望拓展銷售渠道。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目前銷售方式主要是“賣給個人或收購站”,他們迫切希望能夠通過新型銷售模式和平臺,提升產品附加值。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品牌數量低于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有幫助塑造品牌的訴求。
培訓訴求。調研中,對于“您最迫切需要的培訓”,所有經營主體選擇“三農”政策。對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最需要提供的幫助”,排在前列的依次為:栽培養殖技術、優良作物(畜禽)品種、病蟲害防治和動物疫病防控。這說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技術培訓有強烈需求。
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的對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人才、土地、融資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大力扶持和支持。
吸引并留住農業人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人力支持。調查顯示,年輕人不愿留在農村主要是因為缺少賺錢的機會(占66.4%)、環境不宜(占62.9%)和教育水平不高(占60.9%)。為此,要吸引并留住農業人才,一是培育產業發展基礎。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在提升一產附加值的同時,向二三產業鏈條拓展。在糧食主產區,引導種植優質食味稻米、專用小麥;在園藝、畜禽產區,發展高端花卉、生鮮凈菜、高端熟食制品等產業。因地制宜引導產業集聚,在鄉村發展更多利潤高的產業。二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調研中,經營主體對農村人居環境、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等有強烈需求,亟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讓農村住著舒服、便利,讓農村居民安居樂業。三是提升農村教育。子女教育問題是影響居住決定的關鍵因素,應加強對農村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通過教育提升農村人力資本,避免“教育移民”現象。
開展針對性培訓,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水平。一方面,注重“三農”政策宣傳。如在農業調結構中,通過分析并宣傳特色產業和高效模式的成本效益,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結構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重點關注綠色種養技術的引導;對于合作社,除了種養技術,重點幫助解決設施用地及加工等方面難題;對于龍頭企業,重點在互聯網新技術、加工技術、經營管理方面給予幫助。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一是走品牌差異化之路。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在初級農產品品牌創建中具有優勢,引導其建立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模式,在當地打造有知名度的“小而美”“小而精”品牌。鼓勵農業企業做大做強,攻關良種選育、品種改造、預冷加工等關鍵技術,以技術創品牌。二是走標準差異化之路。按標生產是品牌化的關鍵,對于大宗農產品,注重通過標準引導發展專用產品;對于消費者價格敏感度低的特色產品,注重通過標準提升檔次;對于農業加工品,注重整合產業鏈標準,推動產前、產中、產后標準的銜接配套。
提升財政扶持精準化水平,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財政支持需要與經營主體的需求對接,提高財政支持資金投放的精準度。一是提高項目扶持精準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項目需求較為迫切,但鑒于財力有限,經營主體較多,需要完善項目管理手段,防止同一經營主體多次獲得項目,避免扶持扭曲市場,無法激勵真正有競爭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鼓勵財政貼息貸款等扶持手段。考慮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貸款貼息需求的迫切性,可進一步加大財政貼息扶持方式,通過財政杠桿撬動金融投入,合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三是鼓勵開設雇工責任險。對此類險種進行財政補貼,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員工保障力度,防范農業經營風險。
穩步推進“三權分置”,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穩定預期。推進“三權分置”,通過落實集體所有權,維護公有制經濟;通過穩定農戶承包權,維護社會公平、賦予農民財產權利;通過放活經營權,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等目標。不過,目前債權性質的經營權穩定性不夠,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投資不利。可試點探索土地經營權的物權化,滿足土地經營權人融資需求,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定經營。
(作者單位:江蘇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