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山 周士榮
社科人才是智庫人才的重要源頭和“蓄水池”。推動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是夯實智庫人才支撐、充實智庫人才儲備,實現“到2020年,造就一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德才兼備、富于創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隊伍”的重要保障。
社科人才參與智庫研究的現狀
新型智庫快速發展為社科人才提供了廣闊的“思想轉化渠道”和“知識應用場景”。更好地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把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新型智庫建設結合起來,推動一部分有意愿有能力開展決策咨詢研究的社科人才轉型為智庫人才,充分釋放社科人才在治國理政中供給知識、創新理論、貢獻思想的作用。
從目前實踐來看,社科人才在新型智庫建設中的作用發揮仍然面臨困境。一是動力困境。在現行科研管理體制和職稱評價體系下,社科人才往往更傾心、傾力于公開發表學術成果,參與決策咨詢研究多是在教學、科研工作之外以兼職身份進行,時間精力相對有限。而且,有些社科機構沒有將決策咨詢成果納入職稱評定、業績考核范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科人才參與決策咨詢研究的積極性。二是素養困境。長期以來,很多社科人才強于基礎性、理論性研究,而應用性研究相對薄弱,對經濟社會發展最新動態和社情民意真實情況掌握不足,對決策系統的內部運行更是所知甚少,缺少開展直面實踐、服務發展的對策研究的素養。三是話語困境。很多社科人才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智庫研究訓練,對智庫研究沒有特別清晰具象的認知,即使參與智庫研究,也習慣于使用學術話語、學術思維、學術分析,難以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思考進行智庫化表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水平智庫成果的生產。四是信息困境。智庫研究需要基于大量信息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從而形成科學判斷。然而,智庫研究所需要的信息數據資源大多分布在黨政部門,“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現象相當程度地存在,客觀上制約了社科人才從事決策咨詢研究的能力。五是渠道困境。開展智庫研究不僅需要克服諸多現實困難,而且需要有順暢的報送和轉化渠道,推動成果“落地”。社科人才與決策者、實際工作部門仍有一定距離,客觀上影響了成果報送和轉化應用。
推動社科人才努力實現“五個轉變”
破除社科人才參與決策咨詢研究的困境,推動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需要社科人才準確把握智庫研究與學術研究的異同,努力在五個方面實現“轉變”。
思維觀念轉變:從追求“一家之言”到服務“決策之需”。社科人才通過發表文章、主持項目、論壇演講等方式開展學術研究,追求的是“一家之言”,即使其觀點不一定獲得多數人的認同,社科人才也可以堅守自己的觀點。而智庫研究直接服務黨委政府決策需求,相關研究成果需要應用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需要以獲得多數人認同作為成果應用的重要前提。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需要在思維觀念層面“破冰”,真正把決策需求作為研究出發點,把政策環境和現實條件作為參照坐標,切實服務黨政所需。
價值追求轉變:從追求“學術之問”到追求“實踐之解”。學術研究更多追求的是“學術之思”“學術之問”,并不一定要把實踐指向作為第一要求。而智庫研究則要直面實踐、服務實踐、指導實踐,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提供“最優解”,必須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否則就失去了價值。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需要把研究聚焦到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把務實管用作為研究成果的價值所在。
話語表達轉變:從追求“專識專業”到追求“通識通懂”。學術成果的閱讀對象主要是某一領域的專業人士,講求“專業性”。而智庫成果的閱讀對象則是決策者和普通社會公眾。目前,一些學者在決策咨詢研究中,或是堆砌專業名詞、套用公式模型、艱深難懂,或是從理論找根據、從書上找方法、遠離實際,或是言必稱希臘、文必引西方、脫離國情,導致研究成效大打折扣。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需要突破學術話語慣性和西方話語束縛,在話語表達上革新嬗變,熟知熟用政策話語、媒體話語、大眾話語和國際話語,以此增強研究成果的社會說服力、公開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
生產模式轉變:從追求“慢工細活”到追求“快速高效”。學術研究多是興趣引導式生產模式,并不十分強調研究的時效性,有些研究甚至是“十年磨一劍”。而智庫研究多是常態化開展,有些研究甚至是即時發生的,出現一個新情況、新問題,就要快速響應,為領導決策提供第一時間的參考。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需要在生產模式上從興趣引導式研究向任務命題式研究轉變,從慢節奏的精雕細琢向快節奏的迅速響應轉變,更加講求研究的時效性和應變性。
研究視角轉變:從追求“點的合理”到追求“面的適用”。在學術研究中,學者可以僅從某一個視角出發進行闡述分析,無需太多考慮專業之外的因素。而智庫研究更強調綜合性,需要系統思考、全盤謀劃。因為現實情況復雜多變,決策者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多元多維的,如果僅從單一視角考慮問題,很可能具有“點上的合理性”,而缺少“面上的適用性”。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需要把研究“觸角”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多領域、多方面,既做“專家”又做“雜家”,既能依托專業知識提出專業見識,又能跳出專業束縛,從宏觀層面考慮問題。
塑造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的良好環境
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還需要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保障,為社科人才發揮智庫功能提供良好環境。
要有“思想市場”,也要有“生產場域”。推動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不僅要建立智庫“思想市場”,推動思想交流碰撞,還要構建起社科人才參與實踐歷練、更好生產智力產品的“場域”。這種“場域”更多指的是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的軟環境,即讓社科人才有制度化的途徑了解經濟社會發展最新情況,有暢通的渠道接觸實際工作部門,有更多的機會開展交流訪問、進行同行切磋,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問智庫”“聽智庫”“用智庫”的良好氛圍。換言之,就是要把相關部門和機構吸納進來,把可用的資源要素調動起來,更好地促進社科人才生產更多優質成果。
要有“專業人才”,也要有“專業機構”。專業研究人才的作用發揮,需要以實體化運作的專業機構為前提保障。目前,很多社科人才都是以兼職身份參與智庫研究,雖然構建起一種開放式用人機制,但也存在激勵約束不足、工作常態化推進難、持續鉆研動力弱等問題。此外,由于缺少行政人員的輔助,研究人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處理事務性工作,不利于提高研究效率和產出。因此,打造專業機構,形成專兼結合、研助配套的人員隊伍結構,是解決社科人才參與智庫研究程度淺、水平低、時間精力相對有限等問題的重要途徑。
要有“人才集聚”,也要有“人才流動”。推動社科人才向智庫人才轉型,需要更新用人理念,不僅強調人才集聚,也要重視人才流動。要打破人才歸屬于某一單位的傳統用人理念,建立以人才為中心的平臺化用人模式,讓社科人才有機會到實際工作部門掛職交流,從而對決策體系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推動社科人才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讓社科人才有機會參與黨政部門組織的專題調研活動,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對實踐情況掌握得更加全面準確。利用好“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交流渠道,讓社科人才有更多走出去“取經”的機會,在觀摩學習中拓寬國際視野,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提升智庫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社科聯、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