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國
企業環境污染問題是我國當下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根據法律規定,企業是環境保護的主體,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參與者,應該承擔環保社會責任。然而,環境問題遠非單純的技術難題,而是復雜社會條件和多元利益沖突等相互作用的結果。由于環境問題的外部性,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必然是一個多元主體參與的復雜過程,需要多種協調機制、經營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共存,不同主體在治理過程中發揮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即構建一套可以使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治理的制度形態。在這過程中,尤其要發揮“市場拉力—政府推力”雙重動力驅動的系統作用。
構建社會主體參與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共享機制
企業環境污染治理體系中的社會主體參與者可分為消費型社會主體、投資型社會主體以及監管型社會主體三大類,在治理體系中的多方主體間存在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等目標的合作與沖突。因此,需構建以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發展共贏為價值理念的共建共享機制,從“理念—技術—制度”三重解鎖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困境。消費型社會主體參與者通過綠色消費驅動企業環境創新,一方面有利于實現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健康、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從而實現利益共享。同時,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可實現消費型社會主體對企業綠色生產過程的信息共享。投資型社會主體參與者通過證券市場參與企業綠色投資,既是投資者,也是消費者,是企業環境污染治理決策的受益人之一。通過參與對投資企業實施項目可能給環境造成影響的調查、預測和估價,并提出公開的處理意見和對策,形成公眾投資者與企業綠色發展利益與信息共享。監管型社會主體參與者主要包括社區公眾、社會組織、科研院所等社會主體,通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環境項目影響評價、環境創新技術合作等途徑實現企業環境信息與技術共享。
構建共享機制需提高社會主體參與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共容利益。共容利益一般指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或擁有相當凝聚力和紀律的組織,若能獲得穩定社會總產出中相當大的利益,同時會因該產出的減少而遭受損失,則他們在此社會中便擁有了共容利益。社會主體參與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實質上是在政策機制和市場機制引導下的多元主體聯合治理模式,社會主體和企業都是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主體,需找到利益共容點。
一是提高綠色產品的價值屬性。研究表明,產品的價值屬性會正向影響消費者綠色購買行為,因而提高綠色產品的價值屬性,一方面可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另一方面可實現企業利潤的增加,從而實現消費者與企業的共容利益。產品價值屬性包括五個方面,即社會性、功能性、情感性、條件性和嘗新性。嘗新性、情感性和社會性可通過提高消費者的環保意識、環境價值觀來實現。功能性由生產者決定,要求企業在生產時,不能因為綠色產品的成本高就不保證其質量。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對綠色產品的補貼,可以增加綠色產品的條件性。
二是提高企業綠色社會責任。企業綠色社會責任指企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充分考慮其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把節約資源、環境保護融入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使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和企業發展融為一體,在增進環境公益的前提下企業獲得發展,從而實現社會公眾與企業的共容利益。一方面,要先從企業家做起,對企業家進行綠色社會責任培訓和教育。通過企業家自身樹立綠色社會責任理念影響企業的綠色生產經營決策,從而影響企業環境行為、企業產品與服務的綠色度。另一方面,需發揮社會公眾的環境監督作用,尤其是第三方評估和公眾投資者對企業綠色社會責任的披露與公開。
構建社會主體參與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運行機制
構建一套治理體系包含機制設計、執行、監管、考核、完善等環節,其中,執行、監管、考核、完善等運行過程尤為關鍵。在社會主體參與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體系構建中,需辨析制度執行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升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執行力;需制定明晰約束性指標,推進環境污染治理,這既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考核評價,也包括資源生態環境監管;同時,該考核指標體系也需能夠靈活反映各地區、各產業、各行業發展需求;這一切都迫切需要整合各部門與社會各界力量,形成聯合監管體系。
建設基于大數據的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監測網絡,提高執行力。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網絡主要由碳排放實時監測系統、水土安全信息管理系統、綠色產品認證管理電子政務系統、排污權在線交易系統等組成。未來,物聯網和社會網絡結構綜合集成技術的運用,將有助于實現社會主體對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聯合監管。同時,強化企業生產過程監管和產品綠色質量溯源制度、激勵公眾參與決策監管舉報、提高環境處罰標準、完善社會主體環境監管立法等措施,也有助于形成多主體參與的司法與道德監管合力。
鼓勵社會公眾參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監管體系,增強公信力。首先,以政府監管為主導。一方面,完善立法保障環境信息披露的順利進行,提高監管的時效性;另一方面,政府監管可更多地通過運用稅收政策和信貸政策發揮作用,避免直接補貼產生市場失靈的隱憂。其次,發揮直接利益相關者監督作用。提高企業直接利益相關者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綜合關注企業的經濟績效和環境績效,提高企業的環境壓力。再次,鼓勵社會公眾監督。包括對企業的環境監督和對政府有關環保行政的監督。
完善考核指標體系擴大參與主體,提升透明度。首先,按照各地產業結構、發展階段和環境容量,重點細化地區分類考核制度。如對服務業比例高、人口密度較大的特大型城市,構建以服務業和居民消費能耗為重點、實行人均能耗和能耗總量雙控制的企業環境污染治理考核指標體系。其次,發揮社會主體強大的社會網絡作用,助力政府加強對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過程考核。鼓勵、支持市場主體或第三方機構參與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如對企業綠色產品的鑒定、信息發布,以及綠色積分公示等市場化手段,推動環境信息公開,提高環境信用評價公正性、獨立性,對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實行第三方考核,制定規范完善的社會責任報告,來維護企業和社會公眾雙方的利益訴求。
構建社會主體參與企業環境污染治理的服務機制
以建立社會主體參與的市場化、多元化的企業環境污染治理體系為契機,轉變政府職能,把構建信息、知識、技術、教育等服務機制作為主要載體,把完善金融、立法、土地等基礎性服務機制作為支撐,保障企業環境污染治理體系的運行。
信息服務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眾掌握和了解企業生產、產品消費的過程,讓更多主體參與決策。要著力于構建基于大數據與“互聯網+”的多主體協同環境信息共享機制,發揮政府信息共享服務體系作用,提高環境信息的處理速度與利用效率,推進環境行政執法的現代化。
知識與技術服務機制指的是依據專家知識與技術整合各類有效資源,并迅速應用于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實踐過程的保障體系,主要包含集環境治理與創新中的知識技術需求、組織整合、咨詢、培訓與實踐等于一體的政策制度。
教育服務機制指的是通過教育培訓改變消費者與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態度,引導社會公眾及各類主體主動改變傳統生產與消費方式的一系列政策體系。媒體是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公眾參與治理的一種渠道。要發揮媒體傳播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基礎性制度建設服務機制指的是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構建支持社會主體參與的,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作者系江蘇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