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韜君
摘要: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葉老認為:教學過程是老師幫著學生學習的過程,不要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要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終生受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椤皩W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筆者在此理念指導下,探索了“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本文從整體框架、教學策略以及應用的注意事項三個方面,闡述了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實踐“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關鍵詞:“教是為了不教” 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 教學模式
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葉老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過程,不要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要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終生受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椤皩W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構建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新的教學模式。筆者在此思想理念的指導下,認真鉆研教材,深入研究語文閱讀教學不同體裁下的課堂課型,教學模式的生成規(guī)律,初步形成了“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閱讀課堂雛形。
一、“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整體框架
“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教學模式是指在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及《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在研究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有助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教學程序分為“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形成“三大教學板塊”。“五環(huán)節(jié)”分別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提問”、“交流前學收獲 引導發(fā)現問題”、“梳理重點問題,創(chuàng)設討論氛圍”、“交流討論結果 教師點撥提升”、“拓展學習空間 課后繼續(xù)探究”。“三大教學板塊”分別為:課前前學、課中共學、課后延學。
二、“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教學策略
(一)第一板塊:課前前學
前學,即前置性學習。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很多語文老師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由于沒有明確的前學目標和步驟方法,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以為讀讀課文、寫寫生字、背背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以至于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預習流于形式,低效甚至無效。為了保證前學效果,筆者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設計“自主學習單”,學生在“自主學習單”的指導下按步驟前學,并完成相應練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自主學習單”的設計服務于課堂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能夠將自己可學會的內容在課前得以解決。
如:筆者執(zhí)教的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第23課《三個兒子》一課設計的“自主學習單”:
老師希望你回家能夠認真完成:態(tài)度決定一切!
1.我會認
(1)通過自學,我認識了哪些漢字?說說都用到了什么方法?
(2)我認識了哪些詞?其中( )的意思是:
(3)我需要幫助的是:______________
2.我會讀
認真讀讀這個故事吧!我讀了( )遍。我的問題是:
3.我會說
(1)一個(只)_______,一個(只)_______,一個(只) _______。
(2)讀了《三個兒子》的故事,你想對爸爸媽媽說些什么?
在學生進課堂之前,他們已經在“自主學習單”的指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一次深入學習。此“自主學習單”的設計分為:我會認、我會讀、我會說三個板塊,三個板塊的設計直指語文學習的目標:學會生字、學會朗讀、學會思考、學會表達。“我會認”引導學生把生字梳理成幾大塊。一是我認識的字,二是我認識的詞,三是我需要幫助的生字詞。把識字的過程變?yōu)檎n下自主學習,課上抓重點字點撥的過程。“我會讀”讓學生跟文本充分接觸,并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思,提出自己的疑問。“我會說”則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模仿文中的重點句式說一句話,初步了解學生自讀之后的感悟。通過自主學習單,將深入的學習發(fā)生在課外,使課堂內學生能夠展開面對面的思想碰撞成為可能。
(二)第二板塊:課中共學
課堂教學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自主學習單”讓學生之間展開交流,讓學生暢談自己的閱讀收獲,同時,引導學生提出自主閱讀時產生的疑問。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充分把握學生閱讀時的困難點,疑惑之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使共學這一環(huán)節(jié)關注學生學習困難點,突破學生學習困難點,這樣充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三個兒子》一課教學中,筆者結合“自主學習單 ”確定了“我會認、我會讀、我會思、我會說、我會演、我會寫”幾個板塊。課堂上,聚焦學生學習的難點。生字教學中的”胳膊”一詞,讀音上“膊”讀輕聲,識記上,采用字理識字法,演示古體字的寫法,以一個詞帶動多個詞,告訴學生“月”字旁和身體有關系。書寫上,“月”字作部首,要寫得瘦瘦的,右邊部分搭配好。朗讀課文的難點分別為:一是兩個媽媽夸自己兒子的話。補充了提示語,通過想象說話者的神態(tài)、揣摩說話者的語言語調,進而讀出那一種獨有的情調。二是那桶水的重。通過讓學生提自己的書包,表演,理解詞語:沉甸甸、晃蕩,感受媽媽的辛苦,進而讓學生發(fā)現應該關注的朗讀要處,讀出水的重。理解課文方面,梳理學生提出的最有價值的問題: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整節(jié)課,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最后落腳到這個問題上。乍一看,這個問題挺簡單。簡單的回答是:“孝順”這兩個字。教學中一般都讓學生自行思考,往往是幾個思維活躍的學生替代了其他學生的思考,答案出自優(yōu)秀學生的頭腦。但是教學的價值不在于學生有沒有獲得正確地答案,而在于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領悟如何思考問題的思維路徑。從三個媽媽對兒子的夸獎入手,到在這件事情上,三個兒子不同的表現,通過提水體會媽媽的辛苦,建立這樣一個思考的路徑。
在“課中共學”這一板塊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師生互動(釋疑、解惑、探究等)等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這種課堂組織形式,可以讓學生集思廣益,達到思想的碰撞,認識的深入,是一種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但小組的建立、分工與訓練以及成果的匯報呈現方式,功夫在課前,都是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步步訓練的。比如,在小組分工方面,如果小組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交流就有序。“小組的角色”策略便是因此而定:明確成員角色,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小組訓練,首先要訓練組長,作為一個小組的靈魂人物,他就要像“小老師”一樣,起到組織、協(xié)調的作用。對于所要學的內容,自己首先要心中有數,才能引領小組成員共同學習。其次,要訓練交流及發(fā)言的方式。交流可以采用“循環(huán)說”,建立一種人人參與的合作規(guī)則。對于一些實在說不出的孩子,可以先聽,再在同學表達的基礎上去說。匯報的形式可以派代表,也可以一起匯報。集體匯報對于語言能力較強的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圍繞一個討論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去說,課堂效率相對會提高。低年級孩子理解能力相對有限,采用集體匯報的形式,會耽誤很多課堂時間,使課堂費力低效,沖淡整節(jié)課的課堂氛圍。因此低年級還是以個體匯報為主,但在學生匯報時,師要多次追問,引導學生的匯報走向深入,進而達到預設的點,否則,你來說,我來說,抓不住主線,會讓課堂如一盤碎珠一樣,無比散亂,最終學生也沒有擁有清晰的認識,而只是零碎的表象的認知。只有教師多次點撥,學生的學習所得才能到達一個新的境界。
如,《三個兒子》的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合作學習,一是交流前學生字詞的收獲;二是小組合作朗讀表演媽媽提水的段落。小組學生有明確的分工,有表演媽媽的,有朗讀旁白的,也有做導演出謀劃策的。在匯報表演時,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用書包當道具,代替水桶,并及時的采訪觀眾:你們感受到水重了嗎?(走走停停,水直晃蕩,胳膊痛,腰酸了。)采訪媽媽:這位媽媽,你累嗎?你現在最想什么?(我想歇歇,有個人幫我該多好啊!)讓學生知道理解媽媽,設身處地的感受媽媽的辛苦,體會媽媽的感受的孩子是孝順的。所以,孝順更是一種善解人意,設身處地地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去想。
(三)第三板塊:課后延學
課堂即將結束,但學習遠未結束。在每節(jié)課上,教師都要創(chuàng)設情境或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引領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一個新的空間中,在廣闊的天地里繼續(xù)探究。也可以說,這樣的課堂是無邊的,日積月累,可以想象,學生在課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了文本。
《三個兒子》這節(jié)課,在課后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了一部繪本《當我們很小的時候》,這部繪本講述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無私付出,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長大了,父母慢慢衰老,他們開始像孩子一樣做不好各種事情,向所有的孩子發(fā)出呼吁:如果這一天來了,請你緊緊握住他們的手,陪他們慢慢地走……接著,讓孩子們思考,文中的兩個兒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會怎樣愛自己的媽媽呢?提供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媽媽端杯水、送張卡片、洗洗碗、掃掃衛(wèi)生、做做飯呀。至于《當我們很小的時候》的深刻含義、豐富情感,大可留待以后慢慢體會內化,這恰似動物的“反芻”。相信,這節(jié)課的課后拓展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既有知識的學習,更是品質的培養(yǎng)。
三、“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應用注意事項
(一)學生要充分前學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自主學習單”,指導學生課前充分自主學習,讓他們有準備、有自信地進入課堂,真正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只有當學生擁有好奇心和懷疑精神時,他才會有充實的內心,才會有對探索的熱愛,才會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在課堂上才會充滿生命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心中有學生,必須要搞清楚,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哪些是需點撥的,哪些是要有針對性的處理的。
(二)學生要學會合作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將學習的主要時間還給學生,加強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前,學生通過前學已經獨立思考,對研究的問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認識。教師在巡視中及時了解情況,對各組內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點撥和引導。如: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歸納他人的發(fā)言,如何小組展示等,都要進行引導,以達到組長組織從容、有序,學生小組中發(fā)言有序,課堂語言規(guī)范、生動。
(三)教師要適時點撥
在課堂上似乎淡化了教師的作用,一堂課教師可能只是提出了幾個問題,接著就是學生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質疑點評,看似教師的作用不大,但是毫無疑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解密者。教師要善于發(fā)現課文的教學價值,也就是這篇課文讓學生學會什么,心中有數,在學生匯報時該出手時就出手,將學生的閱讀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教師雖然退到了幕后,但仍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課堂有方向,這樣,才能在課堂上促進學生的成長。
綜上所述,高效課堂“五環(huán)節(jié)三板塊”教學模式的探索,充分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會”從根本上說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內化學會的。因此,教學中,不應“重教”,而應研究學生的“學”,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為學生之學而教,為學生之需而教,教而學會,教而善學,教而會學,終不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