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葉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江蘇吳縣人,系世醫名家,天士勤奮好學,聞有所長即以師禮事之,10年間先后從師17人。其一生診務繁忙,無暇著書,《臨證指南醫案》一書系由其門人編撰而成,記錄了葉天士臨證經驗與主要學術思想。現對于《臨證指南醫案》中關于“痿痹”醫案進行分析,總結其學術特色。
“痿痹”,是以四肢痿弱無力、痹痛、不能運動為主癥的疾病[1],首見于《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暴攣痿痹,足不任身”、《黃帝內經素問集注·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詮之“痿痹者,手足之氣逆,而痿弱不用也”,可知痿痹病機在于經脈氣血運行不利并兼不足,系肢體經絡疾病的一種。
痿痹一名首見于《內經》,書中痿、痹均設專篇論述,而于痿痹僅見寥寥數語,然其因機理法參《素問》“痿論”、“痹論”二篇亦可知矣。隋·巢元方詳論痿痹病因病機,《諸病源候論·卷三》云“夫風寒濕三氣合為痹。病在于陰,其人苦筋骨痿枯,身體疼痛,此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憂慮所為”,明痿痹之疾始于痹病,《素問·痿論》亦有“大經空虛,發為脈痹,傳為脈痿”之關于因痹致痿之論述。
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云:“留著之邪與流行榮衛真氣相擊搏,則作痛痹,若不干其流行出入之道,則不痛,但痿痹耳”,同時代《慎齋遺書》云“虛弱則痰火起于手足內,而正不勝邪,痿痹作矣”,而正虛邪實成為公認的痿痹病理特點,同時濕熱因素也成為痿痹的主要病因之一,《臨證指南醫案》濕熱致痿痹醫案有4則,清·陳士鐸《辨證錄》指出:“痿、痹可以同病,名曰痿痹”,明確痿痹是痿病與痹病的合病,《寓意草》中“論徐岳生將成痿痹之證”,系較為完善的論述痿痹醫案之一。統觀歷代文獻,關于痿痹的論述十分匱乏,而關于痿證、痹證單獨的論述十分豐富。這與歷代醫家對于“痿痹分論”有著密切關系,自《內經》伊始,《素問》痿、痹兩篇,將痿痹分列,后世醫家不斷加以鑒別分析,但是無論從臨床角度、還是痿痹起源來看,鑒別痿痹的理論都有所不足,且痿痹難以絕對分開,茲將痿痹鑒別方法淺論如下,并議不足:①內外病因鑒別法,《古今醫徹》云“痹者從外而入,痿者自內而出”,認為內外病因的不同是二者的主要差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臨證指南醫案·痹》中王氏醫案云“風濕腫痹,舉世皆以客邪宜散…不明先因勞倦內傷也。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中醫內科學》教材也明確“痹證以正虛衛外不固為發病內在基礎,以感受外邪為發病外在條件”[2]的病變特點;②痛與不痛鑒別法,這也是最為普遍認同的鑒別點,《證治匯補》即見論述,名醫丁甘仁也認為“痿不痛,痹則為痛”,然考究《內經·素問·痹論》就有“痹或痛、或不痛”之論,而《臨證指南醫案·痿》其中如俞案、廉三二案等俱是痿病而痛者;其他如痹實痿虛等論,皆有所不備,這些鑒別只能相較于部分痿、痹的鑒別有所意義,而對于痿痹的明確界限卻難以劃分。《臨證指南醫案》多有痿痹同論之案,其治則治法也多相類,然痿痹混稱古即有之,《黃帝內經》有許多“痹痿”的記載,就此《說文》認為:“古多痿痹連言,因痹而痿也”[3]。國醫大師李濟仁提出“痹痿統一論”,從病因、病機、病程規律、治則治法四個角度論述了痿痹合論的可行性[4]。《臨證指南醫案》中痿痹同治的學術思想,滲透在痿痹治療的各個方面,而把痹痿看做同一疾病的兩個階段,更容易理解。
茲選取葉氏治療痿痹代表性驗案10則,以痿痹十案為主,參以他案,詮理釋法,尋方探藥,總結葉氏經驗。
2.1 辨證診病立新法 對于痿痹病的辨證是葉氏迥異于其他醫家的臨證特色,從《臨證指南醫案》中可以看出,葉氏對于痿痹病的辨證,融合了衛氣營血辨證、臟腑辨證與經絡辨證,提出了經絡分期辨證的理論。經絡分期辨證系將痿痹病依據病程發展規律分為痹證為主、痿證為主的兩個階段,依據“邪中于經則痹,中于絡則痿”、“初病在經,久則入絡”等理論,并結合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對痿痹病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分期。邪熱內郁,亦有深淺之別,或郁于氣分,或郁于營分,即“初病濕熱在經,久則瘀熱入絡”[5]。但葉氏的經絡分期辨證的兩個階段并非截然分開,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臨證指南醫案·痿論》洪四三案最能體現這一思想,其中闡述了痹證病經、痿證病絡源于《金匱要略》一書中“經熱則痹,絡熱則痿”,并成為痿痹辨治的重要原則之一(此論全書共見4次,然考《金匱要略》及各家金匱注本均未見此語,故當為葉氏于仲景之學體悟心得),而其中兩診所立“治在氣分”、“當治營中”之法,也體現了衛氣營血辨證的應用。同時葉氏根據“初病在經,久則入絡”,又提出“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的治療規律。必知病明證,而后立法組方,葉氏以此辨證之法,辨治痿痹,法簡而理明,隨證立方應手即得。
2.2 由痹成痿看氣機 《臨證指南醫案·痿》吳二十云“經脈為痹,始病繼以瘡痍,漸致痿軟筋弛”論述了痹病轉化痿病的病變規律,而“津液不得升降,營衛不肯宣通”系痹轉痿的病因,初期為痹久而成痿,是痿痹病的類型之一,也是葉氏辨證分期診療常用的病型。邪之久踞耗散正氣,壅滯經絡,氣血不得至,漸至痿廢,其特點在于經絡阻塞導致氣血不達,即體痹漸至用痿,結構病變而逐漸引發功能病變的一類。《臨證指南醫案·中風》中亦不乏中風而痿者,亦與痹久成痿相類,其治法當截斷扭轉,不致病變發展,須知痿痹日久,“熱入陰分血中,致下焦為甚”。從其傳變可知,氣機的通利與否是為關鍵,而這也是葉氏始終把握宣通治法的原因。
2.3 治療痿痹取陽明 “治痿獨取陽明”是中醫治療痿病的最常用方法,首見于《素問·痿論》。《臨證指南醫案·痹》載“考古圣治痿痹獨取陽明,惟通則留邪可拔耳”,明確了痿痹之治當取陽明。葉氏認為陽明虛是痿痹的病機,并分為“陽明脈空,厥陰風動”與陽明脈衰、胃氣壅窒,不能束筋骨利機關兩大類。葉氏提出“《內經》論治痿獨取陽明,無非流通胃氣也”的治法,其立方或用自擬陽明流暢氣血方(黃芪、白術、防己、獨活、薏苡仁、茯苓)或以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味,陽明虛厥陰風動者與犀角地黃湯合方,并加天麻、鉤藤、桑葉等熄風之品;兼有外邪者,遵“參術益氣,佐以風藥,氣壯托出其邪”,以通補陽明之方藥加防風、羌活等風藥,然葉氏《幼科要略》有“上天蟲乃疏表風藥,山甲乃攻經隧風藥”之語,知葉氏所謂之風藥非只囿于草木之屬;胃氣不通者,可服更衣丸,見廉三二案。葉氏于痿痹之治取陽明,通補并用,頗有深意。從葉氏醫案可以看出痿痹實為一病,不過程度有所差異,病變中心有所側重,而無痿、痹之分。
2.4 溫養宣通為治則 溫養宣通為葉天士對于痹痿所立之治則,“斯清陽流行不息,肢節脈絡舒通”,葉氏于治法施用以循經絡氣血病變先后之序,初以經絡阻滯為主,宣通清解,體質壯實者,攻散搜剔可用,繼而漸入下焦,日漸痿廢,“濕熱混處血絡之中,搜逐甚難”,宣通兼以通補溫養奇經、補肝腎。葉氏于宣通又有氣血之分,流通肢節脈絡,宣通經氣之品如片姜黃、白蒺藜、海桐皮、獨活、羌活、桂枝、桑枝等品;通行血絡則以當歸、丹皮、桃仁、生地為主;而“搜剔動藥”則如蜣螂、全蝎、地龍、山甲。痿痹因濕熱而起者甚多,葉氏多選茵陳、蠶砂、萆薢、薏苡仁、黃柏等品,隨證加入。葉氏于痿痹宣通之法,概而論之,此四類也,其于溫養補益則著眼奇經,葉氏常從陽維、陰維入手溫養奇督,潤脈通絡。用藥上多選擇血肉有情之品填補奇經,再配以溫通經脈之藥,如茴香、當歸、桂枝、川芎、茯苓等,共奏補益肝腎、扶正祛邪之效[6]。葉氏于宣通之時常配通補陽明之品,取氣盛逐邪之意。所立之法,各有所長,臨床多相互配合,治氣而不忘治血,攻邪而不忘扶正。
2.5 固衛卻邪可預防 《臨證指南醫案·痹》載王氏案初因“努力經氣受傷,客邪乘衛陽之疏而入”導致“風濕阻遏經隧”,濕傷陽氣并因醫家但以散邪而無補誤治,終至癥見“手足如墜如無”、“遺泄陰傷”。葉氏遵《素問遺篇·刺法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出痿痹之病,有先因勞倦內傷,后招至客邪來犯的發病特點,并立“固衛陽以卻邪”之治法,頗有防病于未、杜漸于微之意,同篇亦有“衛陽單薄,三氣易襲”之論。隨固衛卻邪治法而出之方,即玉屏風散(白術、防風、黃芪)與舒筋方(赤芍、海桐皮、當歸、白術各錢半,片姜黃二錢,羌活、炙甘草各一錢,水姜煎)或桂枝湯之合方加減,其于玉屏風之用,芪術多以二三錢之量,防風以五分之用,以補虛固衛。
2.6 成方變通能活用 《臨證指南醫案》于痿痹之治,擇用成方頗多,其中經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湯、防己黃芪湯、木防己湯,時方如石刻安腎丸(《世醫得效方》)、四斤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金剛丸(《保命集》)、虎潛丸(《丹溪心法》)、地黃飲子(《圣濟總錄》)、家韭子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雖效法古人,然葉氏能靈活變通。葉氏于成方之用,有守方、增味、減味、守意等四種,守方即原方施用,增味、減味則為增加改變方劑中藥味,守意即遵循原方意旨而改變藥物組成,或取其偏,或取其正。如其用木防己湯,《臨證指南醫案·痹》吳氏以生石膏、杏仁、桂枝、薏苡仁、木防己而用,增損并施,宣利氣機,兼清濕熱;同卷某案又有取桂枝、人參,加狗脊、蠶沙等品,“微通陽氣”;其用四斤丸、金剛丸,則合而用之。葉氏于方藥之明辨,加減之靈活,可窺一斑。
醫家多將痿痹分立而論,然觀葉氏臨證醫案,痿痹病因病機多有相類,論治之法多有相類,未有治痹之藥,不能用于治痿者,痿痹同論,實為葉氏治痿、治痹之特色,而臨床應用也頗有切實可行之用。
[1]邢玉瑞.中醫經典詞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902.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69.
[3]趙家有,宋春生.男科常見病中醫辨治新思考及臨床運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5):2094-2097.
[4]李濟仁.濟仁醫錄[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42-243.
[5]肖培新.葉天士治痹經驗探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3(3):23-24.
[6]鐘建,韓英.淺析葉天士運用經絡病機辨治痹病的特點[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5(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