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稻田人工濕地氮磷去除機制及其研究進展

2018-01-22 02:57:58郭海瑞趙立純竇超銀
江蘇農業科學 2018年6期
關鍵詞:水稻

郭海瑞, 趙立純, 竇超銀

(1.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 116029; 2.揚州大學水利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近年來,人工濕地作為獨具特色的生態污水處理方法,廣泛用于城市暴雨徑流、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農業排水等水質處理中。根據《濕地公約》,稻田是人工濕地的一種,現有研究也表明,稻田的特征與濕地相似,水稻本身和稻田土壤對氮磷有吸收和固定作用,可有效減少農田排水中氮磷的流失[1];在采用科學施肥、輪作方法條件下,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還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水體凈化植物,水稻對降低水體中的氮磷有著積極的作用[2]。但在生產實踐中,一直以來稻田管理以追求效益為主,往往忽視了其濕地功能,相反,由于不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排水措施,稻田排水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造成湖泊富營養化、污染飲用水源等嚴重后果,由此可見,稻田濕地一方面是消納氮磷污染的“匯”,另一方面也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源”,只有合理構建和應用稻田濕地才能發揮“匯”的功能。

我國6 600萬hm2灌溉面積中,水稻種植面積3 000萬hm2,分別占灌溉面積、耕地面積的45.9%和22.2%[3],稻田濕地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濕地,充分利用稻田濕地功能,將在改善土壤氮素肥力、減少氮肥用量、凈化水質、降低對環境負面影響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同時,也有助于稻田穩產增產、水生態文明建設,確保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稻田濕地的研究與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擬從稻田濕地氮磷去除的機制、稻田濕地構建應用及影響因素等方面作一綜述,以期為深化稻田濕地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

1 稻田人工濕地去除氮磷機制

1.1 氮

稻田人工濕地對氮的去除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學反應幾方面的協同作用。

氮是水稻合成氨基酸或蛋白質及其他含氮有機物的大量營養元素,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水稻一生對氮的吸收總量,按收獲中的含量來計,每形成100 kg的產量需從土壤吸收氮素2.1~2.4 kg[4]。水稻吸收的氮通過收割而去除,但這一部分氮僅占土壤中總氮含量的10%左右,不是去氮的主要過程[5]。除對氮素直接吸收外,在淹漬條件下,水稻利用通氣組織將氧氣輸送至根部,在根部附近形成一個好氧環境,隨著離根系距離的逐漸增大,田間依次出現缺氧、厭氧狀態,為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增強稻田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提高田間氮素的凈化效率[6]。

氨揮發和硝化-反硝化是稻田氮素去除的主要途徑。氨和銨態氮進入稻田停留在田面水中時,在光照和高pH條件下,氨揮發強烈,在石灰性土壤中,尿素的氨揮發損失達施氮量的30%,占氮素總損失量的48%,而非石灰性土壤中,尿素的氨揮發為9%~11%,占總損失的19%~21%[7]。在硝化作用下NH3-N轉化為NO2--N和NO3--N,一部分被植物和好氧微生物吸收利用去除,另一部分在反硝化作用下還原成N2O和N2形式從系統中根本去除。

通過土壤吸附和離子交換是減少水體中氮素的另一途徑,稻田土壤顆粒帶有負電荷,很容易吸附氨離子,同時,生活在水、腐殖層和土壤中細菌、藍藻等各種微生物對水體中的氮素也有一定的固持作用,但土壤顆粒的吸附能力有限,且只有置換土壤才能將氮素從系統去除,微生物殘體在死亡后很快就被分解,生長所吸收利用的N返回水體,因此,這兩個過程的氮素去除效果并不顯著。

1.2 磷

稻田對磷的去除是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和微生物去除3條途徑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磷最終從系統中去除依賴于水稻的收割。

磷也是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水稻吸收無機磷并用它組成卵磷脂、核酸及ATP等,然后通過植物的收割而移去,按收獲中的含量來計,每形成100 kg的產量需從土壤吸收磷(P2O5)0.9~1.3 kg[4]。大多數情況下,可溶性磷的去除途徑主要是基質的沉淀和吸附作用,土壤不僅對磷具有吸附作用,而且土壤中的Ca和Fe可與PO43-反應而沉淀[8]。但磷的沉淀吸附是一個可逆的過程,當進入水中磷的濃度太低,不能滿足水稻生長的需求時,生物可利用因沉淀和吸附積蓄的磷。

微生物對磷的去除包括對磷的正常同化和對磷的過量積累。微生物吸收的磷素存在于核酸、核苷酸、磷脂和其他含磷化合物中,是構成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微生物均含有一定數量的磷,一般占灰分總量的30%~50%(以P2O5計)[9]。但在微生物死亡后,其體內吸附的磷幾乎全部迅速分解釋放,回到水體當中,所以一般認為微生物的活動與總磷的去除效率之間并不顯著相關[10]。

2 影響稻田人工濕地氮磷去除的因素

稻田人工濕地與其他人工濕地的明顯區別在于必須考慮水稻生長特性和遵循水稻生產的基本規律,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稻田人工濕地對氮磷的去除受到多種因素制約。

2.1 土壤

土壤吸附是氮磷去除的途徑之一,磷的去除與土壤基質密切相關,一般人工濕地為了提高對氮磷的去除效果,通常選擇效果較好的基質,如石灰石、沸石、白云石、浮石和工業廢料等。稻田人工濕地基質即為稻田土,對于某一稻田,土壤對氮磷的作用效果相對穩定,但不同地區之間,效果因母質類型變化而異。如沙性土壤中,水分與土壤表面接觸后易向下淋失,氮磷運移較深,而黏性土壤容易造成氮磷元素的表層累積[11]。除直接影響作用外,土壤母質還通過影響土壤的質地、通氣性以及土壤的水熱狀況等,間接影響土壤氮素積累和氮礦化過程。

此外,增施土壤改良劑,即在稻田土中增加基質,將改變土壤特性,對氮磷去除起到積極作用,如石灰和硅鈣將促進水稻對氮磷鉀養分的吸收,生石灰和白云石粉將增加土壤中的鈣鎂離子,增加可溶性磷酸鹽的固定;沸石的強吸附能力和離子交換能力,可減少氮磷流失并調節氮磷在土壤中的分布,有利于水稻吸收等[12]。

2.2 水稻

稻田人工濕地根據水稻生長的環境特性構建,一方面,水稻直接攝取水體中的氮磷物質,另一方面,水稻根系的泌氧功能為微生物分解轉化有機物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水稻喜濕耐淹,但長期淹漬會產生脅迫,抑制水稻生長,研究表明稻田長期保持25~30 cm水層時,水稻分蘗期耐淹歷時約 6 d[13],分蘗期水稻被完全淹沒時,耐淹歷時約1 d[14],在以減產不超過10%為評價標準情況下,水稻淹水歷時臨界值為 3 d[15],即稻田人工濕地構建時必須以水稻耐淹特性為基礎,合理設定水力停留時間和水層深度等系統參數。

水稻不同季節、不同生長期對氮磷的吸收利用存在明顯差異。泡田期田間水量大,淋失量也大,在與雨季同步時,灌溉和降雨還會引起頻繁的排水,此時用稻田人工濕地進行水處理容易污染地下和地表水體;在水稻返青和分蘗期,水稻根系尚未形成,對氮磷需要的絕對量小,水質凈化緩慢;在分蘗后期常采用曬田控制有效分蘗,濕地效果降低。如果在水稻生長前期處理養分物質含量較高的水,會促使分蘗多發,最高苗過多,成穗率下降,不利于水稻生長和產量形成。水稻生育期對氮磷去除的另一個影響是不同生育期對氮磷吸收的選擇性,如水稻在營養生長期以吸收NH4+-N為主,生殖生長期對NO3--N的吸收增加,水稻在生殖生長期轉移至稻穗中的氮素形態以NH4+-N為主[16]。

水稻的基因型對氮磷吸收也有重要影響,如生育期較長的基因型品種氮素吸收效率較高,云南水稻成熟期植株的氮素積累量比國際水稻研究所品種高出19%~30%[17],氮高效基因型品種能高效吸收土壤氮素,降低土壤氮素殘留和減輕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耐低磷基因型和磷敏感基因型水稻品種則能夠分泌有機酸、質子等活化難溶性無機磷,或分泌酶類分解有機磷等,以提高根際有效磷濃度供作物吸收利用。

2.3 水分管理

水是稻田人工濕地調控土壤環境、水稻生長發育和氮磷形態的關鍵因子。稻田濕地水體在田間滯留期間流速接近零,水中懸移質和顆粒態的氮磷得以部分沉淀,可大大消納氮磷含量,并給土壤吸附、水稻吸收和反硝化利用充分時間。長期處于淹水狀態的稻田,空氣很難進入到土壤中,水稻根系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氣,導致土壤中的氧濃度極低,持續的低氧環境會引起稻田還原性有毒物質的積累,根系細胞能量代謝失衡、細胞質酸化及低氧的生理生化反應,對水稻的養分吸收利用產生嚴重影響[18]。但長期淹水有利于土壤中Fe3+還原成溶解度更高的Fe2+,部分被氫氧化鐵所吸持的閉蓄態磷得以釋放,土壤對磷的吸持有所減少[19],同時通過調控水分管理增加根際溶氧量,可顯著提高稻田氧化還原電位和硝態氮含量,促進水稻的根系形態建成和氮磷吸收[20]。

在干濕交替的水分管理條件下,土壤通氣環境良好,有利于氮磷的轉化吸收,同時根系生長旺盛,白根多且分布深,吸肥力高于淹灌[21],氮磷的農學利用率、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得到提高;有氧-厭氧的交替循環還能夠使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降低到足夠水平以誘導土壤中的反硝化作用,增大了氮素的去除率[22]。但也有研究表明,稻田干濕交替水分管理土壤氧氣含量、氧化還原電位較高,土壤中的一些金屬離子以高價形態存在,容易與土壤中的速效磷反應,形成溶解度很低的化合物,從而影響磷的有效性,導致水稻對磷素的吸收量減少[23]。當稻田水分管理產生水分脅迫時,則會影響水稻對氮磷的吸收和轉運,減少稻株氮磷累積量[24]。

灌溉排水過程也會影響氮磷去除效果,稻田補水時通過擾動土壤,促進土壤表層吸附的NH4+-N的釋放及硝化進程;補水中含有大量待處理的氮磷元素時,田間水體中氮磷濃度會迅速上升,并在維持一段時間后,隨著淹水時間的延長逐漸降低,或在出現峰值后迅速下降并逐漸趨于穩定,即稻田人工濕地氮磷的去除需要一定的周期,合理地控制排水可減少氮磷的流失,提高系統凈化效果,尤其在遇到較大降雨時,應根據水稻耐淹特性,適當增加雨水在稻田中的滯留時間,發揮稻田濕地功能。

2.4 水力負荷

水力負荷是影響濕地凈化效果的關鍵因子,也是濕地運行的重要參數。目前,關于稻田人工濕地水力負荷的研究較少,通常情況下,濕地氮磷去除效率會隨著水力負荷的降低而增強;在水力負荷較大、處理量較高時,污水在濕地中的停留時間較短,氮磷的生化降解作用不充分,出水水質可能不達標;當水力負荷超過最佳水力負荷后,濕地的氮磷去除效果會明顯降低[25]。除量的影響外,負荷構成也會影響凈化結果,如當有機負荷較高時,異養細菌的生長占優勢,會抑制硝化細菌的生長,影響濕地系統氮的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以有效態形式作用于濕地微生物群落,嚴重抑制反硝化等微生物代謝過程,削弱氮磷的去除。進水C、N、P在一定范圍內能使人工濕地中的微生物發生相似轉化,TN的去除率隨著碳氮比的增大而逐漸升高,但NH4+-N的去除率隨著碳氮比的增加而降低;進水含C時,釋磷菌能夠從進水中獲得充足的碳源,從而可以比較充分地釋磷,磷的去除率將隨碳氮比的增加而提高[26]。

除上述因素外,水稻耕作制度、稻田溫度、風速、光照、空氣相對濕度、pH值等均會影響氮磷遷移轉化。如高溫、強光照、少雨等氣候條件會促進稻田氨揮發[27];在較低溫度條件下,氮的去除能力只有常溫的3%~15%;pH值為7~8時,硝化-反硝化作用最強,有利于提高氨氮的降解率等[28]。總體而言,稻田人工濕地雖然構建形式單一,但其影響因素復雜,只有在了解土壤理化性質、水稻生長特性和氣象特點的基礎上合理設定水力負荷并進行水分管理,才能發揮系統功能。

3 稻田人工濕地的應用研究

3.1 稻田人工濕地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稻田人工濕地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一方面是根據稻田人工濕地氮磷去除特性調控灌溉排水,減少面源污染源;另一方面,作為水質凈化系統對農業面源污染源進行處理。如章明奎等用不施肥的水稻帶代替傳統的緩沖區,利用水稻本身和稻田土壤吸收、固定氮磷,減少農田排水過程中氮磷的流失,當寬度大于15 m時,水稻緩沖帶可顯著地降低排水中氮磷的流失[1]。陳柏湘利用稻田濕地修復養殖污水,污水中總磷含量降低66.0%~69.3%,總氮含量降低41.4%~42.5%[29]。周元等研究也表明稻田濕地對養殖塘廢水中的氮磷具有顯著的凈化效果,總氮、總磷、硝態氮和銨態氮含量分別降低 65.2%、72.0%、87.3%和66.8%[30]。宋祥甫等研究表明種稻對富營養化水體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最高可分別達到 58.7% 和49.1%[31]。稻田生態種養模式雖然不是直接對養殖水體進行修復,但是可以作為一種生態養殖模式來部分替代對水體污染重的集約化養殖方式,從而減輕面源污染發生的風險,如稻魚共作系統水體氨氮含量要比魚單作系統低24.5%,總磷含量低32.6%[32]。

3.2 稻田人工濕地的生活污水處理

考慮到稻田人工濕地的凈化能力和食品安全,一般生活污水需要經過初步處理,把油膩和動物性脂狀物、其他有機物、總懸浮固體物等去除,在消滅有害微生物和調節酸堿度后再進入稻田濕地系統。薛利紅等利用太湖流域廣泛存在的稻田濕地凈化周圍低污染水,表明利用稻田濕地凈化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工程尾水或富營養化河水等低污染水是可行的,氮、磷的去除率可分別達77%~93%、87%~98%[33]。李松等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近4個月的稻田濕地處理,氮素去除率62.9%~69.3%,磷去除率60.3%~71.4%,稻田排水滿足地表水排放標準,同時,水稻增產明顯[34]。童澤霞等利用稻田生態濕地治理生活污水和輕工業污水,發現稻田濕地除可以凈化污水水質外,還可以起到減少空氣浮塵、保護農業耕地、降低農業成本、發展旅游休閑的效果和作用[35]。施衛明等研究認為,對于太湖流域內日處理水量為20 t的小型分散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而言,只需充分利用周邊稻田,將其出水引入稻田人工濕地,保證水力停留時間在4 d以上,就能保證出水中全氮含量在2 mg/L以下,而且稻田濕地面積僅需0.10~0.12 hm2[36]。

3.3 稻田人工濕地的劣質水灌溉應用

稻田人工濕地對污水的生態處理功能為劣質水灌溉提供了理論支持,一方面可緩解日益緊張的農業用水壓力,另一方面可減少對劣質水處理的投入。目前,稻田劣質水灌溉對土壤污染、水稻生長和地下水質量等方面的研究還較少,劣質水利用存在的“安全”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已有的研究表明,利用農村生活污水替代地表水灌溉稻田濕地,可在保證產量的同時實現高效除磷,去除率高達75.2%~98.2%;利用稀釋后的生活污水灌溉稻田,水稻生長不受影響,生物量和產量均有所增加[37]。黃俊友等研究表明,利用適當濃度的污水進行灌溉對水稻株高、穗長、千粒質量以及結實率均有積極的影響,其結實率能提高2~4百分點,但高濃度污水則可能降低水稻50%~90%的分蘗率,從而最終導致水稻實際產量下降,降幅達到3.9%~18.6%[38]。付紅等研究表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和無機營養物質,在灌溉過程中,肥隨水到,用污水灌溉可比用清水灌溉增產20%~30%,同時起到提高土壤肥力、凈化水質的效果,污水凈化率可達70%~80%[39]。

4 問題與展望

目前,稻田人工濕地對氮磷去除的研究多以稻田氮磷遷移轉化規律和一般人工濕地系統水質處理原理為理論基礎,雖然研究結果表明稻田人工濕地是處理污水或污水利用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手段,并且已在一些地區進行應用,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但稻田人工濕地在水肥運動、水分管理和工程建設等方面仍有別于一般的人工濕地,其理論和應用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1)稻田人工濕地氮磷遷移轉化規律。盡管稻田氮磷遷移轉化機制的理論已非常成熟,但現有研究多以遷移轉化的影響因素、變化的理化過程和去除效果等為主。當稻田作為凈水系統時,必須考慮如何利用氮磷遷移轉化規律對系統進行有效控制,實現系統功能、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對稻田人工濕地氮磷的遷移轉化速率、間歇進水條件下濕地水體氮磷濃度變化規律、污水對地下水的影響等深入研究,根據濕地氮磷動力學特征,在不污染地下水和排水水質閾值范圍內,建立動力學方程模型,為系統控制提供方案。

(2)稻田人工濕地的構建。稻田以格田為單元,格田規格首先應滿足農業生產需求,既要考慮灌溉效果,又要考慮機耕和管理等,尤其是在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趨勢下,格田面積有增大的趨勢。以室內試驗或小區試驗為主的模擬研究結果由于尺度效應,可能并不能真實反映濕地整體的應用效果,因此,需要對不同規格稻田濕地單元的氮磷去除效果進行研究,并深入探討稻田人工濕地的耕作方式、種植密度、水稻品種、進水方式等與凈化效果之間的關系,為稻田人工濕地的規劃設計和構建提供理論基礎。

(3)稻田人工濕地的應用。根據稻田人工濕地氮磷去除的影響因素,氮磷的去除受土壤特性、進水水質和水分管理等影響,并隨著水稻生育期和季節而變化,系統在多因素作用下復雜化,因此,為了便于技術推廣應用,應因地制宜地提出技術模式,為生產實踐提供技術指導。

(4)稻田人工濕地與高效節水灌溉的結合。隨著國家節水灌溉技術的大力推行,水稻高效節水灌溉是必然趨勢[40-41]。水稻高效節水灌溉減少了水肥用量,提高了水肥利用率,改善了水生態環境,但同時也改變了當前水田的種植模式和濕地特征,傳統種植模式下稻田人工濕地的氮磷去除過程、構建方法和應用可能都將改變,這就需要對高效節水灌溉模型下稻田人工濕地應用開展新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章明奎,方利平. 河岸水稻緩沖帶寬度對排水中氮磷流失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05,19(4):10-13.

[2]朱兆良. 農田生態系統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素管理[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 2016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4]王伯倫. 水稻栽培技術[M]. 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0.

[5]曾勇軍,石慶華,潘曉華,等. 施氮量對高產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8,34(8):1409-1416.

[6]張太平,陳韋麗. 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提高氮磷去除率的研究進展[J]. 生態環境,2005,14(4):580-584.

[7]朱兆良,文啟孝. 中國土壤氮素[M]. 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2.

[8]Yang L,Chang H T,Huang M N L. Nutrient removal in gravel-and soil-based wetland microcosms with and without vegetation[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1,18(1):91-105.

[9]盧少勇,金相燦,余剛. 人工濕地的磷去除機理[J]. 生態環境,2006,15(2):391-396.

[10]Wu Z B,Liang W,Cheng S,et al. Studies 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and purification of waste water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1,21(5):622-624.

[11]彭銀燕,黃運湘,尹力初,等. 湖南省稻田土壤氮素肥力及氮礦化特征[J]. 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2):109-114.

[12]遲道才,卜凡剛,吳奇,等. 不同施氮量作用下沸石對水稻增產環保效果的影響[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6,47(2):199-204.

[13]王礦,王友貞,湯廣民. 水稻分蘗期淹水試驗研究[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5(10):23-25.

[14]張亞潔,王振省,李磊,等. 分蘗期全淹脅迫對水稻株型及產量的影響[J]. 灌溉排水學報,2014,33(6):51-53.

[15]王振省,李磊,李婷婷,等. 水稻分蘗期淹水對根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2014,33(6):54-57.

[16]何文壽,李生秀,李輝桃. 水稻對銨態氮和硝態氮吸收特性的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1998,12(4):249-252.

[17]Ying J,Peng S B,Yang G Q,et al.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Ⅱ.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J]. Field Crops Research,1998,57(1):85-93.

[18]曹小闖,李曉艷,朱練峰,等. 水分管理調控水稻氮素利用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2016,36(13):3882-3890.

[19]何園球,李成亮,王興祥,等. 土壤水分含量和施磷量對旱作水稻磷素吸收的影響[J]. 土壤學報,2005,42(4):628-634.

[20]Jampeetong A,Brix H. Oxygen stress inSalvinianatans:Interactive effects of oxygen availability and nitrogen source[J].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09,66(2):153-159.

[21]崔遠來,李遠華,呂國安,等. 不同水肥條件下水稻氮素運移與轉化規律研究[J]. 水科學進展,2004,15(3):280-285.

[22]Reddy K R,Patrick W H J. Effect of alternate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on redox potential,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a flooded soil[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75,7(2):87-94.

[23]呂國安,李遠華,沙宗堯,等. 節水灌溉對水稻磷素營養的影響[J]. 灌溉排水,2000,19(4):10-12.

[24]張亞潔,林強森,孫斌,等. 種植方式對水稻和陸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 中國水稻科學,2005,19(6):539-544.

[25]王瑩,彭世彰,焦健,等. 不同水肥條件下水稻全生育期稻田氮素濃度變化規律[J]. 節水灌溉,2009(9):12-16.

[26]李志杰,孫井梅,劉寶山. 人工濕地脫氮除磷機理及其研究進展[J]. 工業水處理,2012,32(4):1-5.

[27]宋勇生,范曉輝,林德喜,等. 太湖地區稻田氨揮發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 土壤學報,2004,41(2):265-269.

[28]熊飛,李文朝,潘繼征,等. 人工濕地脫氮除磷的效果與機理研究進展[J]. 濕地科學,2005,3(3):228-234.

[29]陳柏湘. 稻田對池塘養殖廢水的凈化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9.

[30]周元,朱建強,李谷,等. 稻田對池塘養殖肥水的吸收利用效果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2011,30(5):78-81.

[31]宋祥甫,鄒國燕,吳偉明,等. 浮床水稻對富營養化水體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規律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1998,18(5):489-494.

[32]吳雪. 稻魚系統養分循環利用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2.

[33]薛利紅,楊林章. 太湖流域稻田濕地對低污染水中氮磷的凈化效果[J]. 環境科學研究,2015,28(1):117-124.

[34]李松,梁新強,王飛兒,等. 稻田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除磷試驗研究[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增刊2):75-79.

[35]童澤霞,魯昆成. 水稻為主的濕地治污綠色生態工程初論[J]. 環境科學動態,2005(3):41-43.

[36]施衛明,薛利紅,王建國,等. 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論與工程實踐:生態攔截技術[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2(9):1697-1704.

[37]Li S,Li H,Liang X Q,et al.Rural waste water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removal by the paddy wetland system in the Tai Lake Region of China[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09,9(5):433-442.

[38]黃俊友,胡曉東,俞青榮. 污水灌溉對水稻生長影響的實驗研究[J]. 農機化研究,2006(1):177-179.

[39]付紅,付強,姜蕊云,等. 水稻污水灌溉技術與應用[J]. 農機化研究,2002(1):110-112.

[40]羅玉峰,馬震,呂辛未,等. 南方水稻生育期降雨預報準確率評價及節水灌溉策略分析[J]. 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6,34(5):430-435.

[41]肖俊龍,劉永強,田浪,等. 熵權模糊物元模型在節水灌溉綜合效益評價的應用[J]. 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6,34(9):809-814.

猜你喜歡
水稻
水稻和菊花
幼兒100(2023年39期)2023-10-23 11:36:32
什么是海水稻
機插秧育苗專用肥——機插水稻育苗基質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40
中國“水稻之父”的別樣人生
金橋(2021年7期)2021-07-22 01:55:38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今日農業(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10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www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日韩高清成人|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天堂成人av|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a级毛片|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午夜啪啪福利|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二区|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AV老司机AV天堂|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天堂网国产|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精品福利国产| 成人在线天堂|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97se亚洲综合|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片在线无码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欧美午夜性视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区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熟女日韩精品2区| 99资源在线| 五月综合色婷婷| 欧美日本中文| 91亚洲免费视频| 伊人色在线视频| 欧美第二区|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69综合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