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鶴培
“警八團”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軍區警備第八團。這是1949年10月上旬以閩粵贛邊縱七支隊的15、17團為主組建的隊伍,團長游梅耀,政委陳揚,指戰員多為粵東、閩西的子弟。
新中國成立之初,大陸殘留著國民黨潛伏下來的大量匪特,清剿這些殘匪是當時的重要任務。福建地處祖國東海國防最前線,對敵斗爭的形勢尤為嚴峻。警八團組建后,開進上杭、武平、連城剿匪反霸。歷經一年多,肅清了三地的匪患。
警八團一完成上述三地的剿匪任務,就進軍長汀,清剿匪特,同時協助地方完成土改、建政等任務。1951年4月,部隊駐扎河田期間,補充了一批土改后新入伍的閩西子弟,增強了戰斗力。接著根據敵情變化,部隊先后迂回于河田、劉源、吳家坑、朱坊一帶執行任務。其中,六連先駐湖嶺、童坊,在童坊的一個祠堂里看守關押的地主、惡霸、土匪等一般犯人和在碉堡里關押的死刑犯,七八天后看守任務移交給區中隊,全連移駐李家坊、楊屋坑和內外張坑等山村清剿匪特。
這段時間,全團以班排為單位,堅持“村自為戰”,在深山密林中設立崗哨,日搜夜伏,布下剿匪的天羅地網。夜間打伏擊,一般3~5人編成一個戰斗小組,按預選的伏擊點(有的在山溪道旁,有的在要道交匯點,有的在茅寮、荒屋附近),堅持到深夜或黎明;伏擊時自己不能有半點暴露,要不怕蚊蟲叮咬,遇見野豬等也不能打,而一旦發現土匪的行蹤和動靜,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制伏或擊斃。這種戰術,對于消滅閩贛邊多股匪幫取得很好效果。日間的搜山,既要在深山老林中查找疑點,還要眼觀耳聽周邊動靜,及時發現和處理敵情。這也往往迫得匪特無處藏匿,發揮了顯著作用。在深山老林搜索,許多戰士手腳被劃破,脖子上也被樹上掉下的毒蟲沾著而潰爛,但為了剿匪的勝利,大家毫無怨言,士氣一直高漲。特別是部隊里官兵一致,親密無間,同甘共苦,表現出“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沖鋒在前,退卻在后”的精神風貌。在緊張的剿匪反霸中,部隊還舉行過幾場大型演出,對活躍部隊文化生活,加強軍民魚水關系也發揮了重大作用。
這時村子里的民兵也組織起來參加剿匪,聲勢大震。警八團又消滅了潛藏在閩贛交界大山里的幾股頑匪,并先后擊斃匪“第35縱隊司令”吳錦林和匪支隊長涂金標等。這期間,部隊還抽出一批文化教員在朱坊一帶搞土改,確保土改任務的勝利完成。
1951年8月,部隊在長汀濯田作暫短休整。之后,奉命追剿另一股頑匪,即作惡多端的武平大匪霸潘美慶。這股頑匪,當時已逃串到閩西長汀與江西會昌交界的深山里,憑借省際邊陲的山村繼續恣意危害人民。匪首潘美慶,國民黨時有“山大王”“小王國”之稱,那時這股土匪有30多人,每個人都有長短槍,裝備較精良,手段殘忍。
為消滅這股頑匪,我部兵力除在長汀境內圍剿外,還派二營六連進入江西的會昌,進行多路追擊。六連剛到會昌的田心村時,老百姓因遭土匪的恫嚇與洗劫,閂門閉戶躲開我軍。面對此情,六連在密布崗哨、嚴監匪特的同時,大張旗鼓地向群眾表明來意,宣傳解釋我軍的剿匪政策與決心等。經過一段時間挨家逐戶的談心解釋和大會宣傳,群眾發動起來了,組織起來的民兵還配合我軍的“剿潘”行動。
在閩贛邊境會昌兩個多月的剿匪戰斗中,六連在群眾的支持配合下,嚴密封鎖、搜索各大山及要道,并搗廢了潘匪巢穴“流郎寨”。不久,在人民戰爭的海洋中,潘匪部落成員一部分被擊斃,一部分被瓦解,剩下的只有七八個頑匪。10月15日捷報傳來,負隅頑抗的潘匪終于在長汀與江西邊境的一個小山村——長汀四都湯屋村被擊斃。擊斃潘匪時有個“祖孫周旋,智遞情報”的細節,即當地一群眾被潘匪監押后用眼光暗示其11歲的孫子逃出去報告解放軍,其孫子機智地從狗洞逃出報告民兵,民兵報告區中隊,區中隊報告我部四連的一個排,從而我軍及時趕到,在威震聲中擊斃潘匪,其兄潘美槐及老婆被生俘,其余頑匪全部繳械投降。至此,長汀剿匪取得全面勝利,確保了全縣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寧。
警八團完成剿匪任務后,于1951年10月駐進長汀縣城,1953年3月移防廈門的大嶝、小嶝、角嶼三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