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學一附院
“上善若水,厚德載醫”,一直是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彭心宇教授做人、做事、做學問奉行的準則。30余年行醫的孜孜踐行,他在患者心中樹起了名醫生、放心醫生的形象;數十年兢兢業業的教學與科研,他是學生眼中一絲不茍的嚴師,同事眼里執著探索的專家級學者。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我熱愛我的專業,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的。”彭心宇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上門診時,到了下班時間,但只要一位患者的化驗單沒回來,他就會一直在那里等,直到看過才放心。從醫期間,除了去外地出差外,每天堅持到所在科室查房是他多年的習慣。白天做完手術,深夜他又經常會出現在病房仔細查看患者病情。他的每次查房就像是考試,常會把經管醫生問個底朝天,用心之處就在不放過診療過程中的任何細節。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在武漢出差的彭心宇匆忙飛回新疆,主動請纓并擔任兵團醫療救援隊副總指揮,帶領救援隊赴茂縣災區參加救援活動。在數十個生死考驗的日日夜夜,他和其他50名醫療隊員一起,把兵團人民對災區的關愛送給了每位需要救治的患者,向黨和人民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彭心宇常說:“臨床醫生是醫學生們進入臨床工作的第一把鑰匙,我們要開啟學生愛病人的那扇門。”不管是給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上課,他總是認真備課,一絲不茍,先后培養了40余名碩士研究生。
在工作中,彭心宇對年輕醫師總是不遺余力耐心指導,放手讓大家一起學、一起做。他常說:“你不教別人,是你自己不愿往前走的表現。”近年,他努力促成了與國內知名院校合作的人才培養計劃,先后將醫院近60余名青年技術骨干派出攻讀博士學位。同時,還與國外研究機構積極建立聯系,為青年學者提供交流、學習的機遇與平臺,使他們能盡快成長。
精益求精的行醫理念和蓬勃旺盛的創新精神,推動著彭心宇在專業領域不斷突破并取得出色成績:完成各類肝切除術400余例,無手術死亡,療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通過對肝門解剖技術的改進,提高了膽管癌、肝門部膽道狹窄等復雜膽道疾病的手術水平;通過改進胃癌標準根治術、大肝癌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使用纖維鼻腔鏡代替血管鏡,對股靜脈動脈瓣膜修補,給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血管外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為了讓更多的患者受益,彭心宇近年先后赴西北各省區、新疆各地州30余家醫院以巡回教學、手術示教、指導手術等培訓方式,推廣多項新技術,并與疆內20余家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協作單位,培訓千余人,不僅為廣大患者帶去了精湛的醫術,同時提高了基層醫院的技術水平,將兵團普通外科的整體診療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臺階,為新疆衛生事業及普外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09年和2010年兩次赴西藏期間,他頂著嚴重的高原反應,堅持完成講課和多臺手術,贏得了同行的贊許。
他積極倡導并推廣外科手術的微創化,在本學科快速發展的同時,帶動了婦產科微創、腔內泌尿外科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并推動了腹腔鏡技術在石河子墾區的應用。
作為肝包蟲病高發區,邊疆眾多肝包蟲病患者的苦痛時刻提醒彭心宇牢記一名醫生的責任和使命,他在肝包蟲病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可分離間隙”的發現推翻了教科書上的權威論斷,由他首創的“肝包蟲外膜內外囊完整切除術”被國內外醫學界認定為目前世界上治療肝包蟲病最先進的手術方式之一,目前,已寫入WHO包蟲病診治指南并在全國七省區推廣應用。2012年,他被授權負責編寫《外科學》中肝包蟲篇。
對專業的執著探究精神,使彭心宇在肝膽外科臨床與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主持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課題五項、省級課題五項。發表論文50余篇,獲新疆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兵團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四項;2008年獲兵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2009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及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面對成績和榮譽,他說:“工作上取得的點滴進步,不都是個人功勞,而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他所領導的普外科已成為全國原發性肝癌個體化外科綜合治療協作單位、兵團肝膽外科治療中心、兵團普通外科學質量控制中心、石河子大學外科學及腫瘤學碩士研究生授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