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魁
沙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早在2007年就組建了沙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2013年6月,根據三明市政府統一部署,更名為“三明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沙縣管理部”,將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并軌整合,實行“六統一”,即:統一參保范圍、統一籌資方式和繳費標準、統一醫療“三目錄”和補償政策、統一基金管理、統一服務監管、統一信息管理,并于2015年4月實現了城鄉居民與職工醫保三目錄的統一,整合后,統稱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
十年來,運行平穩,主要運行指標居全市前列,全縣各級定點醫療機構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參保居民得到受益,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全縣參保人數從2007年的16.54萬人增加到目前的21.91萬人,參保率從2007年的90%上升到2017年99.99%;籌資標準逐年增加,籌資標準由2007年的每人60元提高到2017年的每人600元;基金年籌集從2007年999.9萬元增加到2017年13148.22萬元。如2016年,全縣共有583374人(次)得到醫療費用補償,累計補償金額12443.4萬元。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是一項民生工程,牽涉面廣,工作量大,政策性強,必須以政策宣傳為重點,不斷拓展宣傳面。一是各鄉(鎮、街道)每年召開動員大會,廣泛深入宣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各鄉鎮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地向居民宣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好處,針對群眾的思想顧慮,有的放矢做好群眾思想工作,讓群眾提高認識,解除各種顧慮,引導城鄉居民自愿參保。二是充分利用媒體、媒介、宣傳單、簡報,由鄉鎮、村發放宣傳政策指南等,以多種形式開展宣傳,使城鄉居民及時了解政策及補償標準、報銷程序。三是城鄉居民參保繳費由原來的向各家各戶收現金改進為通過社會保障卡代扣代繳。參保人員只需持社會保障卡,與農商銀行簽訂代扣協議,由銀行直接代收參保的保費,可異地繳費,十分便捷,尤其是方便了外出務工、開小吃店的居民。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經辦工作全面達到“標準統一、流程規范、數據集中、操作簡便”的要求。2017年度,通過社會保障卡代扣人數達147484人,代扣率達67.94%,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城鄉居民熱情地贊揚說:“小小保障卡,作用真不少,既能代繳費,又能得到醫療費補償,真是一舉兩得。”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償制度,從單一住院補償不斷完善到目前的普通門診、特殊病種門診補償,重大疾病補償,醫療救助、孕產婦住院分娩專項補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第三次精準補償,普通門診補償延伸到村衛生所等,基本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的全方位覆蓋。隨著補償范圍的不斷擴大,讓城鄉居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新成果。虬江街道柱源村參保戶胡某娣,從2007年至2016年,患尿毒癥,醫療總費用104.94萬元,醫療范圍內費用91.79萬元,醫保補償加大病補充補償累計補償69萬多元。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住院補償封頂線由2007年的2萬元逐步提高到2017年的32萬元(其中: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年度補償封頂10萬元,大病統籌補助封頂22萬元)。同時,參保人員在符合條件的基層定點醫療機構(含村衛生所、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站)就診,不設起付線,補償比例為60%,次均封頂40元/日。年封頂120元/人。門診特殊病種的補償不設起付線,不區分醫院等級,實行即診結報制度。既方便患者的就診,又讓患者從中得到實惠。如青州鎮青州村參保戶林某旋,因患“白血病”住院治療,共花醫療費用64.34萬元,醫保補償10.03萬元,大病補助22萬元,第三次精準補助18.74萬元,累計補償50.77萬元,病人僅自付13.57萬元。
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的基礎上,執行精準扶貧疊加保險。這項政策的實施,將進一步減輕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使大病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有效緩解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期脫貧、脫貧不返貧。受救助貧困戶感激地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是順民心、合民意、利民生的德政工程。”改變了過去“小病拖、大病熬、病重才住院”的舊觀念,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獲得了許多幸福感。如:2017年7月1日實行精準扶貧醫療疊加補助以來,全縣有147人享受第二道精準補償金額14026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林某燕,患病住院花費醫藥費9534元,得到城鄉居民醫療補償6267元,民政補助523元,第二道精準補償2469元,累計補償9259元。她感激地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真是好,似雪中送炭,溫暖人心。”
沙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鄉居民交醫療保險費逐年提高,住院補償比例沒有顯著的提高;長期外出務工、開小吃店的人員多,對參保人員的政策宣傳難以到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服務對象達23萬多人,風險共擔和健康保險意識有待于提高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