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珍 趙麗嬋
2001年4月,余東義懷揣著對新疆、對兵團的夢想與妻子樊金麗踏上了西行的火車,來到了五師九十一團四連。30歲年輕力壯的他,被選到團場炮點擔任一名炮手,保護著團場幾萬畝農作物不受冰雹的危害。
“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有不服輸的精神,敢闖敢拼才會贏”。2010年,團場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職工發展自營養殖,他辭職下海當年養雞12000只,成活率達到90%以上,種植的100畝棉花單產走在全團前列,當年實現純收入49萬元。他在團部購買了樓房,買了臺754播種機,為了兒子上學方便,買了小汽車。當年機車僅拉棉花和打桿兩項,實現純收入7.7萬元,種植棉花和養殖雞純收入達35萬元。
他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是制約自己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了提高文化科技水平,他在購買了電腦的基礎上,始終堅持訂閱《兵團農墾科技》《農村百事通》等報刊,一有空,他就走進連隊的“職工書屋”查看有關種養殖方面的讀本悉心研讀,和他人交談,邊學習邊實踐。由于他肯鉆研學習,種植管理技術年年提高,每年收入都在20萬以上,他承包160畝沙棗林,每年收入1.6萬元,成為團場聞名的致富大戶。
余東義常說:“人應該知道感恩。我有今天的富裕生活,得益于黨的富民政策和團領導、師團工會的關懷支持,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我要帶動更多的職工群眾一起奔富路”。職工王成振種植120畝地,每年收入都不多,加了孩子上學,被納入團扶貧幫困對象,余東義作為鄰居,常到他的田里,給他指導。從2012年,王成振每年增收四萬元以上。
2014年春,在兵師團工會自主創業號召下,余東義聯系了七戶困難職工家庭,成立了養鵝合作社,利用養雞圈舍養殖肉鵝2200只,羊700只,牛28頭,他要帶領更多的職工即會種植,也會養殖,拓寬了致富的路子。
幾年來,他累計為職工墊資42萬多元,受幫扶職工達50多人次。2012年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要用實際行動在黨旗下宣誓,為職工更好地服務。2014年被師工會評為“自主創業”示范帶著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