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脫發以頭發大量脫落或稀疏或局部形成脫發斑為主要表現,中醫稱之為“發蛀”、“油風”。臨床常見脫發分斑禿脂溢性脫發和生理性脫發[1]。中醫認為脫發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以肝、腎、脾虛為本,以風濕熱搏結為標。
《黃帝內經》云:“腎主藏精,精生于血,其華在發”,“發為血之余”。《諸病源侯論》指出:“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海,謂之血海,其別絡上唇口,若血盛則榮于須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須發禿落。[2]”由此看出,精血榮衰與須發盛疏密切相關,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充足則血有余,血榮于發則須發柔潤有光澤。反之,若腎精虧虛,肝血不足,須發失去精血的濡養則枯槁焦黃,因發為血之余,甚至出現須發花白、脫落進而不生長。因此,腎精肝血不榮是脫發的重要發病機制,是脫發之本。《醫述》有云:“百脈會于百會,血氣上行而為之生發也。[1]”若有氣滯血瘀,血熱壅滯,則影響精血上榮于須發,須發失養則發生落須脫發,此類病癥屬實發病較快,同樣是脫發的重要發病機制。
郭寶榮教授認為,現代社會因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上偏于肥甘厚味,更容易在體內濕郁化痰,痰濕郁結日久化火,形成熱毒內盛。而工作、生活壓力相對以前更加沉重,社會生活更加復雜,人們因奔波勞累,造成體內陰血暗耗,最終形成陰血虧虛與熱毒內盛同時存在的病理體質。而《內經》指出:“風為百病之長”、“高巔之上,唯風可到”,脫發與風邪密切相關。又有《諸病源候論》曰:“人有風邪在頭,有偏虛處,則發脫落,肌肉枯死”。明確指出虛受邪風,發落頭禿。故在治療上應在滋陰養血的同時加以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以達到祛除風濕熱邪,同時生發有源的療效。用藥時可使用熟地黃、山茱萸、旱蓮草、白芍等滋養精血、補益肝腎,精足血充則毛發生長。徐長卿、防風、茯苓等祛風除濕,又能健脾利水,水行則氣血順暢,有助于新血生成,且無生痰之虞。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解毒,清解臟腑郁熱,最終達到濕去熱清、血充生發的治療目的。
生活作息不規律,納少眠差,或者勞累奔波,或者年老體弱,氣血生化乏源,以致氣血不充,腎精不足,而陰血虧虛不足以涵陽,“陽氣者煩勞則張”,虛火上浮,則有陰虛火旺之象。陰血不足,肝失所養,肝風內動,內風上擾,再加體虛外風襲之,故治以滋陰補血為主,可重用熟地黃、山茱萸、旱蓮草、白芍等藥物,在此基礎上加以祛風清熱,可用徐長卿、黃連、黃柏等,以達到補、祛、清相結合的目的。
病案舉例 患者張某,男,29歲,2017年10月5日于山東省中醫院初診。脫發3月余。無明顯誘因出現脫發,頭油不多,有頭屑,飲食少、作息不規律,睡眠少,二便調,身體瘦弱。舌尖紅苔薄黃,脈細。診斷為脫發。辨證屬陰血虧虛,血虛生風。治用滋補肝腎,養血祛風之法。處方:生熟地各12 g,當歸15 g,川芎12 g,薏苡仁15 g,茯苓12 g,白芍15 g,黃連9 g,夜交藤12 g,徐長卿12 g,珍珠母30 g,杜仲12 g,知母9 g,黃柏9 g,澤瀉15 g,甘草6 g。水煎服300 mL,每日1劑。服藥7劑后,2017年10月13日二診。二診脫發明顯減少,納可眠安,頭皮發癢,于初診用方加地膚子12 g,覆盆子12 g,旱蓮草12 g,進一步加強益精補腎、祛風清熱的作用,患者繼續服藥14劑,日1劑而愈,病情穩定,暫未復發。
長期飲食肥甘厚味,在體內濕郁化痰,痰濕郁結日久化熱,形成熱毒內盛,或者因勞累體虛正氣不足,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聚濕生痰,或風邪、濕熱之邪內侵于體,導致體內濕熱內盛,虛實夾雜,病情較為復雜。濕熱壅盛阻塞氣血運行,氣血不能上充于巔頂,毛發不能得以滋養,故治以清熱利濕化濁為主,再加以補肝益腎,祛風除濕。可使用黃連、黃柏、白鮮皮、徐長卿等藥物清熱祛風,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化濕,杜仲、山萸肉等補益肝腎,最終濕熱去則經絡通,精血盛則毛發長。
病案舉例 患者于某,男,37歲,2017年10月9日于山東省中醫院初診。脫發三年余,初診時前額部脫發甚,頭皮出油多,頭皮瘙癢,平素工作壓力較大,睡眠較差。舌紅苔黃膩,脈滑。診斷為脂溢性脫發。證屬濕熱內盛,陰血不足。治以清熱祛濕、養血祛風。處方:生熟地各12 g,當歸15 g,川芎12 g,茯苓12 g,黃連9 g,杜仲12 g,黃柏15 g,徐長卿12 g,薏苡仁15 g,覆盆子12 g,夜交藤12 g,山萸肉12 g,防風9 g,白鮮皮12 g,蒲公英24 g,砂仁9 g,甘草6 g。水煎服300 mL,每日1劑。患者服7劑后于2017年10月17日二診,二診時脫發減輕,脫發處微癢,仍有頭油,大便解出欠暢,小便黃。考慮濕熱郁久尚未清除,應加大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之效,故于初診用方加地膚子12 g,繼服14劑,每日1劑,再診時大小便正常,前額部脫發處長出細小絨毛。繼服二診方,以鞏固療效。
患者感受風、寒、濕、熱等邪氣,邪犯上焦頭面部,邪氣侵入經絡,氣機受阻,血運不行,形成瘀血,瘀血阻滯新血不生,頭面部毛發失養,或素體脾胃虛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行乏力,日久成瘀,瘀血阻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終可導致毛發不生或生而弱小,現有毛發逐漸脫落。瘀血阻滯日久或血虛日久均可生熱化火,故在治療時首重活血化瘀,同時應滋陰清熱,養血祛風。瘀血導致脫發的發生,已為歷代醫家所重視。《醫林改錯》中云:“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不生;無病脫發,亦是血瘀。”提出了導致脫發發生的觀點,即血瘀的存在。《血證論·瘀血》中也有:“凡離經之血,與養榮周身之血已睽絕而不合,瘀血在上焦,或發脫不生[3]。”
病案舉例 患者李某,女,45歲,2017年10月12日于山東省中醫院初診。脫發三年余,加重一月,頭皮出油多,無頭屑,口黏較重,月經淋漓不盡,量少,色暗有塊,舌暗苔薄黃,脈細澀。診斷為脂溢性脫發。證屬血瘀風動,治以滋陰活血,養血祛風。予兩地湯加當歸12 g,川芎12 g,丹參15 g,紅花9 g,仙靈脾12 g,浙貝12 g,貓爪草12 g,黃連9 g,徐長卿12 g,旱蓮草12 g,柴胡12 g,薏苡仁15 g,甘草6 g。以當歸、川芎、丹參、紅花養血活血,兩地湯加黃連滋陰清熱,旱蓮草、仙靈脾補益肝腎,徐長卿祛風止癢。水煎服200 mL,每日1劑。服藥7劑后2017年10月20日二診。二診時患者脫發稍改善,洗發時掉發明顯,頭油多,無頭屑,口苦口黏,仍有少量月經,色暗,舌暗苔薄白,脈細。考慮瘀血日久,氣滯不行,影響肝木生發調達,脾土依然受制,水液運行不暢,故有濕邪為患,且月經依然淋漓,故在初診用方基礎上加土茯苓12 g,水煎服200 mL,每日1劑。服藥三周后口苦口黏癥狀消失,頭側脫發處長出短絨發,舌苔薄白,脈細。遂繼服二診方,鞏固療效。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郭寶榮教授發現大多數患者的脫發與工作壓力、生活習慣、心理因素、飲食偏嗜和化學品刺激有關,并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總結出脫發的原因多為肝腎不足,精血虧虛,風邪上擾,同時不同的患者又有夾濕夾熱夾瘀等兼夾癥狀。臨床中以補益肝腎、祛風除濕、養血活血之法治療脫發亦很多。盧君平[4]將160例脫發患者辨證分為四型:腎氣陰兩虛型,治療使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血虛風燥型,使用祛風換肌散加減;氣滯血瘀型,使用逍遙散加減;痰濕阻滯型,使用健脾除濕湯加減。結果顯示112例(70%)顯效,48例(30%)有效,療效顯著。對于脫發的治療,郭寶榮教授認為要隨時觀察病情變化,注重調補肝脾腎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調理精、氣、血,并重視對風邪的治療,結合臨床兼夾癥狀,在處方用藥時,加減運用活血、祛濕、清熱藥物。由于脫發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疾病,郭寶榮教授在臨床治療脫發時,注意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同時注重患者生活起居的調攝,囑患者合理作息,避免飲食刺激,洗頭不宜過勤。脫發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邊長邊脫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待氣血旺盛,精髓充滿,毛發生長即可恢復正常。筆者認為脫發原因不一,生活環境、飲食作息、生理心理狀態等對發病均有影響,故在治療時應內外因素綜合考慮,注重對患者的整體調理,根據患者實際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隨著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同時糾正患者生活環境及心理狀態,才能收到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