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立錦
今年71歲的蘆廷元,是一名退離休黨員干部,四十三年前的現在,他正是一名風華正茂剛走出學校門的青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跟隨一個回老家探親的親戚來新疆游玩,那時正是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的最后年頭,看到兵團的農場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平整的條田,筆直的林帶,四通八達的道路,機械化生產的模式,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當時就產生了留疆的念頭,而后被分配到農四團八連工作。
他剛到連隊感覺格外新鮮,住的是半挖半蓋的地窩子,吃的是大食堂,早上敲鐘上班,中午工地就餐,下午吹哨收工,完全是軍事化管理的模式。因剛從學校門出來,對于緊張的集體生活也能夠適應,只是每天勞動十幾個小時,加之勞動強度大有些吃不消,有過暗自流淚,也有過思想斗爭。那時的領導經常鼓勵他們,生活上問寒問暖,激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鍛煉,就這樣,他順利地過了勞動關,完全適應了這個陌生的環境。
當時連隊的成員是由老軍墾和支邊青年組成,文化水平都不高。一個高中生出現在連隊是件很稀奇的事。兩個月后,他被安排了一個不脫產的記分員,每天和大家一樣勞動,下班前一個小時驗收每個工人的成績,下班后顧不上洗臉吃飯就整理當天每個職工的工作量和完成任務的百分比。然后站在房頂上拿著鐵皮喇叭,向全連公布,天天如此。雖然這樣很辛苦,但他從沒喊過累、叫過苦。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受到黨的培養之外,兵團這個大熔爐的錘煉,使他走上了人生的正確道路。人與人之間充滿著樸實的友愛和真實的感情,雖然連隊職工都不富裕,但大家都相互幫助,親如兄弟,形成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風格。他,工作不講條件,勞動不講價錢,奉獻不計報酬。官民同甘共苦,是兵團人精神文明的真實寫照,使他至今記憶猶新,刻骨銘心。
1983年,他在四連擔任農業技術員,五月份,全團四萬多畝小麥需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為了節約成本取得最佳噴施效果,團與上級部門協商后,計劃進行飛機作業,當時生產科人員少,忙不過來,團抽調他前去幫工,從臨時機場的修建,飛機噴施作業的進行和飛機工作人員的協商,全部由他一人負責。加上時間緊,任務重,面積大,三天之內必須完成,大大增加了任務的難度。他及時請示了上級部門,并與航空公司進行了溝通,又增加了一架飛機進行噴施作業。當時,在這樣艱苦而且只有一條跑道的情況下,有兩架飛機同時作業,實屬少見。在兵團農場飛機進行植保史上還是第一次,如果發生事故,后果不可設想。
任務結束后,由于他的表現突出,獲得到航空部門、師農業科領導的認可。回單位五天后,他接到上級通知,擔任六連連長一職。從此又開始了新的歷史征程。
回顧成長的過程中,他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考驗,有胸帶紅花的時候,也有經歷挫折的時候;有手捧獎狀的時候,也有垂頭喪氣的時候。但是,他認為困難和教訓在前行的道路上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認真總結經驗,克服缺點就會振作精神,努力開創未來。
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有二十多年都從事在生產第一線。他多次被評為“五好工人”受到團連的表揚獎勵,他擔任連隊領導后,及時調整作物結構,與當時的團供銷科聯手,大面積種植露地西瓜,獲得了高產,打通了銷路,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創造了全團最好的成績。后來因團工作需要調到科研單位工作。根據科研單位的工作性質,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科室人員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專業技術優勢,因地制宜地完成了每年上級下達的科研課題,不斷引進高產優質品種,認真摸索作物生長規律,提純復壯,積極推廣大田生產,為全團的高產穩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二十二團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四連也被團評為爭先創優先進單位,多次受到團領導的嘉獎。
在黨培養的40多年里,他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按照黨紀規定,規范自己的行為,專業地面對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得到了上級黨委的肯定和好評。
他,是一名普通工作者,但是他在普通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他,是一位基層建設者,在他的帶領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下,職工的收入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