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鹽湖資源開發利用逐步由粗放向精細轉變,由單一向綜合轉變。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由此托起了一座世界級綠色鹽湖化工基地的崛起。
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著力推動“四個轉變”,推進“一優兩高”在鹽湖產業中催生新的發展理念……為我省鹽湖工業明晰了改革中前行的路徑。
總面積5856平方公里的察爾汗鹽湖,是我國最大的可溶性鉀鎂鹽礦床,其鉀、鈉、鎂、鋰的儲量均居國內之首。
1958年,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青海省察爾汗鉀肥廠建成投產。經過60年的發展,這里的鉀肥產量已然占到國內總產量的85%以上,為我國的鉀肥自給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長期形成的單一的鉀肥生產,無疑對鹽湖資源中豐富的共生資源利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鹽湖工業相繼投資600多億元實施了鹽湖循環經濟項目,初步形成鉀鹽、鎂鹽、鋰鹽、鈉鹽、氯堿五大產業群,打造出“與光伏光熱風電新能源融合發展、與天然氣、煤炭化工耦合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早期,鹵水僅用來提鉀。而在今天,鹵水通過太陽能分級蒸發,第一級析出氯化鈉,用于制取堿化工系列產品;第二級形成含鉀光鹵石,用于生產鉀系列產品;第三級蒸發形成水氯鎂石,成為金屬鎂、鎂阻燃劑和鎂建材的主要原料;第四級蒸發出碳酸鋰、金屬鋰等鋰電池材料的生產原料,而最后形成的尾鹵通過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工藝又回到了鹽田。每一個循環往復的環節,都有著改革的理念融匯其中。
鉀資源利用率在循環開發中,由以前的27%提升到今天的74%。就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鹽湖后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內,鹽湖人以習總書記的深情囑托,作為自己謀改革、求創新的強大精神動力,以鹽湖鎂業全面完成試車為標志,實現了期盼已久的金屬鎂裝置試車生產重大突破,生產出以鹽湖尾礦為原材料的優質金屬鎂錠,填補了國內鎂工業的空白。
鹽湖人將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和期望作為推進改革的根本遵循,作為創新的巨大動力,作為謀求跨越的行動綱領,而今,已經收獲了播撒希望的種子。
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保障鹽湖資源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主導思想下,鹽湖產業調整戰略“三步曲”應運而生:實施“降成本、去杠桿、去非主業、強管理、強創新”,打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系列組合拳,企業“強壯”起來;實施“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的新發展布局,推動“十三五”規劃全盤落地,企業借風揚帆好起來;全面啟動綠色發展的“鎂鋰鉀園”建設,使企業在矚目高端、放眼寰宇中“飛起來”。
與此同時,海西州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將鹽湖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影響降至最低;從工藝源頭上運用環保理念,在全行業倡導綠色生產工藝;實施動態管理,加大對違法排放污染物、違規處置危險廢物的打擊力度;依托當地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引導和鼓勵企業使用清潔能源。
改革的勁風吹皺鹽湖萬頃春水;創新的桅桿直掛謀求跨越的云帆。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鹽湖人依然跋涉在改革中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