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市中醫院腫瘤科,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康復保健系,福建 福州 350001
惡性腫瘤是臨床上死亡率高的常見病之一,癌性腹水是惡性腫瘤中晚期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可見腹腔積液潴留,是一種較為難治的并發癥,也提示患者病情加重,預后不佳。癌性腹水中醫學中屬于“臌脹”范疇,《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中云: “血不利則為水”,《血證論》亦有云:“水病而不離乎血”,表明“血水”密切相關,“血水”疾病互相影響。筆者從“血水理論”角度出發闡述癌性腹水形成機制,現報告如下。
癌性腹水患者常伴見腹脹,乏力,小便少,便溏,畏寒,下肢浮腫,納差,面色白,發熱,寐差,出血,青筋暴露,黑便等不適[1]。由此可見,癌性腹水患者可見脾虛濕困、氣血虧虛、陽虛水泛、陰虛水停、水瘀互結等證候表現。
癌性腹水產生的主要機制[2]有:①腫瘤細胞阻塞膈下淋巴管,導致淋巴液流體靜壓升高,淋巴回流受阻,水分吸收減少,潴留于腹腔;②腫瘤侵襲腹膜及腸壁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分子物質滲出;③低蛋白血癥,腫瘤患者常伴有營養不良,加之腫瘤消耗或肝功能損害,導致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內水分滲出形成腹水;④血管滲透性改變、腫瘤新生血管形成、機體免疫調節變化及內分泌水平的改變都與癌性腹水的形成密切相關。
人體血液和水液的生成、分布、代謝、運行與五臟密切相關。心主血:心為“君主之官”,具有生血和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心氣不足則血虛、血少,脈中空虛,氣血推動無力致血行不暢。肺主行水:《醫方集解》云:“肺為水之上源”。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推動水液的代謝和疏泄,同時肺推動并調節血液的運行,肺失宣降,則血水運行不暢。脾主運化:脾運化水谷精微物質形成血液,統攝血液運行于脈中,防止血液妄行,同時運化水液代謝,防止水濕聚集。《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虛統攝無權,血行脈外,水亦出脈外;脾失健運,中焦氣機失調,濕濁不化,則水濕留滯于腹中。肝主疏泄:肝調暢氣機,調節血液與水液運行、代謝。肝主藏血,防止異常出血。肝失疏泄,血水運行不暢,中焦氣機不暢,水濕壅滯于腹中。腎主水:腎主管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腎失開闔,則水濕留滯于體內。腎為先天之本,腎精為先天之精,是化生血液的基礎物質之一,腎精虧虛,則血液生成乏源。五臟安和,血水生成、運行正常,則腹水難生。
《靈樞·邪客》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表明血水同源之意。血的失常狀態包括血虛和血運失常,血運失常的情況又包括血瘀和出血[3]。惡性腫瘤患者由于腫瘤惡性消耗,或由于手術、放化療致氣血損傷,或致脾胃損傷,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足致血虛狀態。腫瘤患者常見貧血、低蛋白血癥表現也提示存在血虛表現。血虛則脈道不充,氣血運行無力,血行不暢,可致血瘀,正如《靈樞·天年》云:“血氣虛,脈不通”。血瘀脈道艱澀,血行不暢,血中水液溢出脈外,可見水液潴留。《諸病源候論》云:“血水相并,津液壅澀,脾胃衰弱者,水氣流溢,變為水腫。”此外,腫瘤還侵犯腹膜致腹腔出血,血行脈外,水液亦隨之溢出于脈外進入腹腔,癌性腹水常檢測出紅細胞或呈血性[4],表明癌性腹水的形成與出血密切相關。血水代謝正常,循行有度,則腹水難生。
有研究[5]表明惡性腫瘤患者常見體質為氣虛質、氣郁質、血瘀質。氣虛則血液化生不足,可致血虛;氣虛不攝,則可見血、水不能正常行于脈中致出血,水液滲出機體腔隙致水液潴留。氣虛、氣郁均可致血水循行不暢,產生血瘀。現代研究[6]也表明惡性腫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狀態,提示惡性腫瘤患者多合并血瘀證。有觀點[7]認為腫瘤的發生是在本虛基礎上,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下機體陰陽失和導致痰、瘀、癌毒等病理產物蓄積的惡性循環過程,脾虛與痰、瘀、癌毒等病理產物相互影響,誘導著腫瘤的發生與進展,以脾虛最為根本。痰、癌毒均可致血行不暢,導致血瘀狀態。脾虛則可致水濕難化,留滯于體內。腫瘤患者自身的體質特點也與癌性腹水的形成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癌性腹水形成原因復雜,合并癥多,血虛、血瘀、出血均可產生或加重腹水生成。五臟功能失調,血水代謝失常,都與癌性腹水的形成密切相關。積極控制腹水生成,減少腹水含量對于改善患者癥狀,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十分重要。目前中醫治療癌性腹水常使用具有健脾利水、溫陽利水作用的中藥外敷及內服,或使用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中成藥注射液進行腹腔灌注,或使用中藥臍療聯合艾灸,均取得一定療效[8-9]。如從整體出發,協調臟腑功能,重視心之推動,肺之宣降,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開闔,協調“血水”代謝平衡,綜合考慮血虛、血瘀、出血等因素,糾正“血不利”狀態,辨證施治,也是一種可行的治療思路。
[1]王佛有.癌性腹水47例的中醫證候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4:6-13.
[2]徐珩,李平,陳姣,等.惡性腹水的發生機制及中醫藥治療概況[J].中醫雜志,2011,52(14):1249-1252.
[3]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67-268.
[4]魚瀟寧,楊亦奇,由鳳鳴,等.癌性腹水治療之血水辨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7):14-16.
[5]紀立秋.中醫藥對90例惡性腫瘤患者中醫體質影響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1):96-98.
[6]郭英華,孟繁會,王仁本. 惡性腫瘤患者與血栓癥[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6,13(11):875-878.
[7]鄭舞,楊金坤.腫瘤微環境及其中醫病機[J].中醫雜志,2015,56(20):1720-1724.
[8]山廣志,邱慧穎.癌性腹水的中醫藥治療概況[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4):470-471.
[9]張配配,周晉華.中醫治療癌性腹水研究概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29(8):1354-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