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2016年7月20日,宋某購買了一輛二手車。同年7月29日,他在某保險公司購買了交強險、車損險、三者險等險種,保費合計6015.29元。
2016年8月15日凌晨,宋某駕駛私家車在某路口發生單方事故,導致車輛受損。公安交通大隊事故認定宋某全部責任。某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到事故現場勘察,得知宋某駕駛車輛從事營運。
2016年8月18日,某保險公司對發生交通事故時,宋某車輛上的乘客陸某華進行了談話筆錄。陸某華稱,其在2016年8月15日凌晨通過“滴滴打車”軟件的“順風車”平臺,進行了叫車業務。協商以10元的價格,要求“順風車”將其送到指定地點。
因某保險公司拒絕理賠,宋某訴至當地一審法院,要求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賠償金。
庭審中,宋某認可與乘客陸某華聯系過搭乘的相關事實。其提交的《某保險公司電話營銷專用機動車輛保險單(正本)》中的“特別約定”項載明:“該車出險時,如為營業性用途,我公司不承擔一切賠償責任……”該保險單的“重要提示”項載明:“……收到本保險單、承保險種對應的保險條款后,請立即核對,如有不符或疏漏,請在48小時內通知保險人辦理變更或補充手續;超過48小時未通知的,視為投保人無異議……被保險機動車因改裝、加裝、改變使用性質等導致危險程度顯著增加以及轉賣、轉讓、贈送他人的,應書面通知保險人并辦理變更手續……”
宋某稱,其在4S店托朋友購買保險后,保險單被朋友送到另外一個朋友那里,直到本次事故發生后,自己才拿到保險單。宋某承認已通過網絡平臺搭載過乘客十余次,但他認為本次交通事故發生時,自己并不存在營運行為。
關于某保險公司是否對保險條款盡到提示說明義務,一審法院認為,保險單正本“重要提示”項,采用加粗字體……“特別約定”項的字體也做了藍色加粗的顯著標示,已達到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標準。同時,其也對相關免責義務進行了書面說明,已盡到了提示說明義務。宋某沒有及時取回保險單,擱置了自己的權利,應自負其責。某保險公司關于已盡到提示說明義務的抗辯理由,法院予以采納。
關于是否屬于營運行為,是否免除賠償責任,一審法院認為,通常所謂使用車輛“營運”,是指車輛所有人使用自有車輛載貨或載客并收取費用進行營利的行為。相關法律法規并未禁止車輛所有人在正常上下班途中或節假日、旅游的互助性合乘行為。但宋某主張使用“滴滴打車”軟件中的“順風車”平臺搭載乘客陸某華,卻不能證實其行駛路線確系“順風”,由此不能確認本案屬于正常上下班路線相同的互助性合乘行為,且本案交通事故發生時間在凌晨,也與正常上下班的時間段存在明顯不同。宋某購買涉案車輛至本案交通事故發生,僅20多天,其自述使用“滴滴打車”軟件的“順風車”平臺搭載乘客十余次,該行為明顯增加了涉案車的行駛風險。宋某有將該情況及時告知某保險公司的義務,由其決定是否對保險費率進行調整。由于宋某未履行告知義務,應自行承擔不利后果。故某保險公司可以依據保險法相關規定,不承擔對宋某本次交通事故產生的車輛損失的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判決:駁回宋某的訴訟請求。一審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由宋某自行負擔。
宋某不服提起上訴。日前,二審法院經審理,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