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仙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生生不息的滋養源泉,也是各民族繼續發展中華文明的動力基礎。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始終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從中積累寶貴經驗,以為后鑒。這些寶貴經驗對于科學合理地認識和評估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演變,并從中總結經驗作為現用。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定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但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理論是一種外來理論它是以歐洲社會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對于當時的國人來說是新鮮事物。因此,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人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由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大多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傳統文化定義為舊意識形態,對待方式相應的則是全面否定。例如,1923年陳獨秀在中共中央《前鋒》刊物發表文章,諷刺胡適等人的整理國故行為,稱其“在糞穢里尋找香水”。瞿秋白強調“中國古舊的宗法社會之中,一切思想學術非常幼稚”。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這一歷史定位,直接影響了當時的文化策略,都認為必須大力使用革命手段去解開傳統文化的束縛。這種思想路線和政策傾向,導致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理解和教條主義運用,使當時的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1935年遵義會議之后,毛澤東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用中國人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使得中國共產黨人不再把傳統文化當作完全的革命對象。在一些當時的理論文章中,還可以看到將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當作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原有資源等論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于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用一段簡單的話語指明了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基本原則:“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①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于傳統文化的思想轉變,與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直接相關。正是在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有了重新審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轉變,才有了中國革命與優秀傳統文化互相嵌構的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提出要改造傳統文化,使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新文化之中,這是一種對待傳統文化的新思路,也是當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啟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建設都十分不易,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中國的民族問題掛鉤起來,開始重視國內各個少數民族對于中華文化整體的歷史作用和深遠意義。1956年,中共八大要求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中保持好民族性,指出對于中國過去的和外國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必須加以繼承和吸收,并且利用現代的科學文化來整理優秀的文化遺產,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同年,毛澤東提出指導當時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方針科學地揭示了文化發展的規律,對當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基礎的作用,也有效地影響了后來的長期建設。毛澤東以歷史與現實關系的角度看待中國文化的問題,指出中國文化的轉型方向既不是“復古”也不是“西化”,而是轉變為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些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改造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新的政權,同時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向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轉變,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但同時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都處于探索之中,中華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全面闡釋和發揚,導致在當時的許多實踐并不能真正有效地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現代化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大量涌入。在改革開放初期,東、西方文化展現了激烈碰撞的場景,有些人甚至出現了極端的反傳統情緒,一味地宣揚西化,這股思潮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愈演愈烈。在此現實下,如何認識和對待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就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面對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與沖擊,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提出要認真“鉆研、吸收、融化、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并“創造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新文化。鄧小平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定位,很快在全黨形成了共識,這一共識有效抵制了當時極端反傳統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越來越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對于現實的價值和意義。江澤民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確將生產力與文化作為衡量黨的先進性的標準,更加突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越來越多地從文化軟實力的視角考慮國家發展的問題,越來越重視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與價值。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集體審時度勢,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其中“和諧”和“人本”思想均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始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共產黨吸收借鑒這一文化資源,并賦予其歷史唯物主義新意,開創了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融合發展的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來看待,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使其發揮了現實積極作用,實現了繼承中的發揚。習總書記多次指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因勢利導,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這些思想是對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黨的領導人關于認識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原則的科學堅持。
縱觀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對傳統文化認知、定位與調整的過程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不僅僅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建立、建設社會主義而不斷奮斗,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經驗與啟示:
一是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從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立足中國實際,從戰略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唯有在實踐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能不斷向前推進。
二是應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和立場。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但這些文化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表現出良莠并存、精華與糟粕往往互生互動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科學地認識和對待中華傳統文化,這也是我們在當前認識和對待優秀傳統文化上必須始終如一堅持的重要原則。
三是必須正確處理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就不可能取得勝利。如何認識這一指導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經過了長期的思考。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特色,而要保持革命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兩者的有機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和現代化才有可能。
綜上所述,總結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和對傳統文化的經驗,對于我們科學地認識和評價中華傳統文化、全面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要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創新,弘揚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優秀文化。
[ 注 釋 ]
①《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