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石愛媛
鳳凰縣人民檢察院,湖南 鳳凰 416200
現如今,針對控申檢察實施的職能表述具體有:有些觀點指出,控申檢察的職能為法律監督,即主要行使訴訟監督職能,可分為間接監督以及直接監督兩種;還有些觀點指出,控申檢察主要包含制約以及監督兩個方面,就除檢察機關外的訴訟參與機關而言為監督、就檢察機關而言為制約;還有一些觀點指出控申檢察行使的主要為司法救濟職能[1]。
在上述觀點中,前面兩者較為傳統,具體可總結為制約基于監督體現,同時監督也基于制約體現,最后一種觀點則是基于固定的法律條例而提出的。從理論及實踐層面而言,現如今的多數觀點中缺乏對制約和監督的嚴格區分,大幅度提升了制約、監督于檢察權行使過程中出現混同問題的可能性,因此,有關的部門及人員需要重視在具體對控申檢察實施智能定位操作以前,對制約以及監督的概念加以有效分析,進而明確所討論的對象及相應的范圍。
基于《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中的內容,裁定的申訴、不服不立案以及家事裁定的申訴等均應有控申部門辦理。同時,基于檢察院的內部分工規定,控申部門還需要對刑事賠償的案件加以有效辦理,即經由賠償以及監督等,維護法人、公民及相關組織的合法權利。基于此,我們可以得知的是,針對檢察機關自身來講,控申部門可行使的訴訟監督職能較為廣泛。經由辦案的方式,可以及時發現以及糾正相應業務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行為,進而達到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目的。
想要有效實現控申檢察的司法救濟目標,并促使檢察執法質量控制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理應重視促使相應部門嚴格行使對檢察院等各部門存在的不合適的檢察執法行為,實施的監督以及糾正操作。控申檢察人員的日常工作包括處理刑事申訴以及實施有關的各種國家賠償工作等,此類工作均具有一定的監督性質,基于此,理應重視促使控申檢察的執法質量控制以及司法救濟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并可以確保相應的內部監督作用良好的發揮出來,樹立起優良的執法理念。
基于有關法律條文內容,控申檢察部門與處理國家賠償以及刑事申訴等案件時,具有監督檢察院及各有關部門的職能和責任。針對控申檢察部門針對檢察機關行使的各種執法行為合理性實施的監督具有的法律地位加以有效明確,有助于降低相應部門、機關在行使監督權的過程中基于法律證據空白等原因,出現的效果不佳以及底氣不足等問題出現的可能性[2]。
控申檢察部門在針對檢察院等各部門的執法行為實施的監督制約操作無法有效發揮實效性的根本性原因,除上文提及的法律依據空白對其內部監督職能發揮造成影響以外,還包括程序違法后果缺乏較高的嚴厲性以及明確性,這也是導致檢察院及相關各部門、工作人員等在具體實施檢察執法工作時出現違法行為的主要原因,具體而言,即便相關的部門及工作人員對控申檢察部門工作不予以支持和配合,也不會受到嚴重的法律制裁。
例如,控申檢察針對檢察院及相關各部門檢察執法行為實施內部制約操作時,基于有關規定,于相應的控告以及舉報等環節中,需要在將有關的各種事項轉移至相應部門,隨后,由該部門于規定的時間內實施完有關的工作,但在此過程中,由于并未對逾期無法辦結的法律后果進行規定,導致即便逾期未辦結的,也僅可以經由上報分管檢察長以后,再向相應部門的負責人進行通報。除此之外,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現如今我國控申檢察部門在具體對檢察院及有關部門執法行為實施內部監督操作時所需要面對的困難依舊較多。基于此,理應將各環節內部監督制約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強化司法救濟效果,積極完善以及優化程序違法法律后果。
在設置程序違法法律后果的過程中,可以基于相應行為的嚴重性規定如下兩種情形。第一,補正情形。此類情形具體是針對個別承辦控申檢察部門所交代事項的檢察機關及相關部門并未在規定期限內辦結相應事項,導致訴訟代理人以及辯護人等在行使相應訴訟權利時受到阻礙等的行為。第二,歸于無效情形。此類情形具體針對的是檢察機關在具體實施各環節偵查操作時存在較為嚴重的違法行為,但在接收到控申檢察部門通知以及糾正后并未進行糾正的行為。
綜上所述,在對基于內部監督制約視角下控申檢察加以完善及優化時,需要注重明確控申檢察內部監督法律地位以及健全程序違法法律后果,有助于促使各環節內部監督制約工作以及控申檢察工作的實效性更為充分的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