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解決好“三農”問題,補齊農業農村農民的短板,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黨對農村工作的清晰認識,充分體現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重視。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對于推進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如期實現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優化產業結構放在突出位置來抓。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產業優化和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由于地處偏僻山區,地理自然條件差,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嚴重影響鄉村經濟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堅持走因地制宜的差異化發展道路,有針對性地抓好產業結構調整,突出發展適合市場需要、經濟效益好、能增加經濟收入的特色產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農村產業新格局,讓特色產業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推進器、火車頭。在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產業結構調整中,特別需要做好做足“特字”的文章,做到你無我有、你劣我優,有效增強產業生命力和競爭力。鄉村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要加強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推動優勢特色產業做強做大,能夠起到帶動作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繼續深化農村改革。解決農村生產經營所面臨的問題,必須依靠改革,才能促進農村發展。“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土地承包關系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部署給農民吃了定心丸,這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繼續完善第一輪土地承包的基層上,積極好做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各項具體工作。要從法律法規、確權領證、嚴格保護等方面共同發力。在頂層設計方面還需要在《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和《農業法》等法律上予以體現,以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化解土地承包糾紛,促進土地流轉的穩定和規模經營的發展,要依法維護農戶使用、流轉承包地的各項權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要積極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機制,切實保護被征地農戶的合法權益,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長治久安。
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必須突出強化農民素質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的素質不提高,鄉村振興就可能會落空。因此,一定要把提高農村農民素質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要融合教育、科技、農業等有關部門的力量,加強對農民進行文化、科學技術培訓,提高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水平,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時代農民,成為振興鄉村的主力軍。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外出打工的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興辦經濟實體,帶動鄉村農民一起創業致富。對愿意回鄉興辦經濟實體的大學生,要采取更加優惠的扶持措施,使他們在農村干出一番事業,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政府組織部門應下派一批愛農村、愛農民、懂農業的年輕干部到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鄉村任職或者掛職,帶領基層干部群眾共同開展鄉村治理,加快實現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突出基層組織建設。常言道,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置身于農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直接、最經常、最密切,工作也最有效,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要選拔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質高、愛人民、善奉獻的黨員干部進入村支部班子,使其真正成為強有力的戰斗集體,能夠帶領全村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要加強對農民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為人民,講奉獻,積極為農村發展做貢獻。要強化村民自治組織建設,通過民主選舉,公開選拔政治思想強、道德水平好、有文化、有知識的回鄉創業青年和大學畢業生任村委會主任,健全決策民主、監督有力的村民自治組織。同時,要把打擊黑惡勢力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起來,堅決打擊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深惡痛絕的“村霸”等各類黑惡勢力違法犯罪活動,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管涉及誰,都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特別是對其背后的“保護傘”,要堅決依法查辦,以確保農村社會安定穩定,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