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前不久,筆者來到閩北光澤縣寨里鎮大洲村,參觀“大洲國共談判舊址”。舊址門前有杉樹、棕櫚樹,背后山高林密,樹木參天,山風吹動,颯颯作響。舊址里面的陳設和展板再現了當年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時的情景。
大洲村位于縣城東北31公里處,與武夷山、建陽接壤,過去叫過蘇洲大隊、霞洋大隊等。革命戰爭年代屬于霞洋區,由多個自然村組成。現在叫大洲村,包括大洲、渡頭、上史元、楊梅坑4個自然村。這里兩面青山向前延伸,中間夾持清溪長流,奔向遠方。在這幽靜的山谷中,點綴著這幾個古老的村落。大洲河旁的沙洲寬大,整片有田地160多畝。古時一遇旱災,大洲村產的糧食接濟了下面的幾個村子災民,故自古有大洲的村名。據中共光澤黨史記載,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建立霞洋區等紅色革命政權,領導窮人打土豪分田地,動員青年參加紅軍。1934年初,黃道、曾鏡冰領導的中共閩贛省委和游擊隊倚靠大洲村背后的群山,在這一帶堅持斗爭。1937年10月前后,中共閩贛省委與國民黨代表在這里談判,達成了“停止內戰,抗日救亡”的協議。
當年紅軍戰略轉移后,國民黨軍隊對大洲這一帶進行嚴密封鎖,撤村并戶,逼村民集中居住,村邊設立柵欄。這里的上史元、渡頭、霞洋等自然村都駐扎國民黨部隊,村邊設崗哨,村民進出都被搜身,切斷山上游擊隊的食糧,以圖餓死凍死游擊隊。然而,革命群眾冬天用火爐裝著大米,上面蓋灰,提著裝作烤火樣走出村子,趁沒人注意就上山送給游擊隊,下雨天就在棕衣的里面套著米袋,混過崗哨檢查送上山,有的將鹽灑在衣服上,到山上再抖出來。據大洲自然村76歲的余信金老人說,當年父親告訴他,大洲自然村里廖、余、毛、許等姓的 9戶人家,每家都為山上的游擊隊送過米和食物。渡頭自然村75歲的陳萬芳老人說,他的父親陳華水當年就是游擊隊的采買員,定期給山上游擊隊送米菜、衣服和藥物。上史元自然村80歲的劉仕海老人說,上史元村的地下黨支部成員,一直堅持革命斗爭,為游擊隊采買糧食、送情報。中共霞洋區委書記黃吉祥被敵人殺害在霞洋自然村,霞洋自然村的龔振梅長期為游擊隊購買物資,被抓關在牢里,放出來后還繼續為游擊隊工作。
大洲談判后,閩贛省委動員青年參加游擊隊,赴江西鉛山石塘鎮接受整編,大洲這一帶在家的20多位青年都報名參軍,幾乎無生還,《光澤革命烈士名錄》上記載著當年大洲這一帶有名字的革命烈士就有13位,還有眾多無名的革命戰士和群眾犧牲。解放后,大洲這一帶被評上革命“五老”的群眾就有許多人。
當年大洲談判的舊址是該村村民毛端榮祖父、祖母的住宅。50多歲的毛端榮對筆者說,當年中共閩贛省委領導人之所以選擇他家作為談判地點,是因為他爺爺思想進步,再加上房子背靠大山,一有不測情況即可往山上撤。將自己的家當作談判地點是要冒極大的風險,但他爺爺、奶奶沒有二話,把正房讓出來,一家人住到側房邊上。他父親小時聽爺爺說,房屋周圍都有敵我雙方的士兵,機槍都指向這里。但他爺爺的這座舊宅在1962年倒坍了,他家將木料磚瓦從村頭搬到村中建房居住。談判舊址成了他家的菜地。1985年光澤縣要恢復大洲國共談判舊址,需要這塊菜地,鄉領導對他一說,他馬上就答應下來,還把當年家中的舊木料等拿出來給重建用。他作為紅色革命的后代,不需要什么,只要人們知道是他爺爺當年的房子就行。這是對當年事件的一個記錄,也是對自己先輩的一種紀念,讓他感到欣慰。
大洲的村民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世紀70年代,北溪要建高家水庫和霞洋電站,蘇洲、高家、霞洋等村莊成了水淹區。這里的群眾毫無怨言,遷出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分散居住到各個村里。2017年,大洲國共談判紀念館建成。現在,這里是國家級紅色旅游經典線路,還是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