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欽仰
前些時候,筆者和親友4人前往革命老區基點村——浦城縣富嶺鎮雙同村旅游觀光,在住“森林之家”、訪干部、走村民中了解到,該村有一條村居民約真管用,就是全村村民“婚事簡辦、喪事儉辦、其他事不辦”的村規民約。
幾十年來,雙同村逢辦婚宴,村民按自然村每戶1人參宴,宴席放在家里辦,吃農家菜、喝農家灑,家庭辦婚宴成本低,實惠美味,不浪費;參宴禮金全村統一規定,早年1人幾元,以后1人十幾元、二三十元,近年定為1人50元,每年每戶出席二三場婚宴,按每場禮金50。除婚事、喪事外,其他喜事一律不辦,這條村規民約代代相傳至今。村民養成了“移風易俗、勤儉節約”良好習慣,培育了好村風好民風。如今,雙同村村富民富、村民和諧、家庭和睦,全村無上訪、無偷盜、無事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規民約促進了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從2009年起,雙同村榮獲擁有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試點單位、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等7個國家級榮譽稱號,也就是雙同村擁有7個國家級名片。
雙同村的村規民約是怎樣堅持下來的?筆者進一步了解到,一是雙同村是省定革命老區基點村,歷代雙同人發揚革命老區光榮傳統和勤奮、勤勞、勤苦、勤儉的農家傳統。過去窮日子老區群眾發揚“兩傳統”,現在好日子村民仍保持“兩傳統”,勤儉過日子。二是村兩委干部、黨員團員帶頭推行村規民約,倡導婚事新辦,帶領村民遵守村規民約,為當地村民作出榜樣,細微處見成效。三是村委會把推行村規民約當作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始終堅持。
然而,在一些鄉村,更多的是婚喪喜慶辦酒席名目繁多,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結婚天價聘金,喪事送葬隊伍綿延,彩金不斷攀升,“結不起婚”“死不起人”成為一些人的難言之隱。辦婚宴好臉面,總要把宴席辦得體面,一桌酒席20多個菜,根本吃不了,“盛宴”變“剩宴”,其浪費讓人心痛。對這些講排場大浪費的陳規陋習,明知有害,但又無奈,給群眾帶來沉重思想負擔和經濟負擔,甚至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嚴重影響了群眾幸福感。
黨和政府歷來倡導移風易俗、勤儉節約、喜事新辦,反對鋪張浪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家知道,移風易俗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改變一個地方的舊思想觀念和惡劣習慣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作用,營造移風易俗的輿論氛圍,使人人講文明,樹新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