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杰,于繼英,蔡輝益,2
(1.生物飼料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2.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
今年7月2日,我國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1]。導則中明確指出飼料原料多元化、發酵飼料和精準配方等將是未來飼料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有效應用地源飼料,科學進行原料預消化,打造發酵飼料+液態飼喂的全新模式,構建利農、利民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在未來豬的養殖中可能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物質溶于水后得到的液體為溶液,均勻且穩定;液態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可以流動、變形和微壓縮。顆粒或干粉飼料和水按1:1.5~1:4的比例混合均勻呈液態后飼喂,通常稱之為液態飼喂;加水后的飼料依靠乳酸菌和酵母菌自然或接種發酵后,稱之為發酵液態飼料[2]。因此,我們把可以流動的飼料原料和加水的混合飼料稱之為液態飼料;養殖中日糧以液態進行飼喂的方式或工藝稱之為液態飼喂。
液態飼料發酵菌種選育技術、發酵設備及加工工藝、發酵飼料液體配方關鍵技術、液體飼喂系統等均是液態飼喂的關鍵工藝和技術。在我國養殖產業的區域布局政策出臺,環保力度加大,替抗減抗步驟趨緊和飼料糧國際貿易爭端等大形勢下,過去玉米+豆粕+麥麩+米糠型主導的配合飼料工藝顯然不能滿足現有產業的發展,本土飼料原料的多元化和更加多元的養殖模式將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發酵飼料+液態飼喂模式應運而生。
現階段,從保育仔豬粥料[3]、酒糟型育肥豬液態飼料[4]到發酵仔豬液態飼料[5],液態飼喂模式在行業內已有先行者,在養殖場體現出是對顆粒飼料飼喂工藝的有益補充。在環境改善[4]、降本增效[4,6,7]和改善畜產品品質方面[8],液態飼喂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所重視。然而,液態飼料和干粉或顆粒飼料不是替代關系,液態飼喂模式在行業內并不是很成熟,設備制造企業和養殖端應用企業的數量都不是很理想,液態飼喂模式給養殖業帶來的最大利益尚未得到有效挖掘。
在我國,已有豬場使用液態飼喂設備達10多年歷史[9]。目前國內有瑞昂、京鵬、河順等一批設備廠商正積極推廣液態飼喂。從全行業系統性的角度思考,原料營養指標穩定性把握,濕性物料、液態形式下和發酵后養分及其利用率變化,日糧配方動態化調整依據,精準飼喂,飼喂工藝全程生物安全性保障等等,液態飼喂體系還有很多盲點。要真正體現液態飼喂設備和液態飼喂模式的價值,地源飼料日糧配方、多元化飼料應用技術、養殖生態化指標和兼容性液態國產設備是核心。
近30年來,除了玉米和豆粕,麥麩、米糠、棉粕、菜粕、DDGS、大麥、高粱等都曾經被當作“非常規飼料”。然而,隨著資源的緊缺、研究的深入、技術的進步、酶制劑的推廣、配方中用量穩定加大,非常規飼料原料的概念似乎到了需要更新的時候,比如“地源飼料”。地源飼料是指經過飼料化加工處理后,可規模化飼用的地方性飼料資源的總稱,具有特色的營養價值、不易加工處理、流通成本高、易變質、季節性強和有一定地理范圍等特點[10]。雖然其嚴格定義還有待于商榷,但玉米漿和糖蜜類液態糧食加工副產物,酒糟和豆渣及果渣類半干糟渣,西蘭花尾菜和構樹葉類鮮基飼料資源的就近飼用已為行業所重視。采用液態飼喂模式可以以最低成本,就近利用這些農副產品,也更容易實現在局部區域內的種養循環一體化,以減輕處理這類“地源飼料”的環境壓力,這是地源飼料的優勢。需要重視的是,使用液態飼喂也需要全價日糧配方,其核心依然是滿足動物營養需要。
初清、粉碎、混合、制粒和膨化等工序是飼料行業近幾十年發展中的關鍵工序。與此同時,生物技術手段,酶解、發酵、菌酶協同發酵等已融入飼料和養殖行業中。地源飼料不易加工、預處理預消化難、難貯存,發酵處理和液態飼喂則成為有價值的選擇。今天,已經有不少農牧企業將物理技術、化學技術和微生物工程技術等結合起來,完成飼料的體外預消化,做到飼料原料的多元化利用,以精準飼喂模式精確滿足動物營養需求。多元化原料選用和加工技術應用顯而易見助推了液態飼喂的發展。
過去幾十年中,為增強豬只抗病力和追求生產性能,飼料和養殖中抗生素添加呈常態化,其結果是不僅豬場疫苗和獸藥費用成本高,而且畜禽糞便抗生素和重金屬殘留對環境產生很嚴重的污染。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和禁止飼用抗生素添加政策的發布,養殖生產中單純追求日增重、生長天數和料重比等生產性能指標體系到了更新的時候。農業農村部提出養殖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除了觀測生產性能指標以外,還需要掌握豬的整體健康標準水平指標[11]和生態化指標[12]。使用發酵飼料液態飼喂模式有諸多優點[13],豬群免疫力整體提高,綜合用藥防疫成本降低,造肉成本降低,環境指標改善,也似乎成了抗生素生長促進劑的一個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法[2]。但同樣需要重視的是,液態飼喂也存在一些問題[13-15]。飼料未能正確發酵導致適口性下降,發酵過程可導致一些營養素的損失,與出血性腸綜合癥、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生有關,存在細菌污染和生物胺風險。因此,做好液態飼喂中的質量控制[16],確保液態飼料中微生物代謝產物乳酸的含量,構建具有生物安全性的生態化指標系統,可為健康養殖提供數據積累,益于行業可持續發展。
歐美一些國家應用的液態飼料原料主要為乳清漿、玉米漿和酵母液等,飼喂設備自動化和精細化程度高。我國現階段液態飼喂中可實現穩定供應的主要原料為豆渣、尾菜、藤葉和草料,乃至秸稈;原料形態多樣,加工和飼喂設備及日糧配方均較粗獷。立足本土特色[17],持工匠精神潛心研究,用養殖場可接受的造價,更多地保證液態飼喂系統與干粉料飼喂工藝的兼容性,而非軟件系統、自動化、精細程度上的高大上,或許更符合解決現階段中國養豬業的問題。以千頭育肥豬場為例,采用發酵地源飼料+液態飼喂模式,1頭豬的育肥綜合成本約能降低80元,以養3批豬出欄收回設備投入成本為基線,液體飼喂設備的采購價格在24萬元左右較為合適。而對母豬則盡可能選擇有品牌實力的廠家及其性價比合適的液態飼喂設備。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飼料,什么模式的飼喂體系,最終目的都是滿足動物的營養需求,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和降低飼喂成本,使畜產品更加美味和安全。融合微生物、發酵工藝、設備裝備、動物營養、飼養管理等多學科的交叉,從實踐中探索完善,打造中國特色的液態飼喂體系,對于滿足飼料原料的多元化選擇和構建多元化的養殖模式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