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
作為全國文明村鎮的二師三十一團二連,不僅是一座生態綠色的美麗村莊,這里還有砥礪奮進的“創客”。
每到團場周一“巴扎日”,就是三十一團物流園北門“大雷子陜西風味小吃”老板王小娥最忙的時刻,又是忙著招呼店里的顧客,又是像陀螺一樣送外賣,持續奮戰在餐飲崗位上的她臉上掛滿了笑容。王小娥祖輩都是在自己的家鄉陜西以經營涼皮為生。她20歲那年,隨著拾花季節工來到三十一團安家,她涉及過快遞員、保險業務員、鐘點工。
后來她只身回陜西老家學做肉夾饃和涼皮子。學成后她便和丈夫一起在連隊開起了陜西風味小吃店,主營肉夾饃和涼皮子。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很多人慕名而來想要學習肉夾饃和涼皮子的制作和配方,于是王小娥決定把她的涼皮、肉夾饃店做成連鎖加盟的形式,讓更多的想創業的人通過努力能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短短三年的時間,王小娥有了自己的事業,并且走向了致富之路。這幾年,她不斷地改善各種飲食的制作過程和經營模式,融入了西安臘汁肉夾饃、漢中砂鍋、渭南水餃、咸陽酸辣粉及多種小吃。現在,“大雷子陜西風味小吃”已告別傳統經營模式,在團部小城鎮物流園內打造成了年獲利20萬元多元化的中式快餐連鎖經營小微企業。王小娥用肉夾饃主打風味小吃完成了她的創業夢。
鮮汁肉包、韭菜肉包、鮮肉豆角包、菜盒子……無論什么樣的餡料,蒸出來的包子總是十分可口,而且做工精細、干凈衛生。在團物流園小西門,常常看到“海峰包子鋪”門前,排起購買鮮食包子的長隊。包子鋪的創辦人張海峰是上世紀90年代初來團的河南籍勞務職工。張海峰和妻子丁岐梅系著圍裙、戴著口罩一起包包子,其動作嫻熟程度堪稱一流。
“目前,我們店鋪每天能賣出6000多個包子,日營業收入6000元。現有16家加盟連鎖銷售,銷售額倍增。”包完一籠茴香雞蛋餡的包子后,張海峰興奮地介紹說。為了讓包子好吃,張海峰夫婦分別前往尉犁縣、庫爾勒、烏魯木齊等地包子店里打工學習手藝。創業之初,他們先豐富了包子的品種,原材料選用的全是連隊職工自家喂的生態豬和自家門前小塊地種的蔬菜。為了讓包子品相完美、大小適中,他們特意買了兩桿秤,在包包子時,對每個面皮和餡料的重量進行稱量。包子鋪門口有一招牌,承諾:“憑良心用好料,做最放心衛生包子。”我努力當好名副其實的‘包子哥’,并帶動周圍六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張海峰躊躇滿志地說。
走進三十一團二連東區程愛香家,如同走進了老式的裁縫店,兩米高的鏡子墻、各色花紋的領結、掛在衣架上的各式衣物……裁縫師傅就是這家的女主人程愛香。程愛香介紹說,這里的衣服、包包、帽子都是自己手工裁剪縫制的。每天忙于來料加工、連隊職工平時的衣物改制等活,時間久了,大家都把自己叫作“小裁縫”。但凡電視、雜志、微信上出現流行服裝樣式,程愛香一看就能畫出圖樣并仿制出來,而且非常合身。很多連隊顧客在超市或專賣店里找不到的樣式,也愿意到她這里定做。程愛香利用農活的空閑時間,常在家用一些零布頭,量好尺寸,揮動大剪刀咔咔幾下,裁出七八塊大小不一的布,隨后坐在縫紉機前,麻利地穿好線,噠噠噠踩了起來,不到一小時,一只頗具民族特色的布包就出現在面前,針腳整齊、標袋對稱。
電子商務開始流行,程愛香嘗試在微信朋友圈上發布服裝款式,并接受好友訂單,馬上就有網友留言要定做。沒多久,程愛香的“小裁縫”名號迅速走紅網絡,生意最好時,每天能接到近20個訂單,營業額最高的三天達到2000元。她通過搭建開店、運營、客服、物流等一站式的電子商務運營體系,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知名度,使更多的殘疾人在家中就能夠零成本居家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