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政
工會組織是黨領導下的群眾性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將有助于調動全員愛崗敬業的積極性、創造性,有助于團場建鎮和社區開展“連社合一”管理的貫徹落實,有助于全員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新形勢下社區工會工作任重道遠,需不斷實踐與探索,加強和做好社區工會工作,將為團場三化建設注入一股新生的力量。工會工作要保持旺盛的生機活力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現代企業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維權創新、管理創新、工會自身建設創新。
一是社會公眾對社區工會缺乏認知。
現在在社區居住的群眾,“只知有社區居委會不知還有社區工會”。社區工會組織組建工作正式推開時間不長,加之社區工會干部身兼多職,社區所兼顧的工作特別繁雜,社區工會的干部很難有機會參加學習和培訓,對社區工會業務知之甚少,包括工會干部在內的其他社區干部對社區成立工會到底干什么、怎么干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和應付的局面,制約了社區工會工作在群眾中的“知名度”。
二是上級組織對社區工會缺乏扶持。
一方面是社區工會組建后在工作業務規范、服務對象研究等方面一時難以走上正軌,迫切需要有關組織加強指導,穩定干部隊伍、提高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社區工會經費籌措難的問題仍然突出,轄區內的各類企業工會經費收繳的權限一般都在上級工會組織,其工會經費的留成和申請使用本身就有限,例如本人所在的社區,屬于本社區會員的僅僅是社區工作的幾名干部,每年所繳納的會費有限,居住在社區的機關和其他兄弟單位的干部職工,都在所屬單位繳納了工會會費,所以為數不多的工會會費,要開展屬于自家活動的“工會扶貧幫困、金秋助學、工會群眾文化建設”,都是苦于沒有經費,計劃開展的工會活動最后不得不擱淺。但是社區居民每年開展的工會活動特別多,有些還納入當年的工會工作考核,直接影響到工會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是社區工會組織的實踐運行對社區工會缺乏定位。
目前的社區工會以轄區服務管理為工作范圍、社區工會干部一般是社區的班子成員,社區工會組織定位的不確定性,既讓工會干部的構成結構不合理,又讓工會組織在勞資維權方面特有的協商談判、合同監督等職能難以體現。
一是擴大建會建家,筑就城鎮和諧發展之路。
完善和壯大社區工會組織——在鄉村居民逐步向小城鎮社區轉移的今天,及時調解各方矛盾已成為建設和諧社區的迫切需要。樹立“兩手抓,兩增長”的工作思路,即一手抓新建企業,尤其是外來招商引資企業與私營企業的工會組建,實現組建率的穩步增長;一手抓街道、社區工會標準化建設,實現標準化覆蓋率的穩步增長,把工會的組織建設工作納入到透明、高效、智能化的軌道中。為讓工會組織深入人心,讓建家活動惠及社區各位居家戶和企業。當少數居民對建立工會組織比較淡漠時,要推心置腹地和他們談心,告誡他們:只有重視社區工會建設的企業,在改革發展進程中才能永葆前進的動力。
二是突出維權理事,搭建社區工會維權平臺。
怎樣為小城鎮營造和諧發展的氛圍,孕育蓬勃生機和動人魅力,社區的工會組織要把“維權理事”作為“以人為本,共筑和諧”的具體事情來抓。社區工會可通過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私企工商聯合會和農民合作社等聯席會議,隨時就社區建設和發展社區居民的合法權益、居民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勞動就業、工資分配、社會保障、安全衛生、勞動保護、休息休假等問題,進行協商,提出解決措施。還可配合團場小城鎮的改革進程,積極探索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網絡,制定調解工作細則和勞動爭議工作臺賬,積極參與企業改革中勞動爭議的協商解決。在小城鎮的變革進程中,社區工會應提前介入、積極反映居民的呼聲,明確提出工會主張,在源頭上嚴把政策制定關,在操作上嚴把方案審查關,在程序上嚴把職代會審議通過關。
三是落實為民親民愛民,愛心幫困情暖千家。
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停滯在社區,低保人員、特困職工、困難群眾的數量還很大,分布在城鎮社區的方方面面。做好他們的幫扶工作,是社區工會組織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在工作中,應結合社區建設實際,站在社區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高度,從關心居民的生產生活實事入手,積極整合社區資源,凝聚各方面社會力量,牽頭組織開展以幫助解決困難職工再就業、生活、醫療、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入手的幫扶活動,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狀況,解決現實難題,激發起轄區群眾的進取心、自信心和相互關愛之心,樹立社區工會組織“為民辦實事,為民辦成事”的良好社會形象。
一是要在觀念上創新。
思路決定出路,只有不斷創新思路,才能保持工會工作始終居于主動地位。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社區工會組織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研究工會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辦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工會干部必須要積極探索“服務中心、突出維權、搞活自身、強化基層”的工作途徑,積極尋找破解工運事業改革發展的辦法,以思想大解放推動工運事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思維定位必須著眼于大局;工作定位必須著眼于適應;職責定位必須著眼于維權;服務定位必須著眼于職工。進一步提高社區工會組織圍繞大局做好工作的自覺性,把黨的要求與工會工作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要積極樹立“三種意識”:即真正樹立維權意識,把表達和維護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作為工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樹立創新意識,摒棄隨意性,把職工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會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樹立責任意識,把增強社區工會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作為保持工會活動的基礎工程,使工會工作更好地為團場小城鎮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服務。
二是要在方法上創新。
方法是提高和改進工作的途徑。社區工會工作的方法要創新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即在思想觀念上由被動服務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由靠經驗做工會工作,轉變為靠把握工作規律來做工會工作,增強工會工作的主動性;在工作方式上,用先進的理論指導創新工會工作,增強工會工作的科學性;在工作內容上,由普遍型向重點型轉變,社區工會工作雖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能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注意增強工會工作的實效性。緊扣工會是“職工之家”,真正做好職工的知情人、貼心人、代言人、幫扶人,在為職工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上下功夫。要改變過去單一粗放的做法,既要做精做細,又要做深做透,關鍵要做活躍、做強勢,使工會組織真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又做到好事辦得更好、實事辦得更實,機制新、方法活、效果好。長期、中期、短期均有考慮,達到在維權幫扶上樹工會的風采、展工會的形象。
三是要在載體上創新。
創新是工會工作的生命,要從大局著眼,從實處做起,善于在繁雜的工作中找出相似與共性,善于在共性中尋找個性,善于針對工會中心工作,探討工作途徑。要把握重點,貼近群眾,把群眾最關注的焦點、熱點、難點作為工會工作的創新重點。每一名社區工會干部都要立足平凡崗位,牢固樹立“人人是窗口,個個是形象”的理念,樹立工會品牌意識。把創新工作品牌作為一個載體,緊緊圍繞“解放思想要破除什么,推進發展還缺什么,實現突破能貢獻什么”等問題破舊立新、勇于創新,自覺成為解放思想、服務工會科學發展的忠實執行者。隨著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要結合實際多推多創新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