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師工會
他們家妻賢子孝、尊老愛幼、待人真誠、樂于助人、扶貧濟困、誠信經營、遵紀守法。這就是三師四十五團十三連人人稱贊的“和諧小康家庭”吳樹美、賀吉秀家庭。
吳樹美夫婦倆于1996年離開四川老家來到了三師四十五團。初到團場連隊的夫妻倆感覺到這里與內地是截然不同的,入工會、拿工資,大家一起出工、相互幫助、唱的是經典紅歌、比的是奉獻、學的是雷鋒、接受的是兵團精神的傳統教育。通過老職工的傳、幫、帶和團里面的政治思想、農業技術培訓,小兩口懂得了什么是兵團、什么叫兵團精神,也明白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兵團人。據他們夫妻講,當時來到連隊,什么也不懂只是憑著一身蠻力在干活,對農業技術更是一竅不通,第一年種地雖然沒虧本但也沒拿錢。后來是一位姓王的老職工和連隊的技術員給他手把手傳授的技術,教他如何澆水、如何科學施肥、適時控苗、放苗、什么時間防治什么病蟲害等技術。正是從這些普通人的身上他看到了兵團人的淳樸真誠、無私助人的優良品質。也正是這些使他們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報。
“吳樹美兩口子啊,掉個吐沫渣渣都能在地上砸出個坑坑來,應承了的事從來都不得變卦。”有職工這樣評價他們家。
連隊職工彭偉是個能干且有想法的人,一直想走種養結合的路子。但苦于資金短缺而不得不放棄想搞養殖的路子。吳樹美到他家串門時知道了這一情況,便笑著對彭偉說:“啥子老鄉哦,有困難也不給吱一聲,還看不看得起我喲。”“你都幫了我那么多了,我怎么還好意思張口呢。”“什么話,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說吧,需要多少才能把羊只養起來”,“還得三萬。”“好,沒問題,走到我家給你拿去。”如今的彭偉終于實現了自己種養結合的夢想,早已脫貧致富,羊群咩咩叫、地頭綠油油、收入年年增。
2014年,由于受上年棉產品市場放開的影響,部分職工無視團場新規定想干糊涂事,針對這一情況,吳樹美夫婦帶頭拾花、帶頭第一個往連隊花場、團軋花廠交花,還動員自己的親屬好友也向團軋花廠積極交花,夫婦倆對職工說“我們團場是企業,我們退休后要拿退休工資的,這是地方上沒法比的,棉花是團里的農產品,我們如果倒賣盜賣就是違法。”
“今年我的棉花豐收了,豐收后不能忘記團場的好政策。作為團場一名職工,就是要講誠信、守合同,積極踴躍向團場交售新棉,在自己獲得利益的同時不忘維護團場利益!這幾年種棉花,我們做到把棉花一斤不少地全部交給了團軋花廠。年初我們種地有困難時,是團場和連隊幫助我們解決了貸款。現在產品收獲了,我們理應按照合同把產品交給團場。做人就應該講誠信,講道德!”在他的帶動下許多人放棄了糊涂的想法,紛紛將籽棉交售到團軋花廠,這一年他們家向團交花60多噸。
夫妻倆還樂于助人,他們在自已收入不斷提高,生活更加富足的同時,不忘其它還沒富裕起來的同志。在生產中誰要有個困難,他們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平時其它職工向他們請教問題,哪怕再忙也會耐心地給人講解。吳樹美常說:“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我一家富了不算富,要全連所有人都富了才最好。”
吳樹美、賀吉秀夫婦有兩個懂事的女兒,如今都大學畢業成了光榮的人民教師。這兩個孩子也繼承了父母親身上那種誠信為本、禮貌周到的品質。據賀吉秀講:這些年來,他們幫助了不少人,有些人回老家了,他們幫助的資金都有一部分沒有收回來。他們夫妻倆做人做事實心實意,從不欺騙哪一個,對孩子們從小就嚴格要求。但有家庭矛盾時,夫妻倆都能通過交流溝通來解決,他們堅信做人做事要處處帶頭,這樣才不會給連隊拖后腿,今天有這么好的日子,不僅僅是自己雙手勞動的成果,更是兵團這塊熱土給他提供了發家致富的舞臺,人要懂得感恩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