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建軍
在一師七團十三連,提起周承秋,人人贊不絕口,因為周承秋的不離不棄,才有了丈夫吳俊奇的生命和幸福生活。
周承秋的丈夫吳俊奇比自己大十幾歲,因丈夫善良本分而又孝順能干,所以婚后夫妻倆恩恩愛愛、甜甜蜜蜜。婚后育有一子,孩子也是懂事聰明、尊老愛幼。早在丈夫身體健康的時候,周承秋就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家中的大小事都是有丈夫操心,丈夫就是周承秋生活的保護傘。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5月15日中午,一向身體十分健康的丈夫,突然頭痛欲裂、手腳無力,說話含糊不清,全身顫抖,神智逐漸不清起來。看著這情景,嚇得周承秋直哭,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周承秋把丈夫送到了阿克蘇急診科,經醫生診斷,丈夫是患了急性腦出血,醫生告訴周承秋丈夫的情況很危險,必須動手術,并且治愈的可能性很低,成為植物人的比率很高,陪同的親人都勸周承秋放棄,看看被病痛折磨得沒有知覺的丈夫,周承秋毅然決定給丈夫動手術,哪怕只有一線希望。
手術后,周承秋不分晝夜地守護了丈夫21天,終于,周承秋的誠心讓丈夫戰勝了病魔,但是,那個呵護周承秋疼愛周承秋的英俊丈夫沒有了,換成了一個五官扭曲、右邊的肢體無法動彈、不能說話還流著口水的“陌生”男人。
然而,更難的日子還在后面。周承秋和丈夫生活在團場,靠著承包棉田養活一家人,丈夫生病后,周承秋既要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還要管理棉田,心中的苦痛只有自己知道:病后的丈夫就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除了每天不定時地“呀呀”向周承秋要吃要喝外,便是把大小便弄一床、一身,周承秋每天三、四次洗床單、衣服,是必備的功課。
為了護理好丈夫,從不做飯的她專門跑到醫院去咨詢醫生,并照著烹飪書試著給丈夫做些可口的飯菜。丈夫住院已經花光家中所有的積蓄,她到鄰居家東挪西借,幾天之后,家里安裝了空調;她還堅持每月按時送丈夫到醫院復查病情,由于家離醫院比較遠,丈夫坐小車暈車,因此,每次丈夫到醫院去檢查都只能做大巴車,可是大巴車又不能開到家門口,好強的周承秋每次都會咬著牙、汗流浹背地背著丈夫到路邊等車。
每天她還按照醫生的吩咐,幫助吳俊奇練習走路。為了讓他練習走路,周承秋每天早上喂吳俊奇吃完飯后,先休息一會,就開始把他扶到輪椅上,推到人行道上,推一截,讓他下來走五、六步,再扶回輪椅上推一截,然后再扶下來走五、六步,就這樣上上下下、反反復復,逐漸增加活動量。另一方面,每天定時給他按摩兩次。慢慢地,丈夫能自己行走了。看著丈夫的進步,周承秋看到了希望。她更是每天不厭其煩地教丈夫走路了。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半年后,丈夫終于可以獨自行走了,生活自理能力也恢復了一些。
病愈的丈夫性情變了,再也不是能給周承秋遮風擋雨了,相反地,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每天都要吃八寶粥、喝營養快線。為了滿足丈夫所需,她只能狠著心腸把丈夫一人丟在家里,到地里干活。每天出門前,她都要細心地把丈夫的吃食檢查一遍,放在丈夫能夠得著的地方,把家中所有的東西歸置好,以免影響丈夫走路,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仔細查看一下丈夫的身體,直到確認丈夫安然無恙才能放下心來。
如今,在周承秋的辛勤操持下,丈夫不但可以走路,還能說些簡單的語言,并在團部購買了樓房,兒子也在阿克蘇找了份工作,能自食其力了,家中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周承秋說:“不管未來的路怎樣,我都愿意和老公、兒子相守相依,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