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勞動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勞動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履行。這一規定明確了調解協議的效力。經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其效力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調解協議具有民間合同的效力。調解協議是由當事人雙方自愿達成的,類似于民間的合同,且有調解委員會的居中調解,以當事人的誠信作保證,故具有一定的約束力,當事人不應隨意變更或解除已經達成的協議和協議書。
其二,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協議規定的內容。協議是在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雙方自愿達成的,是當事人對解決勞動爭議事項作出的承諾,雖然調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約束力,但當事人有義務主動、自覺地履行。
其三,調解協議書還可以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明確規定:“當事人在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持下達成的具有勞動權利義務內容的調解協議,具有勞動合同的約束力,可以作為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據。”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雙方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協議書沒有異議,勞動者可以持協議書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
調解委員會調解不成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經調解委員會調解雙方當事人沒有達成調解協議;第二種情況是,雖經調解達成協議,當事人又反悔的;第三種情況是,調解沒有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結案的。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自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15日內結束;到期未結束,根據有關規定,調解委員會對受理的勞動爭議調解不成以及達成協議后一方或者雙方反悔的,當事人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調解不成,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應作記錄,并在調解意見書上說明情況。
經調解委員會調解不成的,要制作調解意見書,調解意見書要寫明當事人的姓名(單位、法定代表)、年齡、性別、職務、爭議的事實,調解不成的原因,調解委員會的意見;調解意見書由調解委員會主任簽名、蓋章,并加蓋調解委員會印章。調解意見書一式三份(爭議雙方當事人、調解委員會各一份),及時送達當事人,告知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勞動爭議調解期限分兩種:一種是當事人申請調解的期限;另一種是調解委員會受理和調解的期限。規定調解期限是為了保證勞動爭議得到及時處理,避免久拖不決。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和原勞動部頒布的《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組織及工作規則》對勞動爭議調解期限作了明確規定。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組織及工作規則》規定:當事人申請調解,應當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30日內,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向調解委員會提出申請,并填寫《勞動爭議調解申請書》。目前尚未有新的規定代替這一規定。《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規定: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自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30日內結束;到期來結束時,視為調解不成。《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此進行了調整,規定自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收到調解申請之日起15日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這就是說.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的期限,從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不能越過15天。與過去的規定相比減少了一半時間。
一方當事人在協議約定期限內不履行調解協議的應如何處理?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達成調解協議后。一方當事人在協議約定期限內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仲裁。
勞動爭議調解的具體方法,就是在調解過程中,根據不同糾紛的性質、特點、難易程度、發展狀況而采取的不同的調解方法。不同的勞資糾紛,存在著影響糾紛的不同因素。因此,在進行勞動爭議調解的過程中,除了按照勞動爭議調解的一般方法進行調解外,還必須針對不同的糾紛根據其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調解方法,而不能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