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良波
進入臘月,團場的人們便開始為過春節有條不紊地忙碌起來。如今過春節遠比過去輕松許多,一年一度的大掃除自己不想干,可以雇家政服務公司或是保潔工,新潮入時的衣服、鞋帽可以到商場、超市隨便去選購或是在家網購。更多的時間,人們選擇了上網聊天,或是和親朋好友湊在一起談天說地或搞搞聚會,或是幾家人組團外出旅游。兒時過春節,雖然沒有現在過得富足,但浮現在腦海里的卻也都是溫馨、甜蜜而有趣的畫面。
我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那時團場家家生活條件都艱苦。人們過春節講究的是節儉、樸素,而又不乏年味。過春節需要的東西缺乏,除連隊屠宰豬羊分給每家一點外,花錢也購買不上,只有在平時積攢些東西,為過春節做著準備。有時,放假休息時,家里的男人便會拿上工具去破冰捕魚,排渠里或堿水湖里結滿了厚厚的冰,有水的地方就有魚。站在冰面上就可以看到成群的魚兒游來游去。用斧子把厚厚的冰砍開后,水就從冰洞里冒出來,魚也會到冰洞里呼吸新鮮空氣,把網插進水里就可以網到魚,有鯽魚和鯉魚,最大的有兩三公斤重,小的也有幾百克重。辛苦一上午可以收獲幾公斤魚。把魚拿回家后,主婦們動手把魚破了,洗干凈后用鹽腌上,有的還用辣椒面和佐料腌,過上一天后,將腌好的魚撈出來,放在家里的棚子晾曬,曬干后收藏起來,過春節時,就多了一個菜。有的家庭,為過春節,他們會到戈壁灘上下套子套兔子。那時,戈壁灘上兔子多,只要下套子就會有收獲。把套上的兔子剝好皮,用佐料進行腌制,過春節時,可以做成麻辣兔肉。有的家庭還會到少數民族地方去購買些土特產,為過春節作好準備。
臘月二十四是大掃除的日子。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抽出時間來清潔環境,干干凈凈過春節。
臘月二十五,各家主婦們把家里的床單、被單以及全家人的衣服都拿出來清洗一番,那時沒有洗衣機,各家各戶把要洗的東西拿到連隊的井邊去洗。水井里的水冒著熱氣,全連的主婦們都把東西拿到井邊洗,一是用水方便,二是井水有溫度洗東西不涼手。洗好后,由家里的男人或是孩子拿回家去曬。院子里長長的晾衣繩上掛滿了各種顏色衣服、床單和被單,到下午時,寒冷的天氣把衣服、床單和被單凍得硬梆梆的,晚上再把衣服、被單掛到屋里的晾衣桿上,用爐火烤干,第二天就可以穿用。
臘月二十六,各家各戶開始殺雞宰鴨,或是燉煮東西,我看著灶臺上鐵鍋里煮著的雞肉或者牛肉,聞著從鍋里撲出來的誘人香味,直往肚子里咽口水。隔一會兒我就問一下母親:“媽,肉煮熟了沒?”等到肉熟了,母親會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一小塊肉來,讓我趁熱嘗嘗,每個人只能吃有限的幾塊,剩下的就要等過春節的那天和正月來親戚再吃了。
臘月二十九這天,是擦玻璃、貼對聯、貼窗花的日子了!臨近中午,母親用一個鐵勺熬好了糨糊。吃過午飯,父親把找人寫的春聯都準備好,我和哥倆負責登梯上高地去張貼,院門上、正房門上以及棚子、雞窩邊都貼上春聯,下午整個院子便呈現出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了!要知道貼春聯的糨糊是不能全部用盡的,必須留下一點兒放到窗臺上保存──這叫接年糨子,預示著連年不斷,吉慶有余之意。
到了三十晚上,那時,沒有電視機,只有收音機,全家圍坐在一起一邊聽收音機里播放的迎春文藝節目,一邊包餃子。家庭成員有分工,有合作,聚在一起,爽朗的笑聲從張燈結彩的窗口飄溢而出。餃子包好以后,父親會帶著我和哥去院子里放鞭炮,記得那時大致有三種鞭炮:一種是500響的長鞭,一種是“二踢腳”,還有一種叫“鉆天猴”。那時雖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可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為全家保平安。放完鞭炮,開始煮餃子、吃餃子。吃完餃子,我們就開始“守年”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聽收音機、打撲克、嗑瓜子、吃糖果,一直要玩到晚上12點多鐘,過了子夜后,人瞌睡了,兩只眼皮直打架時,才會上床去睡覺。
天亮時穿好新衣服,母親也下好了餃子,對于一年都吃不上幾頓葷腥的我們來說,只能在過年的這幾天解解饞。我們狼吞虎咽吃完早飯,穿著新衣、新鞋去給老鄉或親戚拜年去了。回憶小時候的春節,每個習俗都反映出那個貧窮時代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如今,我們趕上了新時代,每天都像過年一樣,吃穿不愁、心情舒暢,人們的幸福指數逐年都在遞增,但兒時的春節所蘊含的那種韻味和親情,卻始終縈繞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