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建
生機盎然的季節,漫步在烏魯克鎮,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平直的馬路,一塵不染的街道,綠樹成蔭、繁花點點,高樓林立、錯落有致,這一組組美麗的畫面,輝映出二師三十三團生態建設煥發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團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荒漠沙丘上,用汗水和艱辛描繪出一幅幅生態文明建設的壯美畫卷,讓職工群眾生活在寧靜、綠色、和諧、美麗的環境之中。
三十三團始建于1958年,地處新疆尉犁縣境內,塔里木河下游,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魯克姆沙漠夾擊之中,常年風沙不斷,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生態環境脆弱是團場顯著特點。團場現有土地面積81.5萬畝,其中沙化土地44.53萬畝,占總面積的53%。每年因風災造成的損失近千萬元。不斷沙化的生態環境,嚴重制約著團場的經濟發展。
塔里木墾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79年,國家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三十三團大力開展防沙治沙工程,在重點風沙治理區建設防風固沙骨干林,在風沙防御區建設農田林網化,全力構筑綠色固沙生態屏障。團場農田防護林面積由1976年的0.177萬畝發展到目前的2.8萬畝,增長了16倍;果園從0.07萬畝增加到5.6萬畝,增長了80倍。1985年至1995年,隨著國家“三北”防護林二期、三期、四期工程的相繼啟動,團場搶抓機遇,加快植樹造林步伐;1989年,團場農田林網化建設順利通過兵團、師驗收,進入兵團、師“林網化建設先進團場”行列。同時,團場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逐步確立了以棉花、香梨、鹿茸為主的三大經濟支柱產業,從而使林果業成為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的亮點。
90年代,三十三團以國家實施“植樹造林、綠化荒漠”等工程為契機,爭取國家項目資金2700萬元,團場配套資金1400萬元,大力開展防沙治沙工程。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團場營造大面積生態林和經濟林。期間植樹造林1.96萬畝,增加農田林網23條,農田林網化達到90.4%,保護天然胡楊林、荒漠灌木林22萬畝,使大片裸露土地覆蓋上了林草植被,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綠色屏障。
2000年,團場申報并實施了國家重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項目,使林業發展再次走上快速發展的高速路。2001年,團場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建設生態林5800畝;2003年,完成退耕還林1萬畝;2005年,建設瞭望塔4座,配備30余名專職護林員;2006年,打造防沙基干林3000余畝,人工建網格沙障1500畝,搬運沙丘29萬立方米,圍欄封育30公里,22萬畝天然胡楊林和荒漠植被得到有效保護;2007年,申報5萬畝封沙育林工程,建設人工沙障1350畝,有效阻擋了塔克拉瑪干與庫姆塔格沙漠的合攏;2014年,植樹造林3000畝,封沙育林2200畝;2015年,自籌資金290萬元,栽植梭梭35萬株,在三連至十九連沙漠公路兩側建成1500畝沙漠公路綠化帶;2016年,在沙生植物梭梭上嫁接肉蓯蓉試驗獲得成功;2017年,造林3000畝,封沙育林2000畝,退耕還林1.3萬畝,同時“烏魯克國家沙漠公園”建設項目申報成功……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的實施,使團場周邊3.5萬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同時也為團場發展沙漠產業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從2013年起,三十三團陸續建設承德廣場、生態休閑園、香梨公園、胡楊公園及各小區綠化,城鎮綠化面積達到1000余畝,綠化率達到50.3%。截止2017年底,全團林地面積達到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9%。團場林業初步形成了沙生產業、特色林果業(香梨產業、紅棗產業)、旅游業三大特色。
三十三團還大力開展林業工作技術創新,加大對墾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尤其是對近幾年天然胡楊林、荒漠灌木林、人造防風林出現新的病蟲害進行立項研究。2011年承擔的《塔河流域胡楊潛葉跳象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措施研究》項目成果,獲自治區科技成果獎、兵團科技進步三等獎、師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團場自主開展的《寧雜夜蛾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措施研究》被師科技局正式立項。近10年,團場林業工作站、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中心、兵團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站在國家、省部級報刊共發表科技論文20余篇。團場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站承載著團場1.86余萬畝“庫爾勒香梨”綠色食品、5000畝“庫爾勒香梨”有機食品、5000畝香梨出口注冊果園及1.2萬畝紅棗有機食品的生產監控工作,為廣大果農致富奔小康發揮了保駕護航的重任。
“建團60年來,團場歷屆黨委始終堅持把造林綠化放在生態建設的首要位置、放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放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位置,全力保護‘綠色走廊’,改善了職工群眾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力爭到‘十三五’末把團場建設成為實力強、功能全、環境優、宜人居的塔里木墾區生態文明新城。”團黨委副書記、團長夏元利指著烏魯克城鎮規劃圖,描繪著團場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